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30年吉林市景观格局变化及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rcGIS、ENVI、Excel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 利用景观指数中的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聚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 对1980年、1995年和2010年的吉林市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间吉林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聚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少;林地景观面积、草地景观面积一直在减少, 湿地景观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旱田景观面积逐渐增加。在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 吉林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对该区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使该区气温上升、降雨量减少。吉林市景观格局变化与气温、降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闻国静  王妍  刘云根  侯磊 《中国岩溶》2022,41(2):249-258
岩溶湖泊湿地流域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热点研究区域,探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预测趋势,为岩溶流域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实际情况,分别对该地区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年6 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系统地获取地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CA-Markov 模型对未来湿地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景观格局随时间变化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斑块数(NP)从861增加到889,景观类型的优势斑块面积在逐渐增加,而多样性指数从1.064下降到0.966;2020?2030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建筑用地、农地和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在增加,农地和林地在减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建筑用地占有率由2.79%上升到2.97%,农地占有率60.12%增加到60.74%,湿地占有率6.67%上升7.02%,而林地占有率由26.70%下降到26.40%。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可以发现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和农地变化幅度最大,本文相关研究和预测结果可为普者黑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天津市宁河县为研究区域,在1987年和2005年的TM、E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天津市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湿地类型的整体构成发生了剧烈变化,自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了37.42%、斑块减少了124块,人工湿地的面积增加了14 606.2 hm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降低趋势,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人为活动是近20年宁河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及湿地类型的改变引起地下水文条件的恶化,导致湿地水源逐渐枯竭;湿地资源的变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3S技术在霍林河流域下游湿地景观演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应用3S技术对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1989年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TM卫星影像进行了遥感解译,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湿地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及斑块分形维数,揭示了湿地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1985-2014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增学 《中国岩溶》2019,38(3):466-471
文章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1985年、2000年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合Fragstats4.2景观分析工具,识别了该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湿地、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且变化集中发生在2000-2014年。同时景观水平上破碎化和复杂化程度加剧,聚集程度和斑块连续程度有待提高;类型水平上林地景观破碎化层度增加,耕地和草地斑块面积增加,湿地和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较高,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6.
大连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0年和2006年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配合其它非遥感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大连地区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和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年间,大连湿地面积减少了97.62 km2;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增加;各类景观格局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变化.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 反映了移山填海工业园区的扩大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大连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湿地景观类型分类基础上,利用RS及GIS技术提取了1986、1995和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的Landsat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空间属性数据,利用斑块动态度、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研究了胶州湾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累积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6~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总面积减少,河流与河口湿地面积稍有增大,潮间带滩涂和潮上带湿地面积和斑块数减小;养殖池面积增大、斑块数增多,盐田面积减小、斑块数基本未变,增加了湿地公园这种新的人工湿地景观类型.期间,湿地的景观斑块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增大了.上述湿地面积和景观格局变化是由围垦、城市化、港口和道路建设、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面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并导致湿地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有害植物入侵、环境净化功能降低、污染和赤潮灾害加重、植被退化演替、渔业资源衰退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等累积环境效应.为减轻这些不利的累积环境效应,应采取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养殖池和盐田规模、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措施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湿地景观类型分类基础上,利用RS及GIS技术提取了1986、1995和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的Landsat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空间属性数据,利用斑块动态度、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研究了胶州湾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累积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6~2010年胶州湾滨海湿地总面积减少,河流与河口湿地面积稍有增大,潮间带滩涂和潮上带湿地面积和斑块数减小;养殖池面积增大、斑块数增多,盐田面积减小、斑块数基本未变,增加了湿地公园这种新的人工湿地景观类型。期间,湿地的景观斑块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增大了。上述湿地面积和景观格局变化是由围垦、城市化、港口和道路建设、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面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并导致湿地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有害植物入侵、环境净化功能降低、污染和赤潮灾害加重、植被退化演替、渔业资源衰退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等累积环境效应。为减轻这些不利的累积环境效应,应采取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养殖池和盐田规模、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措施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1975、2000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获取3期湿地解译数据,采用动态度分析、差异性分析、转移矩阵等方法对近50年来松嫩平原地区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研究和保护松嫩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湿地面积由1975年的20 189.81 km2上升至2018年的29 456.79 km2,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975—2000年天然湿地的大幅度下降和2000—2018年人工湿地的大规模增加.分析认为:蓄水工程、河道防洪堤和湿地围垦是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变化、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是天然湿地变化的次要因素;受经济效益为中心理念驱动,水田改扩建增加是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被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00-2005年,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先后7次向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进行了生态输水, 输水河道两岸的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以2000-2005的中巴资源卫星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获得了6 a的植被/非植被二值图, 并计算各年的景观格局指数, 分析了6 a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 结果表明: 植被景观动态度在第四时段(2003-2004年)最大, 为47.83%; 在第三时段(2002-2003年)最小, 为-1.39%; 2000-2005年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呈正向趋势. 2000-2005年, 植被景观斑块个数与景观形状指数增加, 蔓延度指数下降了36.9, 斑块结合度指数均高于99, 表明研究区的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分离程度增加, 而景观类型联通性较高. 植被斑块面积均处于增加趋势且远离河道植被恢复率越小, 但植被景观的比重仍小于50%, 说明非植被类型是研究区的基质类型, 组成了景观的最大斑块. 针对缓冲区Zone 1, 植被景观的平均分维数处于减小趋势且2005年的斑块个数最小, 斑块结合度指数处于增加趋势, 表明近河道区域植被较为稳定, 受生态输水的干扰度较小, 植被景观斑块之间越来越聚集. 6 a间Zone 1的植被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10%, 远高于其它5个缓冲带, 表明离河道越近植被景观的优势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获取黑龙江省肇源县内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各因子分布现状数据,其中:耕地2 541.75 km2、林地161.88 km2、草地349.00 km2、河流128.05 km2、湖泊215.80 km2、沼泽109.17 km2、其他水域84.65 km2、建设用地191.25 km2、未利用地329.94 km2;湿地1 334.54 km2、荒漠化土地775.47 km2。利用地类覆盖率、人均占有量以及景观指数(破碎度指数、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量化分析后,得出两类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中湿地资源尤其是自然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荒漠化土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小的结论。并选取老山村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多期次遥感动态监测及野外核查,揭示了松嫩低平原典型地区目前存在的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湿地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76年MSS、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野外检验方法获取湿地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质心迁移模型,揭示了东北三省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东北三省天然湿地大量减少,趋于复杂化;人工湿地快速增加,趋于大规模规则化;大量沼泽湿地转化为人工养殖种植景观;尽管近期在降水增多及采取湿地保护措施下使天然湿地略有增加,但海岸湿地退化趋势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布苏地区1996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FRAGSTATS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域、荒草地减少,居民用地、耕地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降低;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减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used geospatial data to quantify biodiversity changes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to track anthropogenic impacts of such changes at the Mouteh Wildlife Refuge (MWR), Isfahan, Iran. Satellite image duration of four decades, LandSat1-5, and IRS-P6 data were used to develop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maps for 1971, 1987, 1998, and 2011. The number and size of land cover patches, the degree of naturalness, and the diversity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for a 40-year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ing concern with regard to unplanned human activities.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lso occurred in the core protected zone of the study area. The number and size of land cover patches, the degree of naturalness, and the diversity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Overall changes in natural land use between 1971 and 1998 at MWR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patches for natural land use has increased, but it also showed a decrease in 2011. Similar changes were observed for seminatural land use. Within the artificial classes, the number and area of patches were higher and the largest patch occurred in 2011. The maximum variation of diversity is related to the year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ing concern with regard to unplanned human activities.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lso occurred in the core protected zone of the study area.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ffer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etecting and analyzing temporal changes occurring in our landsc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