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将近江牡蛎抗氧化酶防御体系参数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生物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重金属Cd2 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鳃和消化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的剂量效应呈抛物线型,而对鳃组织SOD活性诱导曲线呈非抛物线型,由于二者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前者的SOD活性高于后者;低浓度Cd2 (0.1mg.L-1)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表现为显著诱导,中(0.5mg.L-1)、高(1.5mg.L-1)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低、中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均表现为显著诱导,高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对于水体中单一因子的Cd2 污染物而言,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SOD活性对其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将其作为指标应用到实际养殖水体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湛江港石门海区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Gould)养殖,出现苗种大批死亡、生产不稳定等现象。本文对该海区近江牡蛎的生活环境和个体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它的采苗、养成、生物敌害的防除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钦州湾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中HCHs、DDTs和PCBs的质量比分别为ND~0.23μg/kg、0.01~0.21μg/kg和ND~2.3μg/kg;检出率分别为45%、100%和95%,3种污染物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相对国内其他海区而言,钦州湾近江牡蛎受HCHs、DDTs和PCBs污染程度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
牡蛎(Ostrea)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个别地区养殖的近江牡蛎(O. rivularis Gould)为其中经济价值巨大的一种。 世界学者们在牡蛎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对壮蛎的养殖生产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和争论未决的问题,牡蛎的摄食习性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牡蜗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牡蛎是中国著名而常见的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ea),瓣鳃纲(Lanellibranchia),异柱目(Anisomyaria),牡蛎科(Ostreidae)。粤、闽称蚝或蚵,江、浙称蛎黄,山东以北称蛎子或海蛎子。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汕头港及邻近水域潮间带常见海产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体内的Ni、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体内的Cr和Zn、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体内的Cu和Zn含量高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近江牡蛎的Cu污染因子质量分指数最高达6.01。可食性贝类中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体内的Cd、Zn,翡翠贻贝体内的Cd、Ni和Pb,小荚蛏(Siliqua minima)体内的Cd、Ni,近江牡蛎体内的Cd、Cu、Ni和Zn的含量高于人体食用限量标准。其中近江牡蛎体内的Zn含量最高,为限量标准的23.5倍。港内比港外污染严重,远离港口站位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仍有超标现象,表明汕头港及其邻近水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从亲贝性腺促熟培养条件和幼虫培育的盐度、密度、附着基等方面对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进行探索,开展近江牡蛎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研究发现:采用升温促熟的方式进行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亲贝促熟培养,经过40 d室内培育,性腺发育成熟;以阴干-升温水刺激方式产卵排精,亲贝精卵排放率达到80%以上;盐度20时,近江牡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孵化率均最高,达到(96.96±1.91)%、(95.93±1.97)%和(95.87±0.92)%,幼虫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5和30盐度组(P0.05);与初始密度为10 ind/mL相比,初始密度为6和3 ind/mL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较高;牡蛎壳稚贝比扇贝壳稚贝的附着密度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幼虫培育,共获得近江牡蛎稚贝1.98亿粒;平均每个培育池附着基12万片,出苗65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2.5×10~4粒/m~3,达到规模化苗种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26种,分属78科不同门类,均为暖水种。以软体动物的滨螺Littorinid、蛇螺Serpulorbis、牡蛎Ostrea及甲壳动物的藤壶Barnacle为优势种。根据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及参照聚类分析的结果,该区底栖动物群落具4种类型:(1)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群落;(2)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群落,(3)绿鳞笠藤壶 Tetracita squamosa squamosa-泥藤壶群落;(4)绿鳞笠藤壶-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群落。在河口区,底栖动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别受盐度和潮汐作用的制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H'(S)和SR值均随盐度降低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江牡蛎i-型溶菌酶基因分析及温度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菌酶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效应分子,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本研究克隆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i-型溶菌酶的保守cDNA序列,并探讨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不同温度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江牡蛎i-型溶菌酶保守cDNA序列长634 bp,包含一个长42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139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具有典型的i-型溶菌酶特征,包含特定氨基酸残基序列CL(E/L/R/H)C(I/M)C、部分高度保守序列SCG(P/Y)FQI和酶活性中心位点(Glu34、Asp45、Ser48、Trp61);另外,还发现一个新的氨基酸保守序列HNGGPRGC。i-型溶菌酶基因在近江牡蛎消化腺、肌肉、鳃、外套膜、唇瓣等5种组织的表达量以消化腺最高,鳃次之,肌肉最低。i-型溶菌酶基因的表达与温度相关,水温20—25℃,其表达量比较稳定;水温6℃或13℃,表达量都呈下降趋势;在27℃,表达量在整个实验过程都维持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在34℃,其表达量在第12小时达到最高,第48小时后急剧下降;表明温度可影响i-型溶菌酶基因表达,从而调节其免疫功能和对外环境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