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将影响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稳定性因素,具体细化为18项评价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分级标准,将研究区划分为1km×1km规则网格作评价单元,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青岛城市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2.
风暴潮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东  周永青 《海岸工程》1996,15(2):9-14
风暴潮是沿海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风暴潮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它可以破坏地质环境已有的均衡状态,使沿岸发生侵蚀作用,造成盐碱化,使经济损失巨大,它也可以使地质环境向着良性循环发展,补充水资源的矿产资源,净化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3.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地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域分带性,讨论了天津滨海新区沿海低地、潮间带及浅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沿海低地地区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地面保有高程过低、地面沉降、海面上升和极端增水等。潮间带地区基本稳定,但是局部地区人为活动参与下的地质环境变化剧烈。浅海区的浅表地层中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埋藏的古河道、古潮道、浅层气、活动断裂等。所有的这些不利因素,必将影响到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问题,必将对提出相对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议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广西北海市海岸带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管理和综合分析方面的优势,开发设计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北海市海岸带侵蚀淤积数据、海水入侵数据及生态地球化学数据的在线监测、综合管理和动态模拟。该系统在北海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为北海市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有效决策支持,为其他海岸带地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问题是海岸带开发热点问题。根据我国海岸带特点,构建了一套基于海岸带开发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将地质环境要素与功能类型关系进行定量聚类把用地类型分类;基于不同功能用地类型,选择合适评价指标,构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莱州湾南岸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类型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中南部海岸外有辐射状沙洲,形成独特的海岸和海底地形。通过总结江苏沿海地区地形地貌特点,结合以往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涉及该地区地形地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海洋权益、港口河道及海上工程的建设、扩大陆地面积、地质环境及其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苏海岸带沉积环境中的有孔虫埋葬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岸有孔虫埋葬群可划分为:南部长江河口海岸区,中部辐射沙洲及其娄砂质海岸区和北部海州湾区3大类群。这3类埋葬各自的特点并与当地的沉积环境相对应,各大环境又包含若干亚环境,可依据各亚环境有孔虫埋葬群的特点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海峡两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和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的服务水平,确保厦门市并重点涉海工程的进度要求,2006年第四季度将以服务市重点涉海工程为中心,展开海域使用管理各项工作,主要措施为:  相似文献   

11.
东海西部海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海西部海域浅部地层的成因、地质年代及沉积层序,将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Ⅰ、Ⅱ、Ⅲ、Ⅵ工程地质层。又根据所遇地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分若干亚层。东海西部海底不稳定因素有:地震、浅层气、滑坡、崩塌、侵蚀与沉积作用、海底地貌形态。综上因素将东海西部海域划分为:长江水下三角洲工程地质区、浙东海域工程地质区和陆架平原工程地质区。  相似文献   

12.
徐啸 《台湾海峡》2005,24(4):455-462
本文首先介绍了潮汐水流整体物理模型的作用和功能,讨论目前在厦门海港公园建设厦门潮流模型实验室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国内一些类似大型实验室情况的介绍,提出厦门潮流模型的设计方案;根据实际需要,建议分两期实施.最后指出,物理模型试验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模型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是运作体制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深基坑工程支护优化设计的研究,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方法及优化步骤,将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分为方案优化及方法优化,并对优化参数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两种优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港口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相然 《海岸工程》1998,17(3):36-41
近年来,我国相继扩建和新建了一些深水港,许多新的港址和新的深水泊位正在勘察设计中,但在筑港工程中也存在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港工建设中引起或遇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主要类型,并提出了其管理与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研究了国际组织和地区性开发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等在国际工程中选择咨询顾问所采用的一般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国际组织选择咨询机构的作业文件——选择咨询服务的指南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国际组织聘用和选择咨询顾问的运作步骤,及其细微的区别,以正确的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参与国际项目竞争。同时随着我国招投标法的即将实施,本文也为如何参照国际惯例制定相关领域的具体政策和操作程序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闽东南沿海地区淤泥土的地震工程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秉松  雷土成 《台湾海峡》2000,19(2):125-131
本文以工程抗震为目的 ,综合分析沿海地区淤泥土的生成环境、物理力学性质和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的区域分异等因素 ,考虑特征显著、便于使用 ,将本区淤泥划分为两大类 ,研究它们的分布、特征 ,从而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淤泥软土地基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冰冰情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持续偏轻,2006年中国海域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安全与未来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伴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因工程在提高微藻生产生物柴油能力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消耗,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可再生能源研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微藻富含油脂,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在生物柴油领域被寄予厚望,但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对微藻进行改造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国内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高等植物、微藻、微生物中均实现过提高油脂含量或改变油脂组成的目的,而这些经验能够为基因工程在微藻中的应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此,本文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提供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李扬 《海岸工程》2008,27(2):40-46
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第12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以及未来国际圆内重要海上比赛项目的基地,其设计引起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几经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得以通过。本文简要阐述了工程建设内容、设计指导思想、设计船型选取、泊稳条件分析等设计关键问题,总结了其工程设计经验,为未来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geotechnical analysis and design associated with oil and gas developments in deep water. Typically the seabed in deep water comprises soft, lightly overconsolidated, fine grained sediments, which must support a variety of infrastructure placed on the seabed or anchored to it. A particular challenge is often the mobility of the infrastructure either during installation or during oper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disturbance and healing of the seabed soil, leading to changes in seabed topography and strength. Novel aspect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offshore facilities in these condition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new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to characterise the seabed; yield function approaches to evaluate the capacity of shallow skirted foundations; novel anchoring systems for moored floating facilities; pipeline and steel catenary riser interaction with the seabed; and submarine slides and their impact on infrastructure. Example results from sophisticated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