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厦门海域养殖僧帽牡蛎质量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宏儒 《海洋通报》2006,25(3):23-28
根据2005年厦门海域养殖僧帽牡蛎(Saccostreacucullata)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种贝类的质量情况。研究表明,厦门市养殖僧帽牡蛎主要污染物为滴滴涕(平均污染物指数4.09)、镉(平均污染物指数2.92)和铅(平均污染物指数2.32),受石油烃(平均污染物指数1.00)的轻度污染,未受到汞、砷、多氯联苯、粪大肠菌群和麻痹性贝毒的污染。海区所有监测站位的僧帽牡蛎均已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对监测点按各站点僧帽牡蛎的质量进行R聚类分析,以期为养殖僧帽牡蛎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受试僧帽牡蛎(Ostreacuculata)暴露在含有久效磷农药的海水中养育7d,取鳃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观察数千个早中期、中期细胞分裂相末发现微核、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它染色体畸变现象。但随久效磷浓度的增加细胞分裂相明显减少。处理过程中投饵和换水的僧帽牡蛎的细胞分裂相明显高于不投饵、不换水;但投饵和换水的僧帽牡蛎随久效磷浓度的增加细胞分裂被抑制的比率又快于不投饵、不换水。经久效磷处理的各组僧帽牡蛎核型与对照组的核型均为2n=20,20m,NF=40。研究结果指出:双壳类的僧帽牡蛎对久效磷农药的毒性不敏感,在所试浓度范围内,并不引起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效应,但产生抑制鳃细胞分裂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几种主要养殖贝类滤水率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厦门海域4种主要养殖贝类,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缢蛏和翡翠贻贝的滤水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这4种贝类的滤水率范围为54~74.8cm3/(g·min),滤水率大小顺序依次为僧帽牡蛎、缢蛏、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2)单位体重滤水率与个体大小之间呈负幂函数关系(FR=aWb,FR'=aWb-1),b-1值范围在-0.435 6~-0.392之间;(3)僧帽牡蛎和菲律宾蛤仔对中肋骨条藻的滤水率高于对塔马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施克里普藻的滤水率;(4)僧帽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滤水率与藻类密度之间呈现负幂函数关系(FR'=aDb-1),其b-1值分别为-0.143和-0.215 2.  相似文献   

4.
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的外观鉴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二倍体,三倍体僧帽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外套膜和生殖腺外部形态进行了周年观察。结果表明,从外套膜和生殖腺外观特征上的差异可鉴别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1997年8月至1998年6月,分析了两种牡蛎样品266个,其鉴别准确率达96.99%。  相似文献   

5.
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呼吸与排泄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对浙江沿岸重要的3种经济贝类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的呼吸率与排泄率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表明: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耗氧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1~5.05 mg/(g·h)、0.77~5.97 mg/(g·h)和0.33~5.47 mg/(g·h),排氨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51~1 078.63 μg/(g·h),26.97~990.73 μg/(g·h)和32.12~1 378.6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9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种实验贝类月际间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经配对T检验发现,缢蛏(SC)和僧帽牡蛎(SCA)之间的耗氧率存在着显著差异TSC-SCA=3.184,p=0.024),泥蚶(TG)与缢蛏、僧帽牡蛎的耗氧率之间都不存在差异(TTG-SC=1.887,p=0.118;TTG-SCA=0.246,p=0.815),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之间的排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TTG-SC=0.977,p=0.373;TTG-SCA=2.369,p=0.064;TSC-SCA=1.002,p=0.362)。3种贝类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经回归分析发现,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变化均呈较显著的幂指数性相关lnY=lna+blnTY=aebT)。泥蚶呼吸排泄O:N变化范围为4.69~28.55,缢蛏和僧帽牡蛎的O:N变化范围分别为:4.68~37.89和3.04~10.27。  相似文献   

6.
洋山港的建设及运营将会造成其所在的舟山海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也会对其邻近的杭州湾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舟山海域和杭州湾北岸的海水与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表层海水中,舟山海域Hg污染 最为严重,尤其是洋山港所在的小洋样点,其周边杭州湾北岸以Pb、Hg 为主要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舟山海域中日本笠藤 壶、白脊管藤壶体内Hg超标情况最为严重,与该海域水体中Hg 的严重污染相对应;杭州湾北岸僧帽牡蛎体内Cu 超标情况 最为严重,大洋和小洋样点的僧帽牡蛎与两种藤壶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特性差异较大,这与物种不同而导致重金属进入 生物体内的分配机制差异有关,其体内Hg 含量与该海域表层海水Hg 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僧帽牡蛎可作为杭州湾北岸 Hg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在厦门港火烧屿网箱养殖场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和挂网试验,对养殖场的污损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薮枝螅、海根笔螅、僧帽牡蛎、翡翠贻贝、网纹藤壶、泥藤壶、长鳃、灰钩虾、强壮细足钩虾、尾剩蜾赢蜚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生物防除的重点在冬、夏两季.  相似文献   

8.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5种神经递质和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L-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浓度10μmol/dm^3,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50%,并使之正常变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50、50和5μmol/dm^3,诱导变态率分别达97.1%、90.6%和70.5%(长牡蛎),74.9%、74.3%和37.2%(僧帽牡蛎);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而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持续处理时间为2h之内。  相似文献   

9.
福建沿海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钟硕良 《海洋通报》2005,24(6):33-40
对福建沿海6种主要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6种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范围在2.57 mg/kg.wet~61.5 mg/kg.wet之间,总平均10.5 mg/kg.wet其受测样品石油烃总量水平的频率分布,含量在5.00mg/kg~15.0mg/kg范围的样品占81.3%;其石油烃污染指数范围在0.2~4.0之间,总平均0.7,总体属轻度污染.福建沿海6种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的种间分布,缢蛏〉僧帽牡蛎〉翡翠贻贝〉太平洋牡蛎〉泥蚶〉菲律宾蛤子.其石油烃总量水平的空间分布,由闽南海区向闽中海区和闽东海区呈明显递减之势;其石油烃总量水平的时空分布,在2002-2004年间总体呈微弱上升之势,但缢蛏和僧帽牡蛎体石油烃含量的年际升幅比其它4种养殖贝类体的升幅大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海洋环境的变化明显地影响着海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的生长。包括其它的双壳类动物,研究都表明:存活率主要决定于遗传因子,而生长虽然个别种群可以很好的适应于某地的栖息条件,但是受周围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水温、盐度、饵料浓度和水深等是影响双壳类动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试验已证明:四鞭胞藻(Tetraselmissuecica)和角毛藻(Chaetoceroscalcitrans)是太平洋牡蛎和食用牡蛎(Ostreaedulis)获取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藻类[1]。然而饵料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天然环境中牡蛎的营养状况也有影响。本文则就环境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枝角类的研究——Ⅱ.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重  曹文清 《海洋学报》1982,4(6):731-742
海洋枝角类的种类很少,迄今还仅发现11种,其中只有8种(鸟喙尖头溞Peniliaavirostris Dana、中型大眼溞Podon intermedius Lilljeborg、刘氏大眼溞Podon leuckarti G.O.Sars、史氏大眼溞Podon schmackeri Poppe、多型大眼溞Podon polyphemoides(Leuckart)1)、诺氏僧帽溞Evadne nordmanni Loven、刺尾僧帽溞Evadne、spinifera P.E.Müller和肥胖僧帽溞Evadne tergestina Claus)被认为是真正的海洋枝角类.  相似文献   

12.
厦门西海域海水和养殖动物污染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2月和4月对厦门西海域海水和两种养殖动物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和大肠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海域海水的重金属(Cu、Zn、Cd、Pb)、石油类含量基本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动物鲈鱼和僧帽牡蛎也基本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海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超过了国家海水卫生标准,显示该海域有一定程度的有机质污染,其养殖产品不宜生食。马銮湾内海水和养殖动物的污染物含量较海外高。养殖鲈鱼的肝脏对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浓集系数远较肌肉为高,而僧帽牡蛎对污染物的浓集能力又明显比鲈鱼强。  相似文献   

13.
厦门港试验浮筏污损生物的群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传燕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2,11(2):167-173
1989年6月至1990年5月在厦门港防污、防锈试验的浮筏群进行了周年的污损生物挂板。记录了90种生物,其中网纹藤壶、泥藤壶、僧帽牡蛎、翡翠贻贝、中胚花筒螅、太平洋侧花海葵、厦门膜孔苔虫和多种端足类是优势种。全年都有生物附着,夏、秋和冬、春季的优势种有显著的不同。附着量较大,夏季3个月的湿重生物量高达22.7kg/m~2。这个结果可为防污、防锈试验提供较确切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但是,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和熊本牡蛎♀×长牡蛎♂杂交组(SG)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杂交组(GS)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自交组(SS)。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夏季,从海南三亚分别采集26份养殖牡蛎和32份野生牡蛎样品(1份样品代表1个体),开展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和数量性状分析,采用POPGENE 32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百分率、遗传多样性指数、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基于AFLP分析获得的遗传距离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 I)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养殖和野生牡蛎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选择性引物对牡蛎品种具有较好的鉴别效率;相比养殖牡蛎,野生牡蛎多样性丰富、品种间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相差较远、遗传基础较宽;通过CO I基因序列分析可知,养殖牡蛎均为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而野生牡蛎属于囊牡蛎属Saccostrea,主要为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目前海南三亚牡蛎种质资源多样性相对丰富,引种还未对三亚自然环境的牡蛎资源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砷在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及贝类体中的积累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福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质量的监测资料表明,福建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4种养殖贝类(僧帽牡蛎、太平洋牡蛎、缢蛏和泥蚶)体中砷含量分别为(4.15—13.7)×10-6(干重)和(1.28—3.56)×10-6(湿重),总平均值分别为9.06×10-6(干重)和2.22×10-6(湿重),均低于海洋环境污染评价标准限值。总体上看,福建沿海潮间带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高于浅海贝类养殖区的含量,且呈闽东和闽南贝类养殖区高、闽中养殖区低的格局。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的多寡与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密切相关,并与僧帽牡蛎、缢蛏体砷含量之间总体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201-210
像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一样,贻贝(Mytilus edulis L.)也是因海区或生境不同,养殖方法不同,季节不同,生长状况也不同。研究殆贝的生长规律,无疑对判断养殖效果、确立养殖程序等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生态学研究中,对分析种群结构及推断某些生物学特点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贻贝的生长过去虽有一些记载,但是较系统的材料,现在还不多见。随着生产发展及调查研究的需要,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到胸中有数。为此,我们于1972-1973年结合人工育苗工作,对烟台沿岸的贻贝,自受精卵开始至成贝收获的全部生长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除贝壳生长的材料外,还测定了养成时期的肉质部生长的材料。对自然苗的生长情况也作了一些记录。关于春苗的幼虫期及幼苗期的生长情况,我们过去已较详细地报告过[1],此处不再赘述;仅对生产意义更大的人工秋苗的生长状沉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金山 《海洋科学》2009,33(2):32-37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市贝类生产环境区划调查资料,着重对僧帽牡蛎(Saccostrea cacul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 Pesphilippin adams)、泥蚶(Tegillarca grannosa)和缢蛏(Sinonvacula cucullata)的软体部、胃含物、外套膜、卵、肌肉和外套腔液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厦门4种养殖贝类体内Cu,Pb,Cd和Zn的湿质量比分别为0.88~60.3 mg/kg,0.12~0.48 mg/kg、0.04~0.72 mg/kg和12.4~163.5 mg/kg,平均湿质量比分别为16.3,0.24,0.38,63.9 mg/kg.在不同养殖水域,同种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差异较大,在相同养殖水域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种间差异也较大.4种贝类的胃舍物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最高,外套膜和软体部次之,外套腔液含量最低.根据<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对4种贝类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和缢蛏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均未超标,但泥蚶体内Cd的含量略微超标.  相似文献   

19.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及其增养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和增养殖的概况 ,现已报道的贝类有 61 4种 ,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 68种 ,目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 1 5种 ,主要有泥蚶、缢蛏、长牡蛎、僧帽牡蛎、贻贝、泥螺、文蛤、青蛤等。 1 997年全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 35.2 5× 1 0 4 t,养殖面积为 4.38×1 0 4 km2。指出了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