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连云港西大堤海域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刘付程  吴建新 《海洋科学》2014,38(11):84-89
连云港拦海西大堤建成已20余年,为得到近几年来本海域水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作者于2011年6月对海州湾西大堤海域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对采集水样的DO、COD、石油、重金属(Cu、Zn、Pb、C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9个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同时,本研究测定了连云港海州湾西大堤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海州湾西大堤海域海水中重金属Cu、Zn、Pb、Cd的平均质量浓度皆未超出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和无机氮类污染物为本海域海水中的首要污染物,有机物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Zn、Cd、As的富集指数大于3,属于重污染级别。根据数理统计,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09%、27.61%、13.44%,表明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港口煤渣倾倒、海陆交通排污。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以南我国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长江口以南我国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各种贝类体内Zn的含量总是最高,Hg的含量总是最低。各重金属平均含量一般呈Zn>Cu>As≈Cd>Cr≈Pb>Hg的排列顺序。该海域牡蛎的Hg、Pb、Cr、As的含量低,区域分布较均匀;Cu、Zn、Cd的含量相差悬殊,以珠海海区牡蛎的Cu、Zn、Cd含量最高,分别为431×10-6~474×106,864×10-6~1044×10-6,7.02×10-6~8.25×10-6(m/m),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业排污造成的。本调查牡蛎分布较广,对Cu、Zn、Cd有较强的积累能力,推荐它为我国局部海域海洋污染监测Cu、Zn、Cd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4.
洋山港的建设及运营将会造成其所在的舟山海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也会对其邻近的杭州湾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舟山海域和杭州湾北岸的海水与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表层海水中,舟山海域Hg污染 最为严重,尤其是洋山港所在的小洋样点,其周边杭州湾北岸以Pb、Hg 为主要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舟山海域中日本笠藤 壶、白脊管藤壶体内Hg超标情况最为严重,与该海域水体中Hg 的严重污染相对应;杭州湾北岸僧帽牡蛎体内Cu 超标情况 最为严重,大洋和小洋样点的僧帽牡蛎与两种藤壶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特性差异较大,这与物种不同而导致重金属进入 生物体内的分配机制差异有关,其体内Hg 含量与该海域表层海水Hg 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僧帽牡蛎可作为杭州湾北岸 Hg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5.
南海海水中溶解态铜、铅、锌、镉环境背景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涛 《台湾海峡》2003,22(3):329-333
本文通过对南海海域自然环境中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Cd的分析,讨论了南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及表层环流结构将南海表层水域分成北部和南部两个重金属背景值海区,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态性检验,按分布类型分别确定了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芷锚湾秋季近岸海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海水水质标准》的评价方法,分析海水重金属含量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As和Cu元素含量呈北低南高之势,Zn、Cd和Pb元素含量大体为离岸浓度变低;通过对评价区各项环境因子含量和各类水体标准值进行比较,As、Zn和Cd元素含量均达到一类水质要求,Cu元素含量属于轻度污染,Pb元素含量属于较清洁,表明评价区总体属于轻度污染海域。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茅尾海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Cu、Pb、Zn、Cd、Hg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Pb、Cd、Hg的含量大都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Cu符合第二类标准,Zn超第二类标准,但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u、Pb、Zn、Cd、Hg的地积累指数(1geo)均较小,Cd污染程度略大,污染多在红树林潮滩,沉积物质量属轻度污染,与国内外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污染水平;不同生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潮间带生物除对Pb外的其他重金属富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潜在迁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藩照  张宇峰  胡忻  柳欣 《台湾海峡》2010,29(4):532-538
以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良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Mn、Cr、Cu、Cd和Pb的赋存状态,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PMI)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量在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n〉Zn〉Cr〉Pb〉Cu〉Cd,其中Mn和Zn的含量达到了1 471 mg/kg和231 mg/kg.与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比,沉积物样品中Zn、Cr、Cu和Pb的含量较高.改良BCR连续提取表明6种金属中Zn、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存在,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指数大到小的顺序为:Mn〉Cd〉Zn〉Cu〉Pb〉Cr,其中Mn和Cd的潜在迁移危险最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和2019年8月分别对大亚湾海水以及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的含量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水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0.8、4.2、0.01、0.33 μg/L,与2014年相比,各重金属元素在大亚湾湾内的含量明显下降。2014年,大亚湾海水中Cu、Pb、Zn、Cr的高值区靠近石化区第1条排污管线排污口所在海域。受石化区第2条排污管线投入使用的影响,2019年海水中Pb、Zn、Cr含量的高值区均位于大亚湾湾口附近,呈现出湾口含量高于湾内的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3、31.6、74.4、0.07、27.1 μg/g,与2014年相比,Cd的平均含量明显下降,Cu、Pb、Zn的平均含量出现小幅上升。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在两次调查中基本相似,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湾顶的石化区南侧海域较高,这与大亚湾的水动力特征以及陆源输入等因素有关。根据2019年的调查结果,海水中Pb的含量在大亚湾湾口和大鹏澳湾口附近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元素未出现超标现象。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相似文献   

11.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Asian regions witness the strongest land–ocean and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s. The extreme diversity of geological features warrants a unified study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geodynamic uniqueness and/or ubiquity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we have explored a large coverage of potential field data and have detected high resolution Moho and Curie depths in the aforementioned regions. The oldest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domains, i.e.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have been found thermally perturbed by events probably linked to small-scale convection or serpentinization in the mantle and to numerous volcanic seamounts and ridges. The thermal perturbation has also been observed in proximity of the fossil ridge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Basin, which shows anomalously small Curie depths.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have the lowest Moho temperature, with Curie depths generally larger than Moho depths. The contrary is true in most parts of easternmost Eurasian continent. Magmatic processes feeding th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could have also been genetically linked to deep mantle/crustal processes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The regionally elongated magnetic features and small Curie depths along the Triassic Yangtze-Indochina plate boundary suggest that the igneous province could be caused by tectonic processes along plate margins, rather than by a deep mantle plume. At the same time, we interpret the Caroline Ridg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the Caroline Sea, as a structure having a continental origin, rather than as hotspot or arc volcanism. The surface heat flow is primarily modulated by a deep isotherm through thermal conduction. This concordance is emphasized along many subduction trenches, where zones of large Curie depths often correspond with low heat flow. Local or regional surface heat flow variations cannot be faithfully used in inferring deep thermal structures, which can be better constrained overall through Curie depths detected from surface magnetic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海岛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海洋主管部门依法履责,严格实行海岛保护规划制度、科学开展海岛整治修复工程、不断提升海岛管理业务水平,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初步形成了生态健康、景色优美、人岛和谐的海岛保护思路,基本确立了有序、有偿、有度的海岛开发利用格局。今后,应继续落实《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以生态立岛为本,推进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岛综合管理,研究构建海岛生态指数,稳步实施"生态岛礁"工程,加强海岛生态保护、优化海岛功能定位、促进海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We performed a correlation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of data on epizootics, epidemics, and famine in Siberia and Mongolia. We have found that periods T of approximately 100 years prevail in their structures, which are also typical for time series of so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闽江口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小宏 《台湾海峡》2010,29(1):42-46
根据2007—2008年眷、夏、秋、冬8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闽江口海域N、P营养盐分布状况与富营养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受闽江冲淡水影响,海水中的N、P营养盐含量的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而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N、P营养盐中,PO4-P含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DIN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却不明显.在春、夏、秋、冬四季中NO3-N/DIN含量的比值分别高达79.60%、79.13%、90.54%、96.14%,主导该海域DIN含量的平面分布和污染程度.闽江口海域海水中DIN、PO4-P含量呈不同程度的超标状态,富营养化指数为0.17—41.73,N/P原子比均值为41.14,远远偏离Redfield值(16:1),具有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利用2002年8月末莱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模型主要状态变量对参数改变的灵敏程度。  相似文献   

16.
The methane content in water and bottom sediments was measured in vertical sections: Lena River Delta–continental slope (the Laptev Sea), Taimyr Peninsula–Voronin Trough, and along the Novaya Zemlya Archipelago.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2.5 to 70 nmol/L and from 590 to 2600 nmol/L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respectively. Most of the surface water samples showed oversaturation in methane (up to 19-fold, fourfold on average), which determined the water–atmosphere direction of methane fluxes, which amounted to 1–400 mol/km2 day (52 mol/km2 day on average).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分别利用1999年秋季和2000年夏季胶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和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确定了20余个参数的量值.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春、夏季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1981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胶州湾水域在夏季HCH的污染较重,而春季较轻.在时间分布上,在整个胶州湾夏季的表层和底层水体中的HCH含量几乎都高于春季.在空间分布上,胶州湾的东北部水域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的入海口,为湾的东北部近岸水域提供了河流输送的HCH.因此认为,污染源是面污染源,由入湾河流形成的.通过HCH的陆地迁移过程和水域迁移过程的分析发现,HCH的表层含量高,经沉降,HCH的底层含量就高,而且,HCH入海后沉降较快.根据HCH的表、底层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提出了在春、夏季的HCH在胶州湾水域迁移过程的模型框图,表明了HCH的运动轨迹,清楚的展现了HCH在春、夏季的表、底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华南海滩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广东海难沉积中孢粉组合与其植被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根据孢粉化石尤其是红树林植物花粉的种类和含量可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同时对于分析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