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3.
桂林地区古冰川遗迹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四十年代以来,广西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地理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85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刊出桂林风景区附近存在冰川遗迹的消息,称“王克钧工程师等科技人员,发现桂林风景区存在着大量冰川遗迹”,“著名地质学家孙殿卿等给予高度评价”。为这则消息所吸引,我们于1985年12月联袂到桂林考察,并参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桂林地区并无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第四纪地理环境缺乏冰川发育的必要条件,对某些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不宜作冰川成因解释。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叙述于后。不当之处,请读者特别请冰川成因论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和笔者长期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庐山跨世纪的第四纪冰川之争,介绍了庐山白垩纪以来由S形复背斜-地垒式断块山-变质核杂岩的成山过程、地层岩石分布状况及第四纪冰期时的山体地质结构与地貌;就庐山地区冰蚀地貌与冰期、间冰期沉积物争议问题介绍了观察结果与认识。通过更新世冰期与全新世亚热带湿润多雨气候形成的地貌与沉积物对比,揭示了二者的显著差异及泥石流与冰碛的不同;阐明了冰期后流水作用对冰蚀地形的强烈改造作用,以及庐山典型的冰蚀与水蚀复合地貌景观。最后指出,庐山第四纪山岳冰川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特凉的小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特厚特硬的莲沱组砂岩是冰川遗迹保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庐山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奠基之地和世界上中低纬度、中低山第四纪山岳冰川遗迹保存完美的唯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105o 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得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博格达峰地区,不仅有现代冰川,而且古冰川规模远比今日为大,留下了许多地质地貌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并对本区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1962年博格达峰北坡三工河、四工河考察的基础上,于1981年又作了补点考察,并去南坡作了踏勘,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孢粉、岩矿、粒度、粘土矿物的分析鉴定和C~(14)年代的测定。现就本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划分与对比,以及第四纪冰川演化与地貌发育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简况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合并于1964年10月30日在西安召开,第四纪部分会期六天。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缘,地貌、新构造及一般第四纪问题等五个组内宣读了78篇论文。会议的后两天分三个专题组,即黄土问题、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问题和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问  相似文献   

9.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0.
从李四光创立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以来,至今半个世纪,在中国东部仍然存在着有无冰川和冰川作用次数与规模大小之争。皆因何谓冰川沉积?它有哪些特殊标志尚未能统一认识。我们想以西部高山及邻近地区冰碛与非冰川沉积为例,从砾石与碎屑矿物表面形态入手,研究其砾石表面形态和碎屑矿物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表面微结构等特征。希望和从事冰川地质、地貌及第四纪沉积研究的同志们一起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重要的岩浆通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高出夷平面300~450 m,最大厚度可达500 m的火山熔岩垂向堆积,加上深部地质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为冰川形成-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张家口西北坝缘一带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主要有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川地貌.电镜扫描石英砂粒表面可见冰川成因的冰蚀擦痕和碾磨压坑,孢粉显示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获得了(121.22±6.54)ka和(81.13±4.48)ka的光释光年龄,与河北省第四纪第五冰期和第六冰期相对应,与平原区的黄骅海退和大城海退时间相吻合,显示张家口坝缘一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经历了两期冰川作用.这一发现填补了研究区冰川遗迹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丰富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数据,对认识本区及我国东部大陆气候特征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从第四纪初期后,地球各处的气候,有显著的剧烈变化,发生数次冰期和间冰期。李四光同志1922年在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等地发现漂砾,以后又在庐山和附近发现冰川停积的泥砾,证实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现象的存在。可是当时的一般地质学者,都未能同意。步达生认为中国的地位,在第四纪时代接近赤道,猿人因为气候的缘故而迁徙到中国。德日进由中国古代哺乳动物的鉴定和记载,强调  相似文献   

13.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质剖面。完整地记录了冰  相似文献   

14.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4,22(6):455-460
1960年春笔者在参加河谷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工作中,沿川江的大支流追索,到了安边地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此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过去尚未有人道及本区有第四纪冰川,现将观察所得草成短文,提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中日联合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报告 该报告由二十四篇研究论文和三幅附图组成,它以自然地理,冰川分布,冰川变化、冰结构、物质平衡、冰川温度、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消融、气候、水文、同位素、冰川沉积、地貌、第四纪冰川作用等为研究内容。以野外观测和制图为基础,并以大量  相似文献   

16.
在第四纪地层中存在一类与冰期寒冷气候有密切关系的、独特的变形构造,通称为“融冻变形”、“冰缘现象”、“多边形构造”、“冰楔”、“热喀斯特”等等。这类构造在欧洲和北美第四纪冰川分布区及其边缘的第四纪地层中广泛分布,有很多描述与研究。作为第四纪冰川的同时或准同时现象,对于阐明第四纪气候特点及某些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这类现象,正在引起第四纪地质工作者注意。黑龙江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融冻变形构造是很典型的,本文仅对野外观察的现象作简要报导並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了多次冰期并保存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特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对冰川地貌类型划分和冰川地貌制图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古冰川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量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Pro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目视解译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冰川地貌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了稻城古冰帽(约3 600 km2)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本文识别了该区冰川地貌中的冰川湖、冰川谷、羊背岩和冰碛垄等四种类型,初步统计了约1 096个冰川湖、370条冰川谷、41个羊背岩及1 268列冰碛垄;空间分布上,冰川湖和羊背岩主要分布在海子山夷平面上,冰川谷以古冰帽边缘区发育为主,冰碛垄则主要形成于海子山夷平面上和东、西两侧的山谷里。本研究可为第四纪冰期规模估算、古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当地的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之文 《地质论评》1966,24(1):79-82
希夏邦马峰(8012米,过去地图上叫高僧赞峰),是世界上最后被征服的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它位于我国藏聂拉木县境内(喜马拉雅山中段)。该图片集精选了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现代冰川和生物等方面的照片共95幅,基本上反映了该峰现代的自然面貌。在现代冰川上发育的冰  相似文献   

19.
贡嘎山海螺沟为冰川地质作用的冰川谷,其中、下游河谷为古冰川谷,上游发育着现代冰川,它是横断山主峰贡嘎山地区冰川群中最宏大的一条冰川.自第四纪以来,强烈的冰川地质作用塑造了海螺沟流域特殊的山地与河谷地貌,因其距大城市较近,成为人们研究和观赏冰川奇观不可多得的地点.使之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冰川作用对于砂矿的影响,过去只侧重于冰川对砂矿破坏的一而,而对冰川能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富集成矿的一面则很少报道。近年我们在黄河源共开展砂金矿普查勘探工作,发现该地第四纪冰川活动与砂金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现将该冰川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概述于下,以期获得各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