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延钧  于志海 《沉积学报》1996,14(4):94-101
本文从板桥凹陷出发,以古流体势动态地描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建立和讨论了断层在古流体势数值模拟恢复中的处理方法,对有利油气勘探区进行了级别划分,并指出自生自储油气常分布于高势区域。阐明类似板桥凹陷的年青盆地具沉积压实离心流的特点,水流方向与各期流体势方向基本一致。最后作者预测出板桥凹陷一批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FI技术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包裹体(FI)为研究油气地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丰度、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可以了解油气热演化程度,为油气生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的来源等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在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温度与成分等特征发生相应的交化,通过对不同阶段所捕获的FI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的运移时间和深度,探明油气运移的通道和方向,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以及预测油气的勘探远景区。此外,作还用流体包裹体势图和流体包裹体地层学方法,从宏观上描述了油气的运聚方向和通道,指出了其会聚的最有利区段,为直接指导油气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范土芝  雷清亮 《地球科学》1996,21(2):185-190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分布模式,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大规模进行盆地下流体流动系统的研究,该方法技术在西藏伦坡拉盆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得出了伦坡拉盆地具有“双层”结构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反映了西藏伦坡拉盆地所存原两大流体流动系统,即重力流系统和压实流系统,这两大系统在流体势内幕结构水化学场,地温场,流体流动方向等方面具明显不同的特征,它们对油气运移聚集起着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压实流盆地流体势场与油气运聚关系:以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查明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6,10(1):103-110
针对压实流盆地“离心流”水动力场性质,以东营凹陷为例,描述了压实流盆地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沙三段流体势的分布;结合运移地球化学证据,论证了流体势与油气分布的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鸭绿江盆地长白坳陷成藏条件分析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佳忆  施尚明 《中国地质》2016,(6):2070-2081
鸭绿江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型盆地,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以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以鸭绿江盆地长白坳陷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入手,分析研究区构造特征及烃源岩、储盖层、油气运移等各项成藏关键条件,对该区资源潜力做出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鸭绿江盆地长白坳陷的中部伸展沉降带地层层序完整,厚度大且稳定,局部构造发育,且均位于油气有利的指向区,具备油气勘探的有利前景,为首选的油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压实流盆地流体势场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压实流盆地“离心流”水动力场性质,以东营凹陷为例,描述了压实流盆地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沙三段流体势的分布;结合运移地球化学证据,论证了流体势与油气分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温度状态是决定油气形成与保存的关键因素,精准的深部地层温度预测对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当前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揭示盆地深部地层温度分布格局及主控因素是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结合钻孔实测温度和系统的岩石热物性参数,文章揭示了琼东南盆地现今深部地层温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优势储层温度为90~150℃ (数据占比>70%),高于国外学者提出的储层“黄金温度带”(60~120℃),推测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高地热背景有关。此外,盆地T30—T70 界面处的估算温度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高温区域位于西部的崖南凹陷;深部温度分布格局与地层的埋深、热导率结构以及因区域拉张程度不同引起的基底热流差异等诸因素有关。成果为琼东南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及钻井工艺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地热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妆步提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柳广弟  高先志 《地质科学》2003,38(3):307-314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割作用的其它地质体,如大断裂等。油气运聚单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及其演化历史、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分布、圈闭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以及运移聚集特征,它们是决定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的主要因素。油气运聚单元分析可以比油气系统分析对勘探目标做出更直接的评价,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我国和周边国家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综合分析南海沉积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分布、类型和岩性特征,探讨了球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成安盆地、曾母盆地和巴拉望盆地生物礁的含油气性,认识到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运、圈、保各项条件较好又能彼此配合,可使盆地具有好的含油气性,而礁体储油物性和生油岩的好坏又是含油气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有利的圈闭条件和运移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热认为,本区各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含油气性可分为三等:珠江口盆地和曾母盆地最好,万安盆地和巴拉望盆地次之,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较为逊色。  相似文献   

11.
陈安明  李国楠 《探矿工程》2016,43(7):121-124
为了解决油基钻井液成本高、钻屑含油量高、后期环保处理难度大等技术难题,加快页岩气的开发进度,缓解油气资源短缺局面,通过室内实验,成功研制出了一套低油水比油基钻井液体系。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电稳定性和抑制性,滤失量低,能有效地保护井壁稳定,降低摩阻和扭矩,降低钻井液使用成本。经过在保页3井的应用,满足了现场的施工要求,保证了井下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鹏  张朝锋  刘涛 《地下水》2010,32(4):54-55
地球物理测井是石油地质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实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比较系统的对地下石油、天然气和水层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采用地球物理测井中的电位重叠图法以子长县安1井位例,对700米以浅含水层位进行评价,成功解释出储层流体13段,其中地下含水层位6段;希望对陕北地区的水资源勘探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裂缝)预测、盆地模拟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三套烃源岩。最主要的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为柴窝堡区块的上二叠统和米泉区块的中下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其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存在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柴窝堡区块北部和米泉区块仍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4.
DZ—31防塌泥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台子地区井壁坍塌问题,选定DZ-31钻井液。室内通过岩屑浸泡、岩屑回收率、页岩膨胀率等试验方法对其防塌性进行了评价。现场进行了2口井试验表明:转化可行,性能稳定,抗温性好;携岩能力强;抑制性强,防塌性能优越;有助于保护油气层;无毒,综合钻成本低。  相似文献   

15.
论盆地流体成矿/成烃作用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沉积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和某些金属矿床都是盆地演化过程中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是同一地质-构造格架内同一自然过程留下的物质表象。油气是被封存起来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盆地有机流体,而固态的金属矿石则大多是以水溶液相为主的盆地流体在适当的部位将所溶解携带的成矿金属组分沉淀卸载的结果。碳氢化合物源干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成矿金属元素则可能是盆地流体从沉积物颗粒通过流-岩反应萃取来的。有机组分在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萃取、迁移、直至沉淀就位的全过程中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岩压实作用阶段(相当干油气的初次析出阶段),油气与粘土水一道从生烃层内被挤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油气与部分成矿水溶液具有共同的起源。但在往后的运移和聚集就位过程中,由于水和油的物理化学特征不同,二发生了分离。从而造成了金属矿床与油气藏在空间上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分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永福 《探矿工程》2007,34(4):38-41
废弃钻井液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大的污染物。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建立钻井液处理剂的有害物质、生物降解、生物毒性及废弃钻井液环境污染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废弃钻井液无害化的全过程监测与处理,以实现钻井液环保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包裹体研究──盆地流体追踪的有力工具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7  
刘德汉 《地学前缘》1995,2(4):149-154
矿物包裹体在研究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恢复盆地的热演化历史,指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矿物包裹体是盆地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盆地流体的很多信息,有效地测定各期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是直接了解盆地热流体活动的重要数据;系统测定各类流体包裹体的初熔温度和冰点温度,能大致判断流体的矿化类型和矿化程度;流体包裹体的p-V-T-x研究,是探讨流体温度、压力的依据;荧光显微镜等对有机包裹体的有效鉴别,色谱方法对流体包裹体有机和无机成分的分析能提供流体组成和烃类赋存的多种信息;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单个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光谱等探针分析,以及包裹体群的GC-MS和δ ̄(13)C、δD、δ ̄(18)O同位素分析在追踪盆地流体性质、成因及其与油气等矿产的关系方面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盆地流体分析方法体系及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永尚  吴文旷 《地质论评》1999,45(2):151-157
含油气盆地流体分析牟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环境保护和防震减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更大构造单元和更深层次上研究流休作用提供证据,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建立了盆地流体分析的方法体系,讨论了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提出了在盆地流体分析中今后加强研究的若干具普遍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基于网格与GIS的油气资源空间分布与定量评价系统的建立方法.该系统能够根据离散的钻井数据和等值线数据进行插值分析,以网格单元为基础进行油气资源的计算与评价;可以用GIS来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生成并制作特定地层的油气资源量空间分布专题图和油气藏形态模拟图.以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二叠系气源岩的油气资源评价为例,模拟了其生烃史,计算了其累积生气强度、累计生气量和天然气资源量.  相似文献   

20.
南海西部油田的北部湾盆地储层段地质情况复杂,夹层多,泥岩极易水化,钻井液体系维护难度大,难以兼顾井壁稳定与储层保护。以涠洲6-9/6-10油田为例,介绍了北部湾盆地储层段的地质概况和钻井液技术难点;介绍了研发的一种新型无固相有机盐防塌钻井液体系及其实验评价结果。该钻井液体系既有效解决了北部湾盆地复杂储层段砂泥岩互层井壁失稳的问题,又防止了储层污染,还降低了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率。该技术为北部湾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