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划分区域旅游业地域发展类型是一个新的尝试。文章以滇西北旅游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4个旅游片区为旅游业发展地域单元。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各地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各地域的发展特征和定量指标为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将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划分为起步型、成长型和成熟型3个地域类型,为进一步的普遍适用的旅游业地域系统发展划分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证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潜力备受质疑。论文选取美国14家国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采用旅游研究中较少使用的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高斯多峰分析法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发现: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利用四参数Logistic曲线的上弯点、拐点、下弯点能定量的划分出旅游地的起步探索、发展、巩固、停滞阶段,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拟合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阶段,这回答了学者们对生命周期阶段难以定量划分的质疑。根据旅游地停滞期之后的发展趋势还能归纳出该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类型;高斯多峰分析法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拟合成一个个波动的高斯峰,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旅游地演进的波动特征;将高斯多峰分析法与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起来,不仅能定量划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还能准确地描述在生命周期阶段内的波动情况,甚至分析各生命周期阶段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开发后资源本身变化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喀斯特洞穴又具有特殊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因此,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编制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分析影响曲线的因子,提出调控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途径和方法,将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洪玲  刘继生  梅林 《地理科学》2018,38(2):264-271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针对中外学者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上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在基本概念上存在的争议及其原因,归纳了旅游地演化的阶段组成和阶段间拐点问题上的各种意见及意义。其次,总结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不同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征,补充和丰富旅游地生命周期内容体系;二是研究推动旅游地演化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对策。最后根据当前旅游研究的新趋势和未来旅游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未来旅游地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主要的重点是:不同旅游地在各阶段的发展质量,旅游地的衰退机制与转型对策,旅游业发展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宁夏沙湖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其发展预测研究,对于进一步指导旅游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湖泊与池沼旅游地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运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1990-2008年游客数量、游客增长率和滑动平均数等指标数据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宁夏沙湖旅游地生命周期,并结合直线和指数趋势预测模型,得出了近5 a游客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沙湖旅游地生命周期经历了4个阶段,即探索阶段(1989年以前)、参与阶段(1990-1999年)、发展阶段(2000-2004年)和巩固阶段(2005年至今)。经预测,2009-2013年沙湖旅游地游客人数分别为58.67、60.69、62.71、64.73和66.75×104人次。  相似文献   

6.
测定旅游地生命周期,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10个主要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8-2016年的游人量进行拟合,定量划分各景区的发展阶段,进而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揭示游人量对景区发展作用的具体差异与联系。结果显示:1)符合"S"形发展特征的7个景区大多处于巩固或成熟阶段,并被划分为成熟型、稳定型、发展型,其他3个景区为波动型;2)我国滨海型景区具有游人量增幅较大、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于进入生命周期第五阶段的景区,游人量虽无明显增长,但经济效益仍在提升,不具有Butler理论中停滞阶段的主要特征,该阶段被称为成熟阶段;3)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当景区生命周期逐次经历各阶段时,游人量对景区发展的影响呈减弱趋势,游客消费水平、景区多元化的经营结构对其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景区发展正在实现由单纯依赖游人量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张家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析与调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聂钠  董明辉 《热带地理》2005,25(3):273-277
通过对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张家界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寻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较好的运用途径,为张家界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对张家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考察、分析,划分和概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及其特征,认为影响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竞争因素、管理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处在发展阶段的张家界旅游开发策略:一要突出生态主题;二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三要加强市场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8.
鼎湖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析与调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肖光明 《热带地理》2003,23(2):180-184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开发指导作用的大小和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运用, 旅游界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寻求该理论的较好运用途径,同时为鼎湖山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中笔者把握旅游地吸引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强调结合旅游地的具体实践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得出鼎湖山将处于长期成熟阶段的结论,分析了其在成熟阶段的旅游开发策略,也对Butler理论的运用途径进行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评述滇西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概况,重新剖析了怒江州旅游资源特征。对该区域几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景观、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市场进行比较,认为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呈替代性竞争的态势。最终将落脚点放到怒江这个滇西北各旅游目的地中的"后起之秀"上,提出旅游产品创新是怒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并从"高起点、大手笔打造观光型旅游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开拓主题园区型旅游产品;深层次、宽领域挖掘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这3个方面具体对怒江旅游产品类型进行构思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是推动旅游地节能减排中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与介绍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从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第三,从界定原则、地域范围、产业范围三方面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淑文  陈勤昌  王凯 《热带地理》2020,40(1):154-16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考察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继而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着重解析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日渐缩小;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以“H-H”和“L-L”类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能力是推动本省区及邻近省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对邻近省区则是负向影响,而交通设施条件对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对邻近省区影响不明显,地区开放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文章分析了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并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考察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类似地,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增长是其第三产业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和相应区域第三产业的增长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在区域层面上。只有少数区域支持入境旅游是区域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它们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和广西;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和湖南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和陕西。在这些省区市。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入境旅游在我国还没有足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秋雨  朱麟奇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7,37(10):1552-1559
在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分析基础上,探究了旅游溢出理论,将其产生机制归纳为知识溢出、市场溢出和竞争效应3个方面。实证分析中,构建了包括入境旅游、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大陆31个省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对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全局分析得出中国入境旅游在邻近省市以集聚与合作为主,邻近省域入境旅游发展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入境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局部分析发现,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断强化,中部部分地区提升幅度最大;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空间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9.
彭睿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64-670
运用ESDA方法结合GIS 软件,以甘肃省14 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热点地区长期且稳定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其他地市长期分布在旅游冷点地区;由于旅游资源丰度、旅游经济区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呈“伞”型结构。位于“伞”型主干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位于“伞”型两端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种差异,提出:(1)应当不断梳理甘肃省旅游资源赋存,提升旅游资源内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高地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2)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战略。(3)不断挖掘区域旅游特色,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余玲  刘家明  姚鲁烽  李涛 《地理科学》2019,39(3):394-404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 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实景演艺发展分为3个阶段:探查参与期(2004~2007年)、快速发展期(2008~2014年)、成熟巩固期(2015~2017年)。 依据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演出时间、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晚会式夜场、情景式日场和室内全天候3种类型,并刻画了不同类型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从时空演化视角,研究在认识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多尺度(全国、三大地带、省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中国的时空扩散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