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特征,揭示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可为该区域森林火灾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74—2016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干湿情景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等级干旱对其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1974—2016年,年、季尺度上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少)和过火面积大(小)与气候的干湿状况(等级)基本一致,但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与气候干湿状况相关更为密切。年尺度上,SPI与火灾次数呈负相关,与过火面积的自然对数则呈较弱的负相关;季尺度上,各季节SPI与对应的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过火面积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大,以春季相关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夏季则相对较弱;不同季节SPI与年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冬季SPI对当年火灾次数的贡献最大。可见,气候干湿状况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SPI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的干湿状况,亦能较好地指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火灾的过火面积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为森林火灾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森林火灾分布动态与气候干湿交替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森林火灾是一个时间现象,其年际分布动态除与可燃物储量的年际变化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干湿交替变化。本文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历年林火资料和临近地区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森林火灾年际分布动态与气候干湿变化的关系,旨在揭示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分布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24个站点1961 2005年近50 a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评价模型,计算获得各点舒适度气候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人体舒适度的年变化特征和各季节空间分布规律、不同季节人体舒适度年际变化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人体舒适度指数距平值的年际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体感"舒适"天数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河南省24个站点19612005年近50 a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评价模型,计算获得各点舒适度气候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人体舒适度的年变化特征和各季节空间分布规律、不同季节人体舒适度年际变化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人体舒适度指数距平值的年际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体感"舒适"天数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云南干湿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智荣  黄中艳  谢国清 《气象科技》2013,41(6):1073-1079
利用15个站点1961—2010年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平均温度等气候资料,计算云南5个区域各季节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云南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润度指数可定量、准确地表达云南各区域自然气候干湿程度,能客观反映云南干湿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区域性差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干季、雨季潜在蒸散量呈增大变化趋势,同期降水量有减小的趋势变化,从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云南气候的干旱化趋势。干季各地相对湿润度指数年际波动变化大,年代际差异明显;雨季各地干湿状况年际波动相对较小,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趋势。云南5个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滇中和滇西南比较一致,滇西北与滇东南差异明显,滇西北与滇东北雨季差异突出、干季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马柱国  邵丽娟 《大气科学》2006,30(3):464-474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1901~2002年全球0.5°×0.5°网格点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个能够用于检测地表干湿变化的湿润指数,对中国北方四个典型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发现:降水和湿润指数在表征干湿变化的特征时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增暖也是影响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华北和西北东部的年干湿变化与同期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简称PDO)指数有密切的关系,PDO指数的正位相对应两个地区的干旱时段,负位相则对应两个地区的湿润时段,而新疆南部与PDO指数同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PDO为正位相时,该地区为湿的时段,负位相对应干的时段.以100°E为界,北方的东部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呈反相关,而西部则相反,与PDO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1971~2007年37 a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利用哈尔滨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等级评价标准进行扩展,计算黑龙江省各台站舒适度气候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人体舒适度的年变化特征和各季节空间分布规律,人体舒适度指数距平值的年际变化,以及不同地区舒适度天数的年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1971~2007年37 a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利用哈尔滨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等级评价标准进行扩展,计算黑龙江省各台站舒适度气候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人体舒适度的年变化特征和各季节空间分布规律.人体舒适度指数距平值的年际变化,以及不同地区舒适度天数的年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谢韶  庞晓宇 《广东气象》2010,32(5):21-22
利用适合广东气候的干湿气候指数公式,计算茂名地区各测站历年、各季、月的干湿气候指数,并分别分析干湿气候指数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茂名地区全年各地绝大多数年份处于湿润状态,但在月份、季节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干湿气候指数年变化趋于减少,即干旱状况有可能发展,这可能与降水量的减少及温度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0—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过火次数与过火面积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是大兴安岭地区火灾易发季节,4—6月易引发较大等级的森林火灾;雷击是引起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雷击火灾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6月份为雷击火多发月;年尺度上,降水量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气温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月尺度上,气温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风速、相对湿度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日尺度上,过火次数与最高气温显著相关,过火面积与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但复相关系数较小,表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不能仅仅选取气象因子,更要考虑火源及可燃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文中在 10a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 ,得出 :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 ,区域差异大 ,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 2 0世纪 6 0~ 70年代中国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 ,由较湿润变为干旱 ,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界线波动的可能原因 ,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导致的东南季风、孟加拉湾暖流所导致的西南季风以及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各地区干湿位相变化不一致 ,区域差异大 ,是不同环流以及环流的不同强弱组合所致。东南季风、西南季风、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是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干湿变化年代际变化的根本原因。 2 0世纪 6 0~ 70年代的干湿突变 ,是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湾冬季风及其与亚洲夏季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东亚和孟湾近海1000hPa低层风场,定义了一个东亚和孟湾的冬季风指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孟湾冬季风指数温度场和风场具有显著的气候意义.同时可以看到孟湾和东亚冬季风都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但其变化特征有较大的不同,东亚冬季风有较明显的15~20年的年代际变化,而孟湾冬季风在最近50年则表现为一致增强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孟湾冬季风活动的跨季节影响,研究发现,孟湾冬季风对春、夏季气候有较强的跨季节影响,孟湾冬季风指数与次年夏季中国的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冬季北极涛动与极涡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利用NCEP/NCAR资料计算出冬季极涡面积(PVA)指数和极涡强度(PVI)指数,对冬季北极涛动(AO)和北半球500hPa极涡指数进行周期分析,讨论了冬季AO与极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冬季AO指数与PVA指数呈反相关关系,与PVI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且AO指数呈上升趋势,PVA指数呈下降趋势。冬季AO指数、PVA指数以及PVI指数均具有多重周期。强(弱)AO指数年,极地500hPa高度场降低(升高),PVI指数偏大(偏小),PVA指数偏小(偏大)。500hPa高度场上亚洲大槽、北美大槽均减弱(加强)。AO可激发出类似EU遥相关型的异常,从而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气候。冬季AO指数在1982年发生突变,且突变后北太平洋地区的正中心位置更靠东,强度更大。此外,AO突变前后极涡变化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施能 《应用气象学报》1996,7(2):175-182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赵红岩 《气象》2000,26(2):33-36
选用 1 95 1~ 1 996年中国 1 6 0站逐月降水资料 ,太平洋逐月平均网格点海温资料( 1 0°S~ 5 0°N,1 2 0~ 80°E) ,逐月大尺度环流指数资料 ,分析并探讨造成 1 996年南方洪涝的环流特征、气候背景及海温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大气环流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有明显的遥相关关系。冬、春季海温的冷暖变化程度 ,可预示后期 7月各环流系统的趋势变化 ,环流系统指数自身演变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1 996年南方洪涝就是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的。海温冷暖变化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这种演变关系 ,对南方洪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我国南方58年(1951—2008年)夏半年的总降水量、极端干期以及干湿指数综合表现干湿特征,进而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南方干湿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8年内有3个干期(1961—1965、1985—1990和2005—2008年)以及3个湿期(1952—1954、1970—1973和1994—1998年)。为了探讨南方干湿的转换机制,采用与南方干湿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夏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年代际环流因子作为结点构建网络,分析同步和耦合与干湿气候主要转换之间的关联。网络平均距离的3个局部最小值(即同步),都伴之以耦合的增强,对应着我国南方由湿期向干期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气候的干湿变化及其趋势预估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新疆气象局提供的90个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 计算了1961~2003年新疆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自适应Palmer干旱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 表明新疆地区气候就平均态而言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气候条件, 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候以湿润化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 定性的分析显示地表气温的持续上升倾向于引起干旱化, 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气候的湿润化趋势。在SRES 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 21世纪90年代新疆地区地表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干旱化的发生, 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湿润化, 在二者的联合作用下, 新疆地区的干湿状况可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德昊  朱伟军 《气象科学》2021,41(3):331-338
基于1967—2017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Hadley Centre)的海温资料,通过计算冬季东北冷涡结构的特征指数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冬季东北冷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海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冬季东北冷涡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与年代际变化特征,各指数年际分量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冷涡强度与经、纬度呈正相关,且经、纬度之间呈正相关;(2)年际尺度第一模态反映了冬季东北冷涡气候平均位置以南为正(负)异常而以北为负(正)异常的南北反位相变化特征,第二模态反映了冬季东北冷涡在气候平均位置附近强度一致增强(强弱)的变化特征,而年代际尺度主要反映在第一模态,即冬季东北冷涡在气候平均位置附近强度一致增强(强弱)的变化特征;(3)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estern Atlantic, WA)的位相转换可能与年代际尺度冬季东北冷涡的强度强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