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鹿(E...  相似文献   

2.
青海驼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驼路沟钴矿床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南带中新发现的独立钴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驼路沟钴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成矿后,在后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由于SN向挤压,矿床遭受到强烈变形改造作用,导致含矿岩系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置换改造作用,矿体显示出"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而且更晚期的断裂构造活动造成矿带差异性抬升及剥蚀.因此认为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构造改造型矿床.依据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提出了驼路沟钴矿床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青海驼路沟钴矿成矿特征及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驼路沟钴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昆南复合拼贴带内,是国内少数独立钴矿床之一.赋存地层为奥陶-志留纪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层位、构造控矿特征显著,变形变质强烈,沿走向和倾向均有斜列和波状弯曲、膨大、缩小现象.矿床热液叠加成矿显著,表现出"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成矿后改造使矿段间差异性抬升和矿体侧伏明显,矿床成因为热水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除了智人(Homo sapiens L.)以外,代表20个以上物种,具体种类和产地如下: 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全新世,石化较浅。个别标本可能层位较低,如:青浦城郊的水牛和练塘的四不像鹿,可能属于更新世的晚期。多数标本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上海县的马桥和青浦县的松泽。遗址的标本家畜(家猪)和易于猎获的偶蹄动物占大多数;标本十分破碎,反映先民为敲骨吸髓或制作骨角工具而打碎,带有很浓厚的人为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榆社盆地(36°49′~37°26′N, 112°42′~113°07′E)乃至中国骆驼化石的首次系统修订。20世纪30年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等报道了榆社盆地12个地点的17件骆驼化石,是渑池仰韶村不完整骨架之外中国最经典的骆驼材料。这些材料过去被错误归在榆社Ⅲ带(维拉方期真马层),误作为“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广为引用。本文根据榆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东半球其他地点性质比较明确的骆驼化石,对这批材料进行了重新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探讨了其产出层位。这批材料应分属邱氏副驼新种Paracamelus qiui sp. nov.、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阿氏副驼P.alexejevi、巨副驼P.gigas以及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等5种。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是本次研究描述的新种,产于榆社马会组和高庄组桃阳段,属晚中新世,距今约6.1~5.2 Ma,相当于MN13。邱氏副驼P.qiui是非常原始的高大型骆驼,下颌长且低矮,下颌联合部长,p3未退化,前...  相似文献   

6.
业治铮  载广秀 《地质论评》1951,16(1):113-113
驼腰区包括松江省桦南县境内驼腰子,小石头河子,大沟,永平岗,等产金地区。现在全部工作尚未完成,本文仅讨论该区十六块含金砂标本的机械分析结果。所有分析结果用面积图(Histograms)及累积曲线(Cumulative Curves)来表示它颗粒的频率分布(Freguency distribution of sizes),更用统计方法而研究其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考古、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等资料,论述了全新世中期及其以前,野生水牛、四不像鹿和中国鼍都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起源和栖息地。这些动物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河湖密布的景象;到了全新世晚期特别是西汉以来,随着它们的绝迹,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到现在这里已是水贵如油、风沙肆虐。探讨这些变化特别是干旱的由来,对于保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威宁鹿房稀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训华 《贵州地质》1997,14(4):328-333
贵州威宁鹿房稀土矿产于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含矿岩石为高岭石硬质粘土岩,矿体呈似层状及少量楔状透镜体。矿物赋存状态三种可能,一是离子吸附型,二是胶态附着型;三是离子胶态混合型。矿床类型属陆相沉稷的轻稀土富集型。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驼路沟钴矿的成矿时代与成因,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锆石U--Pb法定年对含矿建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路沟钴矿具有同生矿床的特征,发育喷流沉积岩--硅质钠长质岩,矿化以条带状、纹层状及块状构造等同沉积矿石为特征。含矿地层变砾岩的锆石年龄组成非常复杂,跨度大,206Pb/238U年龄介于(469±5)~(3 014±26)Ma之间,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469±5)Ma)代表了该变砾岩沉积成岩的时间上限。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可知,驼路沟钴矿为一典型的贫硫化物型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原特提斯洋板块向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北侧俯冲的弧后裂陷环境。  相似文献   

10.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分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间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_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相似文献   

11.
1981年作者在四川石棉矿广元堡采区发现一种产于含棉蛇纹岩中的深绿色板条状(似粗纤维状)的蛇纹石,经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电镜分析等确定为羟基Povlen型的纤蛇纹石。Povlen型纤蛇纹石由Krstanovlc等根据它的电子显微象为板条状形态特征而命名,并在第三届国际石棉会议上被确认为新的结构类型。它的晶体结构已为E.J.W.Whittaker  相似文献   

12.
论辽宁锦西杨家杖子杂岩体的岩浆成因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家杖子杂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代表一种母岩浆,它是燕山早期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所产生的,并汇聚上升的安山质岩浆。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是二长闪长岩浆在7km深、弱还原环境、氧逸度为10~(-8)~10~(-10)Pa、1200°~1250℃的岩浆房中经结晶分异作用的派生物。以后,这些岩浆相继上侵,定位于2.5km深处。由这些岩浆岩侵入体所引起的镁夕卡岩、钙夕卡岩和岩浆期后酸性热液淋滤蚀变非常发育。只有来自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岩浆、富含Mo的酸性热液沿着裂隙侵入夕卡岩中,在240~330℃时,才形成Mo矿床。此种酸性热液也沿着裂隙侵入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中,而形成细脉浸染Mo矿床。因此,杨家杖子Mo矿床属于斑岩-夕卡岩型。  相似文献   

13.
朱启迪  石福明 《中国岩溶》2021,40(6):1026-1031
文章总结了中国洞穴驼螽的种类、分布及适应进化。中国记录洞穴驼螽3属26种,其中疾灶螽属(Tachycines)(24种)物种最丰富;洞穴驼螽分布范围窄,96%(25种)的物种仅分布于模式产地,或模式产地所在的县(市),而贵州省物种最丰富,有记录15种;喜洞穴和偶洞穴驼螽的外部形态与地表种相似,真洞穴驼螽具有适应洞穴生活的典型特征,如体色浅,复眼不同程度退化(甚至消失),触角和尾须较长且感器类型丰富等。对洞穴生物的保护,除了保护天然洞穴外,还需进一步保护洞穴周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青海驼路沟地区钴(金)矿床赋矿地层与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驼路沟地区钴(金)矿产找矿的突破,是近几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区内钴(金)矿床的空间定位与矿体展布受驼路沟-忠阳山复合型(或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床赋存于硫化物矿物相的沉积岩系中,显示了层控性的特点。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明显,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  相似文献   

15.
驼路沟矿床是东昆仑南部造山带中新发现的钴(金)矿床,它的含矿岩系是一套浅变质的(绿片岩相)震旦-寒武纪火山-沉积岩系.火山岩是一套中-酸性凝灰岩及熔岩,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弧火山岩;沉积岩包括碎屑岩和黑色页岩,它们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极性,部分沉积岩具有现代大陆弧地区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相学、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作为主岩之一的石英钠长岩是典型的喷气沉积岩,而并非"脉岩",它不但是钴(金)矿体的重要找矿标志,而且也是喷气沉积矿床的重要鉴别标志.钴(金)矿石组构及矿石矿物的世代显示其主要与海底喷气沉积成矿作用有关,在后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受到了改造和活化.矿石和喷气沉积岩的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同属喷气-成矿流体较远离喷气中心的海底沉积物.总之,岩(矿)相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资料证明,驼路沟钴(金)矿床主要属喷气沉积矿床,形成于震旦-寒武纪东昆仑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6.
早在本世纪廿年代。国外一些地质学家注意到在某些天然硅酸盐岩浆体中存在一种主要由氧化铁组成的非硅酸盐岩浆体,后者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相产在复杂的硅酸盐岩体中。五十年代末,地质学家在智利北部高原的拉科山地发现外貌和产状浩似玄武岩的磁铁矿流。大量野外事实说明,这种氧化铁的非硅酸盐岩浆具有与岩浆岩相同的活动方式和地质产状,地质学家把它称作“矿浆”,并认为它是由岩浆强烈的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范良明 《地质论评》1979,25(1):26-31
据四川省隆昌县志卷十二记载,隆昌铁陨石于明代(1368—1644)时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约五华里的道观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掘出,被人们精心保存。对隆昌铁陨石的性质、隆昌县志有“紫色,似石非石,似铁非铁,叩之有声”的描述。1972年,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将该陨石运到该馆陈列,尚无前人进行过研究。本文是对隆昌铁陨石的初步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8.
同号文  胡楠  韩非 《第四纪研究》2011,31(4):643-653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兔(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三门马、猪(未定种)、真枝角鹿(未定种)、转角羚羊(未定种)及中国羚羊等;尽管...  相似文献   

19.
赵镇  艾南山 《沉积学报》1985,3(1):120-127
一、引言 组构一词,源于德文Gefüge,为C.F.瑙曼(Nauman)1850年首先使用,后山德尔(Sander)1911年对它作了精确定义[5],它是指对岩石成分或岩石构造空间位置的非成因的几何描述。山氏认为,组构要素是它所经历过的最近一次运动的图解。因而这种非成因的描述,自然可以作为判断成因的手段,按此定义,沉积砾石的砾向,亦是一种组构,可称之为“砾向组构”。它的组构要素,倾向和倾角,也会是它们的沉积环境,即沉积动力条件的一种反映。自本世纪四十年代初,C.D.霍尔莫斯(Holmes)将组构的方法应用于沉积物砾向研究以来[6],砾向的组构分析,已成为沉积物研究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透射电子显微术的研究表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中环绕黄铁矿大 晶体的Fe的硫 化物微晶乃是白铁矿。该白铁矿含Au和As,并在其中有纳米尺度的似带状区。相对于邻区 而言,似带状区相对富As。因而提出:似带状区还相对富晶格金。根据所得出的方解石中三 价阳离子的分配系数方程认为,Au3+阳离子是在白铁矿的非平衡(快速)结晶 作用期间,从白铁矿-溶液界面上被结合到细粒白铁矿中去的。Au3+在白铁矿中的 配分是由非平衡分布系数(Kd')所控制的。然而,由于Au 3+的平衡分 配系数(Kd)小,故通过平衡(缓慢)结晶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并不将Au 3 +结合到晶体中去。早期形成的细粒晶体的再结晶作用则将把REE和Au从晶体中迁移走。 相对于正常的白铁矿结构而言,较大的Au3+和Au+阳离子结合进入到白铁矿晶格 中,可引起局部的结构畸变,从而表现为似带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