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岛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对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管理要求,《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又将边远海岛管理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凸出了边远海岛在我国海岛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世界范围内重视海洋发展、维护海洋权益的背景下,日本、越南等国都将边远海岛置于海洋管理的重要地位。通过经验借鉴,面对我国在边远海岛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加强对边远海岛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以其神秘性和冒险性成为大众旅游新宠,我国海岛众多,海岛旅游开发成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探讨海岛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以塞浦路斯旅游开发为例,在总结其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海岛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区位条件、政治因素、游客行为、交通影响、住宿开发、CTO的作用和旅游政策实施等七个方面,并分别作出具体阐释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分析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乡村振兴法案,利用KH Coder软件对系列法案进行文本定量分析,揭示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轨迹和效果。分析表明:日本乡村振兴经历了农业规模化生产起步、基础设施提升、多元融合提升阶段,三阶段依次表现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重振乡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有机农业、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乡村振兴应针对乡村地域类型采取积极措施:(1)制定针对性的农地使用政策,保障农业用地安全,加强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均等化;(2)保护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文旅融合等方式刺激乡村经济结构更新与增长;(3)开展农业专业化培训与“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观光立国战略。从观光立国的内涵、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以及进近年来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来看,观光立国不仅对日本发展国际旅游业、增加国内就业人数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塑造日本国家的美好形象、增强日本国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等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本借发展旅游业之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政府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全世界各滨海海岛旅游发展状况来说,发达国家地区相对比较成熟,如地中海、爱琴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等,因起步时间较早,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以及高速发展时期的巩固,目前无论发展理念、功能层次、还是系统组织形式以及整体营销策略等方面均领先世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滨海旅游尚处于发展增长阶段,不仅旅游产品层次结构高低不平衡,而且滨海海岛景观资源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根据我国总体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未来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滨海旅游将会在目前状态下,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或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必然进一步得到拓展.根据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情况,本文归纳分析了其功能层次、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经验,并就其对我国滨海海岛旅游开发的借鉴意义做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日本观光立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观光立国战略。从观光立国的内涵、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以及进近年来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来看,观光立国不仅对日本发展国际旅游业、增加国内就业人数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塑造日本国家的美好形象、增强日本国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等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本借发展旅游业之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政府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中阐述了如何开发郑州旅游资源,振兴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首先分析了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潜力及开发利用;其次论述了郑州旅游资源的组合与区域划分;最后讨论了如何重视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些旅游纪念品等问题;以便为了更经济有效地发展郑州市的旅游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涵义,以及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认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通过扶持国产GIS软件,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和交换格式标准,扩大地理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领域,珍惜人才,重视教育,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海岛旅游海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海岸线长32000Km(含海岛岸线),但是只有1400Km具有旅游海滩资源 。虽然大多数海岛旅游海滩是高质量的,钛而这种资源在我国并不富裕。文章评价了旅游海滩资源,指出了应合理开发海岛海滩旅游资源,管理经营者必须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行生态旅游型管理。此外,还提到了管理法规、资源监控和临界容量计算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概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平  田竹君  李曌  刘朋 《地理科学》2015,35(9):1130-1139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累部分缺失,导致中国对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认识模糊混乱。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区域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地球空间定位与GIS技术,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对"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的地理学意义及其政治属性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岛屿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广使用"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企图消除"琉球群岛"的政治属性,肢解琉球群岛,抹煞琉球群岛传统历史,在琉球群岛法律地位认识的问题上制造混乱,诱导国际社会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坚持使用"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对于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国土规划与城乡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与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日本国土交通省、九州地方整备局、大分县、大牟田市等规划部门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分析日本方面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和网站资料,总结日本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村町规划中的发展趋势;研究日本在环境保护治理、公共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日本在落实国土规划中实行的建立法律体系、派遣科技专家支边、发挥农协作用等措施;提出中国可以学习借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与相关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东海岛优势资源及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产业的科学性提出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以基础工业为主体的港口工业,以及海洋水产业、海洋生物工程和旅游业。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最重要进展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平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遥感的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自然地理定位观测,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等。最近,并已开始研究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的影响,使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紧紧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桂东县处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为国家级贫困县。但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通过对边远山区县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菜、茶、果、烟,外加楠竹和园艺的种植业,发展以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小水电和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化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桂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探究东北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经济及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助天眼查软件获取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2009、2014、2019年3个时间节点的A股、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据,利用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研究发现:①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增长速度放缓;东北地区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均实现等级跨越式发展,达到高水平的产业则平稳发展。②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中部“极区”、南部“S型极带”现象加强,集聚特征减弱,省域空间分异逐渐增强;各类产业发展水平空间重心南移,扩散与集聚效应并存。③ 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19.
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对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乡镇数据分析表明, 地理因素对农区经济发展具重要影响。 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 地形和农业资源条件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 水平的乡镇, 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模型分析表明, 地 形显著影响乡镇的人均收入,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 其影响程度递减。人均土地面积显著影 响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的人均收入。对非农产业比重低于20%的乡镇, 人均土地每 增加1 hm2, 人均收入就增加约96 元。地理位置影响着相关农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收入 较高的农区的影响十分明显。全省高收入乡镇的70%集中在河南中部地区, 正好与中原城市 群的空间范围相吻合。就单个乡镇而论, 离县城的距离显著影响高收入乡镇的人均收入。地 理因素对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影响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传统地理因素(如 地形、农业资源因素等) 的影响逐渐被对经济积聚有明显影响的地理临近性等要素的影响所 取代。因此, 不能简单的认为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环境管理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的一种乡村环境管理评价方法,并对其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相关的环境管理评价方法,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种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和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