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及其5个附件于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至2003年5月,“议定书”及其5个附件经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批准已全部生效。附件六“环境紧急状况下的责任”于2005年6月经第二十八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正待各协商国批准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相似文献   

3.
自从7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来,从各国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着臭氧空洞的变化。但许多人对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危害等问题了解甚少。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就上述问题做些简单的介绍。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繁殖、发展,是靠阳光,我们靠阳光中的红外光获得温暖,阳光中的可见光让我们的跟睛能看到高山流水,气象更新。植物  相似文献   

4.
紫外辐射对南极棕囊藻细胞DMSP合成和DMS释放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紫外辐射波段下,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 antarctica)细胞的生长率、叶绿素a、细胞内DMSP含量和DMS释放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UV-B对南极棕囊藻细胞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效应,UV-B还可加快DMSP分解成DMS和丙烯酸的分解速率,而UV-A对该藻细胞的DMSP合成有强烈的抑制效应。鉴于在每年春季极地海洋浮游植物繁殖期间,南极棕囊藻在南极海冰带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以及该藻是极地海洋浮游植物中DMS的主要释放者,推测南极“臭氧空洞”所增加的紫外辐射可能会对南极海域的DMS释放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极冰盖储存着地球上 90 %的冻结淡水 ,其冻结和消融的动力特征对于气候变化具有多种意义。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EricRignot和哥伦比亚大学Lamont Doherty地球观测站StanleyJacobs在 6月 1 4日《Science》刊出的文章中提出 ,南极冰架沿基线融化的速度比过去想象的迅速得多 ,与海底分离的冰块儿将要漂移。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研究所冰川学家TerenceHughes说 :“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人们认为气候机制包括冰体、大气和大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忽略了大洋…  相似文献   

6.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4,(10):2-3
南极科学家解开南极洲怪声之谜 一种被称作“仿鸭叫”的噪音每到冬天和春天就会出现在南极洲,然而它的来源却困扰了研究人员数十年。现在声音记录仪已经揭开了这个秘密,这种声音事实上是南极小须鲸在水下发出的叫声。这种奇怪的声音最早是在50多年前由潜水艇探测到的。那些听到这种声音的人都对这种鸭子一样的声音感到惊奇。  相似文献   

7.
新西兰科学与工业研究部南极局局长罗伯特·汤姆森博士和新西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坎特伯雷大学动物系主任乔治·诺克斯教授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青岛参观和讲学。汤姆森博士作了题为“南极事务”和“南极的地质地理学”等学术报告。诺克斯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介绍”、“南大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围绕我国南沙主权的争端继续升温,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之一。各方为此折冲樽徂,提出种种方案,如“U”形方案、“环形方案”、“北海模式”、“印尼澳航路模式”,以及瓦伦西亚的“多边分割”方案等。近年来,菲律宾前国防部长梅尔卡多提出的“南极模式”影响力较大。什么是“南极模式”?“南极模式”的荒谬之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根据南极“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中的“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的考核目标,实现为南极考察船在 冰区中航行提供精确和清晰的冰图和预报。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条约体系屡遭非缔约国挑战。挑战国家中,马来西亚可谓一个旗手。20多年间。马来西亚与南极条约体系在“南极问题”上数度交锋,并未取得多少进展,却最终接受《南极条约》的原则,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加入《南极条约》。从激烈批判到认同妥协,马来西亚的南极之路成为体系外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可以想象,一旦马来西亚加入《南极条约》俱乐部之后,其捍卫南极条约体系的“诚心”会同样坚决。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科学与环境部南极局局长克拉伦斯·麦丘博士,应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邀请于九月十日至十三日在青岛讲学访问。麦丘博士应邀作了“澳大利亚南极和邻近洋区考察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澳大利亚南极和邻近洋区考察的项目、目的和组织管理”、“国际南极考察机构概况”等学术报告。麦丘博士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参加报告会的有来自本市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1.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难忘航行.即我国对南极的第16次科学考察。“雪龙”号以其铸就的“大无畏”的坚韧之魂,历尽难险于2000年4月5日胜利返航上海。本文以独特视角和经历披露了此次航行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感受。作者为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海洋气象预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3.
张林 《海洋预报》1996,13(2):69-76
本文给出了南半球和南极地区天气基本特征,总结了两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现场气象保障的预报经验。在1989/1990年度夏季在长城站缺乏资料的情况下,成功地预报了一个绕极气旋的过境时间,为营救被困于柯林斯冰盖上的中国南极冰川考察小组成员提供了准确的行动时间。在1992年/1993年度参加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为”极地“船四次安全顺利地穿越西风带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0):30-36
“一个细胞也包含该生命体全部基因密码”。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南极洲政策堪称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细胞”。长期以来,关于南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对南极条约的形成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冷僻之地,近年来,美国政府已将关于南极事务的外交文件解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传统的南极政策是不承认其他国家提出的南极主权要求,同时声明保留自己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策逐渐转向提出主权要求。但是因受到苏联和盟国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签订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渔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荣  孙松 《海洋科学》1995,19(4):28-32
磷虾在分类地位上属甲壳动物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全世界共有85种,全部生活在海洋里,营浮游生活。个体较小,一般仅为十到几十毫米,是海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生活在南大洋的磷虾有7~8种。人们称作南极磷虾(Anatarctickrill)的通常是指其中的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Dana)。成体大磷虾的体长约为50~60mm,体重约18,尽管个体较小,但生物量庞大。鱼类、鸟类、海豹和须鲸都以它为生。近一二十年来南极磷虾成为南极研究的重点和热…  相似文献   

16.
UV-B增强对南极蓝藻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两种微藻分离方法对本实验室在第18次南极考察采集的南极海冰和海水样品进行南极冰藻分离,得到包括1株南极蓝藻在内的8种南极冰藻。该蓝藻(南极蓝藻-B)的生长曲线表明,0—6d有一个明显的延滞期,第6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20天达到生长稳定期。紫外辐射增强后,南极蓝藻的形态和超徽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细胞个体明显增大、细胞壁变厚、片层结构更加明显、多糖和脂肪颗粒数目增多。并发现了紫外辐射后的蓝藻向培养液中大量分泌物质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虽然南极地区紫外线辐射很强,但南极蓝藻可以产生多种抗紫外辐射的活性物质来适应这种极端环境。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7,(12):7-7
日本渔业官员2007年11月14日对外界宣布。该国的鲸鱼科研船只计划前往南极海域捕杀860头鲸鱼。由6艘船只组成“捕鲸团”将于15日从下关出发正式开始行程,并计划于明年4月返回日本。这一行动遭到了国际环保组织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南极附近海域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8.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0月26日报道,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又跟前两年几乎一样大、一样深。在过去两年中,在南极上空的平流层中,都可以观测到迄今为止最低的臭氧值。  相似文献   

19.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于南极水域,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文章梳理了全球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运行情况,剖析了主要国家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及捕捞加工船的发展现状,选取了“福荣海”和“南极耐力”,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与挪威渔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发展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且传统渔船捕捞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未来中国应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体系;强化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完善加工环节,突破船载加工技术“瓶颈”,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