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雨水资源化是既古老又新兴的水资源研究领域,自1983年国际雨水收集协会(IRCSA)成立以来,雨水资源化的研究成为近十余年来水文水资源学研究的热门,几乎每年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雨水资源化基本内涵在于强调雨水、降雪、其他形式的大气水源以及转化派生的土壤水、结合水的资源作用,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狭义的雨水资源化是指雨水的集流、蓄存与雨水农业利用等;广义的雨水资源化包括人工催化增水以及通过工程或各种管理技术促进其转化,成为各种形式赋存水的开发利用。本文侧重于系统阐述雨水资源化的理论及内涵、雨水资源的计算评价方法、雨水资源集存利用的应用基础;并在雨水资源化的理论与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多水转化的模式,揭示了雨水过程、界面、水资源形态之间的系统关系,并对持续发展要求的水资源支持体系进行了探索;联系现实水资源利用的问题及趋势,对我国雨水资源进行了初步区划,提出了各分区的开发利用模式,以河北元氏县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具体的雨水利用规划方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微咸水资源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必须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该文在总结微咸水资源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微咸水资源化的途径,分析微咸水资源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创建微咸水利用的高效生态模式、研究推广生态安全技术、加快配套技术、淡化技术研究等资源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微咸水资源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必须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该文在总结微咸水资源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微咸水资源化的途径,分析微咸水资源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创建微咸水利用的高效生态模式、研究推广生态安全技术、加快配套技术、淡化技术研究等资源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9年5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过程模拟重点实验室喜获新疆重点实验室授牌。该实验室瞄准国际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领域前沿,以干旱区内陆河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新疆水资源利用与调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以及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问题,将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研究:降水-冰雪径流过程;水耗散和转化过程;水文过程的尺度转化及不确定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跨境河流水安全等,以期为新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加剧。通过对杭州城市雨水资源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雨水利用现状,对杭州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实现杭州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为实现杭州市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和建设节水型城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回潮与资源环境危机推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影响国家地缘安全的关键变量。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稀缺-冲突”范式下激化流域各国的矛盾,引发的水资源冲突联合域外势力进一步作用于国家地缘安全;在地缘安全视角下,中国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弱安全化”到“强安全化”再到“去安全化”的演进;水环境治理、水量分配及水开发利益协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的跨境水资源污染、水权分配以及水电开发争议等问题与国家地缘安全密切相关;东北、西北及西南三大国际河流密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地域分异明显,在差异化的地缘环境下带来多元的地缘安全威胁;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对中国未来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西安市雨水收集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表水污染的加重,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城市用水量严重不足,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定量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可供收集利用量可为开展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西安市绕城高速以内为研究区域,把其汇水面划分为九类,以GIS为工作平台,计算出每种类型汇水面的面积,并确定了各自的径流系数。通过对西安市近45年降雨量的分析,结合降雨总量、理论可收集雨水量和实际可收集雨水量的计算公式,在降水保证率为50%和75%的条件下,估算出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内1年可收集的雨水量分别为1.11×108m3和0.93×108m3,大约相当于西安市2005年用水量11.4×108m3的9.7%和8.1%。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腊春  史运良 《地理科学》2006,26(2):173-178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方式、三水转化、径流调蓄和输移特征。提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水制宜及因需制宜原则,采用以小微型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分散拦蓄、分散供水,以化整为零方式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整体性干旱缺水。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基流指数法、同位素等技术和方法,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三水转化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并对全流域三水转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在过去50 a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较显著变化,在不同区段具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黄河流域三水转化的6种模式。该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13.
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为经济学界、规划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关注。本文系统的讨论了都市圈的定义、特征及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都市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等要素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院与日本、以色列、墨西哥、美国、奥地利、埃及、韩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的关系,其中与日本鸟取大学的科技合作长达15年。近几年来,我院在对外交流和引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合作面和合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全世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8%,年均水土流失量260亿吨,其中,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水土流失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据估计,中国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土地约13.3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正> 葛藤[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是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也叫野葛、葛麻藤、粉葛藤等。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也有广泛分布或栽培。  相似文献   

19.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