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广西姑婆山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姑婆山锡矿田锡矿床类型丰富,其中以矽卡岩型、矽卡岩-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矿床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早期姑婆山花岗岩西南接触带2km范围内,且具一定的分带性,从接触带往外,依次为矽卡岩型→矽卡岩与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石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矿床受成矿花岗岩、有利赋矿层位及构造复合等因素的控制,与成矿花岗岩关系尤为密切,成岩、成矿时间接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矿床为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南岭中西段燕山早期北东向含锡钨A型花岗岩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南岭中西段,发育着一条北东向的燕山早期含钨锡A 型花岗岩带,该带主要由花山、姑婆山、九嶷山、骑田岭等花岗质岩基和周边岩株群所组成,延伸在250 km 以上,出露总面积超过3 000 km2,含有丰富的钨锡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花岗质岩体多为多阶段复式岩体,主侵入期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多在165~153 Ma 范围内,常常与同时代的偏中性(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岩株或酸性火山侵入杂岩相伴生,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暗色包体十分常见。主侵入体多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有时含角闪石,酸性至超酸性,弱准铝至弱过铝,富含K2O 和总碱,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Rb, Cs, U, Th, LREE, Y, Nb, Ta, Zr, Hf, Ga 等,Sn, W 等成矿元素及F, Cl 等挥发性组分亦十分丰富。在Whalen 等 (1987) 判别A型花岗岩和未分异M,I,S 型花岗岩的图解上,绝大多数落在A 型花岗岩区。他们的ISr 值变化较大(0.7063 ~ 0.7182),εNd (t)值偏高(-1.7 ~ -8.0),t2DM 值偏低(1.1 ~ 1.6 Ga),表明花岗岩成分中有不同程度新生地幔物质的参与,尤其以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更为明显。花岗岩体往往强烈分异,晚期(或称补充侵入期)强分异细粒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大多在146 ~151Ma 范围内。与主体相花岗岩相比,他们更偏酸性, 过铝, 更富含Rb, Cs, U, Y, Sn, W 等微量元素,但Σ REE (尤其是LREE), Zr等HFSE 含量明显贫化,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与S 型花岗岩十分接近。成矿作用贯穿花岗岩侵位和演化的全过程,从主侵入期经补充侵入期到后来的热液期,都能形成Sn,W 等金属矿床。矿化类型多样,包括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矽卡岩型、Li-F花岗岩型、锡石硫化物型和绿泥石化构造蚀变带型等,规模可达大型乃至超大型。过去一般认为,Sn/W 矿床主要与S型花岗岩有关,南岭地区富含Sn/W 矿化的A 型花岗岩带的厘定,证明了A 型花岗岩与Sn/W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为在华南乃至 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锡钨矿床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范例。南岭地区在燕山早期的后造山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地幔基性岩浆的底侵,壳幔的相互作用和下地壳的高温熔融,花岗质岩浆的分离结晶和分异演化,以及热液的充填和蚀变交代等,是控制本区成岩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组成广西姑婆山花岗岩的东、西岩体和里松岩体的年龄分别为160.8±1.6Ma、165.0±1.9Ma、163.0±1.3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说明整个姑婆山岩体是同一时代的产物,是燕山中期第一阶段华南大规模陆壳重熔型花岗岩浆活动的产物。姑婆山花岗岩中的各个岩体虽然形成于同一时代,但它们之间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除了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有所不同外,Rb-Sr、Sm-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姑婆山西岩体的粗粒花岗岩、东岩体、里松岩体及其包体的平均(87Sr/86Sr)i=0.7064、εNd(t)平均为-3.03,反映它们的源区有较多地幔物质组分参与;而姑婆山西岩体的细粒花岗岩的(87Sr/86Sr)i=0.7173、εNd(t)平均为-5.00,具强烈的Eu亏损、高Rb/Sr值等特征,它的源区可能是由一个相对古老地壳组分和年轻地幔组分组成的混合源区。此外,姑婆山东岩体(GP-1)中发现的继承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06.4Ma,与杭州—诸广山—花山花岗岩带(HZH)上的赣北九岭堇青石花岗岩、广西英桥混合花岗岩的年龄相似,为HZH带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提供了锆石年代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花山花岗岩及姑婆山花岗岩是桂东北地区典型的岩基。通过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及烃类组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姑婆山花岗岩SiO_2含量高于花山花岗岩,而MgO含量则要低的多,都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碱性的特征;W、Sn、Pb、Bi均在两个花岗岩体中高度富集,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姑婆山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比花山花岗岩低,且Eu的负异常要更加明显;两大岩体的烃类组分曲线结构具有相似性,但姑婆山花岗岩总烃含量较高;两岩体均为S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姑婆山花岗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相对较浅的地壳上部,岩体分异性好,与钨锡矿的形成密切,且可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而花山花岗岩体成岩物质来源相对较深,为上地壳与中地壳混合的产物,其周围地区除了可以形成钨锡矿,还可形成铌钽、铀矿等,但岩体分异性较差,由其引起的矿化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5.
老君山是一个具有远景的多金属成矿区。本区主要经历了沉积、变质、花岗混合岩化、花岗岩的侵入四个地质作用时期,锡、钨、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与有关地层中的金属含量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沉积地层中锡、钨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基础上,于花岗混合岩化过程中可以得到富集;而到燕山期花岗岩中再度得到富集,在岩浆期后气液活动中,这些金属元素被气液自花岗岩中释放出来,带到有利矿化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化富集,如云英岩型、伟晶岩型、夕卡岩型、长英岩型、硅酸盐——锡石——硫化物型等矿石类型。因此,本区锡、钨和其他金属矿的形成与花岗混合岩化作用及花岗岩侵入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花岗混合岩的基性前锋和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它们的迭加、复合部位是找矿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6.
广西乌羊山花岗岩体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莫岚 《地球化学》1978,(2):89-103
乌羊山岩体是姑婆山花岗岩体的一个岩株,出露面积23平方公里,属姑婆山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时代为印支期。乌羊山岩体由两期侵入的花岗岩构成:第一期为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岩体的东北部及西南部;第二期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岩体的中部,是主体。两期花岗岩接触界线很不规则,看不到冷凝边,属同一岩浆源的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岭西段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它们的侵位深度(5.5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花山和姑婆山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tco1)分别为4.14 Ma(花山)和4.36Ma(姑婆山);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tL)为2.67Ma,2.81 Ma;由于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U 13.5×10-6,Th 56.1×10- 6,K2O 5.79%(花山);U13.7×10-6,Th 52.4×10-6,K2O 5.28%(姑婆山))高于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 20×10-6,K2O 2.66%),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tA)分别为37.6 Ma和45.1 Ma,远长于按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计算得出的△tA(3.17 Ma,花山).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的侵位-结晶时差(△tECTD)分别为44.41Ma和52.27Ma,结合锆石U-Pb年龄值(162 Ma(花山),163Ma(姑婆山)),通过反演计算得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E)分别为206Ma和215Ma,从而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8.
花山-姑婆山侵入岩带位于南岭西段,由牛庙、同安、花山、金子岭、乌羊山和姑婆山等岩体所组成,10个锆石样品的 SHRIMP U-Pb 法、LA-ICP-MS 法和熔融法定年结果显示,该带中主要的闪长质和花岗质岩体侵位于160~163Ma 这一狭窄的时间范围内,表明中—晚侏罗世之交是本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时期,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物质来源上、构造背景上和成因机制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姑婆山里松花岗岩与其中暗色包体结晶年龄的一致性,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否定了暗色包体是浅部围岩捕虏体或深部熔融残留体的可能性,并为它们的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具有充分分异演化特征的新路晚阶段细粒花岗岩小岩体中锆石的 U-Pb 年龄值为151Ma,比主体花岗岩大约晚10Ma,它可能反映了本区主体花岗岩岩浆房分离结晶和演化的时间跨度。桂岭和大宁岩体侵位于加里东晚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岭西段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它们的侵位深度(5.5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花山和姑婆山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tco1)分别为4.14 Ma(花山)和4.36Ma(姑婆山...  相似文献   

10.
本区含钨石英脉型矿床,均赋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内外接触带中,尤其在岩体凸出部位矿化比较富集.因此,研究该类岩体侵入时对围岩所发生的接触变质作用,总结其特征,进而推测花岗岩体空间位置和形态,结合其它控矿条件,对预测和寻找盲矿,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对寒武系地层岩性的认识区内主要地层时代属于"中-上寒武统八村群".岩层走向NE,倾向NW或SE,倾角一般较陡,褶皱剧烈,断裂发育.岩性系海相碎屑沉积,由一套砂砾岩、砾石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南段兴-蒙草原区二叠纪砂岩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南部兴-蒙草原区二叠纪砂岩的统计研究表明,本区二叠纪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大量非成熟组分为该区二叠纪砂岩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二叠纪砂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砂岩碎屑来自上地壳长英质源区。二叠纪砂岩的时代由老到新表现出由再旋回造山带向切割岩浆弧源区过渡的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反映中、晚二叠世构造背景由活动陆缘逐渐趋于稳定,该时期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最终闭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集宁地区变质岩系的特征、原岩恢复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宁地区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东段,隶属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台隆凉城断隆.基底主要出露太古宙中深变质岩系,以大土城隐伏深断裂为界,断裂以南为集宁岩群分布区,以北为乌拉山岩群分布区.集宁岩群变质岩系的原岩主要由泥质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碳酸盐岩组成,伴有基性岩体侵入;乌拉山岩群变质岩系的原岩是由长石砂岩、泥质长石砂岩、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及碳酸盐岩等组成的一套巨厚的火山-沉积建造.通过1:5万袁家房子等四幅矿调,对集宁地区的变质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变质岩系为本区的主要赋矿岩层,为本区找矿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位于桂东北姑婆山复式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水岩坝锡钨矿田,其主要矿床在控矿因素上具有以构造控矿为主导因素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矿田内主干断裂的岩组运动学、动力学及变形岩石有限应变分析。对本区自地洼区阶段以来,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所造成的矿田构造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根据烂头山黑钨石英脉型矿床的特征,按脆-韧性剪切的原理,从递进变形的角度指出本区脉型矿床的成矿规律.模式和找矿方向,并提出该矿床为构控型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4.
张宏飞  张本仁 《地质学报》1997,71(2):142-149
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内27个花岗岩类央体48件长石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的南秦岭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铅同位素块体效应,反映它们属地同一个铅同位素构造-地球化学省;而本区的北秦岭区岗岩类从晚元古代到早古生长,长石铅同位素组成以富铀铅和钍铅的为特征,但从晚古生长开始,花岗岩类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明显发生变化,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反映晚古生长及其后形成花岗质  相似文献   

15.
某地石英脉型铍矿床,经过勘探工作证实,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矿床成因应属于气成——热液型的铍矿床.一、矿床地质特征概述本区位于古生代褶皱带的南缘,南部与沉降带相接,沿其接触带,因受构造断裂影响,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岩基状侵入,南与古老片麻岩接触,北和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凝灰岩、玄武岩及砂岩毗连.在花岗岩体内螢石矿脉屡见不鲜.区城内的花岗岩岩基,呈岩枝侵入于安山岩中,  相似文献   

16.
滇西花岗岩类极为发育,本文根据其物源、成岩机制、成岩环境及岩石系列等因素,将滇西花岗岩划分为准原地再生花岗岩、高侵位重熔花岗岩、断裂变质糜棱花岗岩、中酸性浅成侵入花岗岩及碱性花岗岩五种类型。高侵位重熔花岗岩是锡矿的母岩,成矿作用受花岗岩侵入分异及气热蚀变的控制,在岩体不同部位形成含锡(铌、钽)花岗岩型、锡石伟晶岩型、锡石云英岩型、锡石石英脉型、含锡多金属(磁铁矿)型、锡石硫化物型等不同类型的锡矿床(或矿化)。高硅、富碱及高Rb/Sr比是这类含锡花岗岩的特征标志。滇西东部一些锡矿床(或矿化)与断裂变质糜棱花岗岩密切相关,其物源均来自围岩,经同一断裂变质作用形成,多为锡石硅酸盐矿床,锡石与电气石共生。此外,滇西一些中酸性浅成斑岩中,具有明显的锡矿化,对寻找斑岩锡矿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大、中、小三级构造的密切配套,决定了本区构造控矿的基本特点,地洼阶段激烈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导致了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侵入和叠加成矿活动,既造成了地台盖层中锡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同时又叠加了新的成矿元素(Sn、Cu、Pb、Zn、S);本区成矿构造既受控于姑婆山复式岩体的顶托作用,也受到了大致垂直接触带的侧向挤压,现有资料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柯家山背斜和F_2断裂带,直接地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分布、矿化强度及矿体厚度等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年代学研究是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多种定年方法的联合有助于对岩浆演化及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成矿过程的精细刻画。论文选择栗木矿区具代表性的金竹源、老虎头和水溪庙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进行LA-ICP-MS锆石U-Pb和LA-MC-ICP-MS锡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老虎头细粒铁锂云母钠长石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6.3±1.7)Ma,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0.1±4.9)Ma;两件金竹源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锡石U-Pb年龄分别为(219.6±1.5)Ma和(219.9±2.2)Ma,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7.3±3.2)Ma;水溪庙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0.7±2.5)Ma。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金竹源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与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及石英脉型钨锡矿床的成矿年龄间隔较小,表明含矿花岗岩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岩浆冷凝结晶、富集成矿和热液锡矿化过程,是短暂矿化事件的产物,而非以往认为的岩浆-热液长时间演化的结果。同时,基于不同测年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含锡花岗岩中,锡石年龄既能代...  相似文献   

19.
中元古代基巴拉造山带主要由石英岩、变质泥岩和侵入的花岗质岩石构成。基巴拉带岩浆演化代表了一个完整的陆内裂谷演化旋回:地壳拉伸接受沉积,同时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侵入上地壳形成一种双峰式岩浆岩;之后受挤压造山作用,岩浆侵入背斜核部,沉积层褶皱成山;中元古晚期-新元古早期含矿热液沿构造通道上升,在早期形成的花岗岩与基底或盖层的接触带内沉淀、富集成矿。基巴拉带内Cu-Ni矿化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密切相关,同时PGE-Au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锡石花岗岩是重要的含矿花岗岩,伟晶岩中多见Sn-W-Au、NbTa、Li、Be矿化;金多产于与锡石花岗岩有关的角砾岩型构造破碎带内。  相似文献   

20.
水岩坝钨锡矿田位于桂东北姑婆山花岗岩体西南边缘,其成矿作用与姑婆山花岗岩体密切相关。为精确厘定其成矿年代,本文首次对烂头山矿床含钨石英脉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 Ar-39 Ar测年,获得白云母坪年龄为162.5±1.2 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62.0±1.9Ma。表明其成矿年龄为162Ma左右,与姑婆山花岗岩体主体年龄一致,为燕山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该成果为深入认识桂东北钨锡成矿年代学格架及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