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通过CT与CR检查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均行CT与CR检查,个别病例行CTM检查,结果 因颈椎间隙通常比胸腰椎间隙窄,CT扫描受扫描层数的限制,致使颈椎间盘显示不够完全,但CT摄影是比较简便的方法,而且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结论:对CT与C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食道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X线钡剂检查和CT扫描。结果:45例中,颈段1l例,胸上段8例,胸中段10,胸下段12例。本组病变最长llcm,管理全周或局部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食管癌侵犯周围组织。结论:X线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CT判断食管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较X线更准确,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全面了解食道癌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57例经CT诊断的颈椎间盘突出,4例经手术证实。CT特征表现为:①颈椎间盘后缘局限性软组织块影疝入椎管出;②椎管与硬脊膜间脂肪间隙消失;③硬膜囊受压后移或压迫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并行64层螺旋CTA检查的患者资料。下肢动脉分为4段(髂动脉段、股动脉段、腘动脉段和小腿动脉段)。统计下肢动脉病变部位、数目、性质、长度(<5 cm,5~10 cm和>10 cm)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根据4分段法,80例患者中病变动脉148条,多节段病变55(37.16%)条,其中受累股动脉104(70.27%)条,受累的小腿动脉134(90.54%)条。总病变325处,其中闭塞性疾病179(55.08%)处,狭窄性病变约146(44.92%)处。>10 cm闭塞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腿动脉66处,占小腿动脉病变的49.25%,以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为主。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CTA表现主要以多节段硬化闭塞为主,多累及股动脉和小腿动脉。无创性CTA可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在颈段脊柱急性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急性颈部脊柱外伤患者的MRI表观特点,并与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椎体骨折41例,椎体脱位3例,脊髓损伤30例,椎间盘损伤7例,结论:MRI可以对颈椎损伤形态,及脊髓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作出明确的诊断,是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最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47例中CT共发现56个椎间盘突出,多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7%。硬膜囊前部受压36例,神经根受压、移位和增粗28例,有神经根涅没现象者16例。伴有许莫氏结节者13例,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者8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床旁胸部摄影(简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扫描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取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收治的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依据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划分新冠肺炎的标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入组43例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胸片摄影,其中6例患者在症状相对平缓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扫描;床旁胸片复查时间间隔1~5 d,复查次数1~4次;胸部CT扫描复查时间间隔1~4 d,复查次数2次;观察分析受检者胸片和胸部CT扫描的影像学图像表现。结果:43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床旁胸片示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并累计两个肺野以上者25例,双肺胸腔积液6例,单侧肺部渗出实变影18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心外形增大合并肺水肿7例,疑似肺内肿瘤团块影2例;6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双肺多发磨玻璃影6例,斑片影,网格状影,叶间隔增厚,病变区域内可见肺血管及亚支气管增粗;复查床旁胸片双肺斑片密度增高影面积扩大5例,新增胸腔积液2例;复查胸部CT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型(血腹)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祛: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发生破裂平扫十增强CT表现;分析肝癌破裂的增强CT特征。结果:所有的破裂的肿瘤均位于肝脏的周边带,6例显示了突出于肝边界外的实质。中心坏死7例,肝表面不连续5例。3例‘未发现破裂’的肝癌在增强时发现造影剂外溢至肝边界之外。2例只显示为肿块中出血但手术中发现己发生了破裂。1例整个肝脏破裂,分离的碎块漂浮于大量的腹水中。增强扫描后5例显示了周边带状强化及不连续低密度病灶。结论:增强CT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能提高肝癌自发破裂诊断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性腹水者,增强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烧(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300例腰椎退变病人作了CT检查,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退变的病理变化,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为腰椎退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对慢性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纳入20例SAPHO综合征年轻患者,行低剂量CT检查,应用2017年强直性脊柱炎CT韧带骨赘评分(CTSS)评估椎体边缘骨赘增生、骨质破坏分布特征以及椎体骨质硬化、骨质硬化伴破坏和许莫氏结节的分布特征,评估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异常。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提示全脊柱CT异常,145个椎体单位受累,以椎体前缘病变2.1%(68/3312)为主,对吻状病变9.9%(82/828)与非对吻状病变7.6%(63/828)在分布上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1个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诸病变颈椎、胸椎、腰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病变以胸腰段为主;CTSS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低剂量CT可准确反映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胸腰段前缘椎体骨赘形成的特征表现,CTSS无法反映病程。   相似文献   

13.
腰盘黄间隙的CT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盘黄间隙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腰椎间盘CT扫描资料,记录L3-S1间盘形态及双侧黄韧带厚度、盘黄间隙的宽度,分析这些结构与盘黄间隙狭窄及其对腰神经根压迫的关系。结果196个间盘突出或膨出,78处黄韧带厚度>5mm,腰盘黄间隙(DFLS)为腰间盘平面位于椎管外侧份间盘与黄韧带间的间隙。172侧显示腰神经根鞘受压,相应盘黄间隙平均宽度为(3.6± 0.8)mm。结论 DFLS&pound;5mm为狭窄,主要原因包括;间盘突出或膨出、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间盘突出伴神经根压迫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88例颈部动骨化与颈椎病X线与X表现进行了分析。颈部韧带骨化是指项韧带、前纵韧带、后韧带及棘上韧带的骨化。常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同时存在。本文认为有助于对中老年颈椎病的诊断,为治疗提供了依据,并为预防本病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一站式重组在腰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Light speed 16)对50例临床拟诊为腰椎病患者,分别行常规腰椎间盘扫描和CT容积扫描;在AW4.2工作站上将CT容积扫描图像进行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及一站式重组(包括VR、MPR)。对常规腰椎间盘扫描、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及一站式重组在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关节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横突及横突孔异常、椎间隙变窄、侧隐窝狭窄、椎体许莫氏结节或破坏、椎间盘异常、椎旁软组织异常、神经根受压、腰椎滑脱程度或类型、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钙化等相关征象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钙化、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异常、侧隐窝狭窄、椎旁软组织异常、横突及横突孔异常在常规腰椎间盘扫描,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一站式重组上三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生理曲度、椎间关节异常、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体许莫氏结节或破坏、腰椎滑脱程度或类型、腰椎间隙变窄、骨性椎管狭窄在常规腰椎间盘扫描和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上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和一站式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容积扫描一站式重组能够准确地显示更多的腰椎疾病相关的影像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并且降低了患者的检查费用及放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输卵管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CT诊断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并与腹腔镜、常规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T诊断为输卵管积水20例,输卵管积脓8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例,输卵管扭转1例,输卵管妊娠5例,输卵管系膜囊肿7例,输卵管结核5例,输卵管癌1例;其中误诊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准确率为83%(48/58)。结论: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表现为附件区迂曲管状囊性密度影,根据CT增强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并重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