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静5.7地震前钻孔应变异常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2月3日,在新疆和静县境内发生了Ms5.7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2.7万元。震前距震中50km的库尔勒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趋势、短期、临震性的异常,据此于震前作出了趋势、短期、临震预报。本文旨在总结该次地震预报的经验,以期对以后的地震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1地震预报的类型 (1)没有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地震的限定.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没有限定为"破坏性"地震,显然存在漏洞.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没有"限制"即意味着"允许".所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中所指的地震可以是从大到小的任一地震.从减灾的角度考虑,不产生灾害的地震没有任何预报意义,只存在地震科学和预测研究的价值.由于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率很低,如果不限制所预报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错报和虚报所带来的损失也许将远大于报准地震所能减少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对策的确定必须充分顾及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本文在对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简要评论的基础上,对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应采取的对策分别进行了讨论,着重阐述了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领导部门应开展的工作,指出临震预报意见应不应该发布和怎样发布,不仅应考虑预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由震害预测所给出的预报意见发布与否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的比较。鉴于预报的失败远多于成功,因此,预报意见的发布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表达地震趋势和地震预报的术语有两大类:“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报又分为三类:“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长期预报这一类尚未再细分,但可把“监测”(watch)和“预测”(forcast)这两个术语看成与“长期预报”有相似的含义。“短期预报”分成“警戒”(alart)和“临震警戒”(imminent alart)两类。地震预报的分门别类的依据是各自的时间尺度。地震趋势或发震概率的表述,由于方法多样,故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则用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从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50余年的漫长道路,经历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及汶川地震预报的无奈,经验与教训很多。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究竟路在何方?梅世蓉先生在"新形势下地震预报战略问题的探讨"[1]一文中已做出回答。现将笔者初步学习的点滴体会汇总如下。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梅世蓉先生的最新地震短临预报理念梅先生在唐山地震后的30多年里,始终  相似文献   

7.
张珍 《四川地震》2007,(3):22-27,48
回顾了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中期、短期与临震预报,以及震后趋势判断的过程,简述了当年预报所依据的各类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1976年松潘地震为例,讨论了临震预报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内容包括:1.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预报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回顾;2.现今发布临震预报和公共管理有关因素分析;3.临震应急损益和临震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9.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积极推动并参与了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的震情告急活动。事实表明:在唐山Ms7.8级地震短期临震告急和宁河Ms6.9级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上,气象要素五指标异常,经受住了短期临震预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观测网可以对预想在东海近海发生的8级大地震作出临震的短期预报,但就日本地震预报的现状而言,目前还不能预报7级内陆地震。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圈地球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滨田和郎认为,地震预报是一门尚未确立的技术,“对于模糊的前兆,有必要改变一下看法”。以下是他对地震预报研究应有状态等的看法。困难的内陆7级地震预报预想中的东海地震是大约呈西北方向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的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如下规定:一、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区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的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1984年11月23日宁夏灵武5.3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测预报过程及其相应的科学依据。实践表明,根据测震学中地震活动时空异常以及其它前兆异常资料有可能对中等强度的地震事先做出中期和短期预报,但是临震预报至少在目前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限地区作为(短期)地震预报实验场,密集地布设台站,进行地震前兆的观测和震源有关参数的测量,使科学研究与监测预报结合起来,力争在短期预报方面有所突破,这种做法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一条途径,日益得到地震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苏联的加尔姆、堪察  相似文献   

16.
前言 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前6天,姑咱水氡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单点突跳异常,四川省地震局据此对松潘7.2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临震预报;因此,姑咱台水氡的观测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地震界的关注。不少人以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异常为依据发表了文章。笔者经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认为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变化不是地震前的临震前兆异常,而是观测中的一种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8.
北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八五”短临预报和“九五”中短期(1年尺度)前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整点值、日测值、原始曲线法、一阶差分法和日工法,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1985年以来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研究了在此期间控制区范围内发生的7次Ms5.0级以上中强地震前临丑异常显示特征,探索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表明只要正确地识别地震前兆的中长期向中短期、短期、临震前兆过渡的标志,并进行短临跟踪,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9.
江西九江5.7级地震前宁波台水温、水位异常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永平 《华南地震》2006,26(4):86-91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江西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震前宁波地震台水温测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短、临异常。短期异常首次出现在震前5个月,主要表现形式为脉冲式向上突跳,震前2个月另17天开始又出现了不规则“锯齿状”形态的异常,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半之久,出现了大小6次突跳,这是自该测项观测以来所没有碰到过的;据此,对此次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临震异常表现为一个“方波”形态的异常现象。宁波台的水位也出现了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作为最典型的复杂系统,需要转变科学思维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结合现代科技,全方位寻找地震信息。指出一些中国科学家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结合方面,已得到众多的临震预测手段,并在预测实践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他们在临震三要素上各有优势和劣势,任一手段均不可包打天下。需要取其各自的优势,它将们集中起来,进行攻关。同时加强其机理研究,开发新的临震预测手段。最后建议围绕2008年奥运会地震安全保障,实施一个首都圈临震预报攻关的科学实验计划,争取首都圈的临震预报首先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