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乐马厂银矿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云满 《矿床地质》2001,20(3):271-278
乐马厂大型独立银矿床的总体构造格架为逆冲推覆的构造体系,文章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矿床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论述了矿区逆冲推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类型,其推覆运动形式为自NE向SW的右旋剪切运动,扩展方式为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本区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极为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定位和空间分布规律,强调了以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控矿为主,推覆体系统和掩复体系统次之的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2.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良树  孙家齐 《地质科学》1997,32(3):337-350
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根据地质证据和同位素年龄,东天山存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推覆构造;根据推覆构造分布规律及构造背景,在平面上划分为五大推覆带、9个大型韧剪带;根据出露岩石的矿物变形相将东天山推覆构造划分为深、中深和浅三个深度层次;通过韧剪变形组构的观察分析,确定了多期韧性变形性质与运动方向。糜棱岩中超微构造、古应力及小构造变形缩短率测量统计,证明东天山推覆变形具有显著的地壳缩短增厚作用。新生代板块碰撞导致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向造山带A型俯冲,造山带向盆地推覆,其结果就构成了今日看到的镶嵌状盆地-山脉构造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3.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野外重点地段的解剖研究,将广元-朝天地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四个推覆构造带,并论述了该区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变形模式;提出了区内滑覆是由推覆形成的,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南东,扩展方式为前展式。探讨了本区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色尔腾山的推覆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志勇  温长顺 《地球科学》2000,25(3):237-241
基于1∶5万地质调查资料和野外重点地区的解剖研究, 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阐述了色尔腾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详细探讨了本区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认为色尔腾山总体为一巨型推覆体, 且造成本区大规模逆冲推覆的主要动力是局部应力场的作用——相向地幔环流体系的隆升.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华南板块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方向基本一致,倾向南东的叠瓦逆冲推覆断层组成。卷入地层有寒武—震旦系、泥盆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和白垩系,空间上具双冲型推覆特征,推覆方向早期由南东向北西,晚期由东向西。据各推覆体的叠置关系及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184.16Ma),认为该推覆构造主要活动于燕山期。该推覆构造的发现,可能反映出该区中生代存在一定规模的陆内造山,是本区中生代陆内变形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为本区寻找隐伏煤矿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为寻找与构造蚀变岩(推覆面附近)有关的贵多金属矿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湘东北煤田构造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尤以逆冲推覆和滑覆构造较为发育,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切割及剥蚀,呈现构造窗和飞来峰,使含煤岩系在平面上零星分布。探讨本区滑脱构造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推覆构造理论深入分析了引起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对掌握煤炭资源分布规律、评价湖南煤炭资源潜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闽西南地区东部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文章列举了大量实际地质勘探资料,地表与深部结合论证了推覆构造的存在,总结了其构造特征以及构造形式,讨论了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在区域构造分析和岩浆活动时间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索测试,认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发生于印支末期,发展于燕山早期,定位于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剧烈运动有关。从构造变形强度的划分及应变分析,推覆是自北西向南东运移。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形成属侧向水平挤压-重力扩展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淮北夹沟—桃山集地区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存在大型中生代推覆构造,所有震旦纪—古生代的沉积岩层都卷入了褶皱和断裂,构造推覆发生在较高构造部位,属脆性变形域,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区内存在若干推覆构造,每个岩片均可分为上盘、下盘和滑动层系三部分,共查明8个滑动岩系。是一种发生在早中生代的盖层推覆,无根褶皱,也是徐宿地区最重要的控煤构造。最后对推覆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中—南段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山  赵兵 《矿物岩石》1999,19(3):82-85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盆地变形区,后山褶皱推覆带和滑覆飞来峰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它是在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稳定大陆边缘陆棚沉积建造的基础上经历印支运动以来多次变形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色尔腾山──大青山地区推覆构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内蒙古包尔腾山──大青山地区推覆构造,随着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在原来发现的几个孤立的推覆构造的基础上,相继识别出一些新的推覆构造,从而使我们有可能纵观本区推覆构造的全貌。它们呈近东西向展布,主要发生在东西向侏罗纪成煤盆地的南北两侧,前中生代地层及侵入体做为外来系统逆冲推覆在中生代盆地之上,并发育大小不等的飞来峰、构造窗。它们形成于中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末,是在南北向水平挤压的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发生发展的。推覆构造研究,对认识本区地质构造的演化和地壳的层圈式结构将是十分有益的,对指导找矿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相似文献   

12.
新疆吐鲁番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但该地区新构造运对古遗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结合该地区新构造运动背景,以苏公塔、交河故城为代表性古遗址进行病害调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查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古遗址规划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①交河故城所在的台地、沟谷及街道、房屋墙壁走向基本为NW向、NE向,推测其本身就受到该方向上地质构造的控制;②因受呈100°~110°走向的肯德克逆断裂-背斜影响,苏公塔塔身及交河故城崖体广泛发育NW向裂隙。  相似文献   

13.
厚黄土覆盖山区开采沉陷预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铜川矿区90 5山区地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获得稳定后的走向、倾向主断面移动曲线,建立了走向主断面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表达式,把山区地表移动看作是开采影响分量和开采影响下的山坡滑移分量叠加的结果。用影响函数叠加法确定出该地质条件下的预计参数,分离出山区滑移影响参数P(x),并进行了滑移影响的定量分析和移动变形的预计检验,预计结果与实际吻合程度较好,所提出的参数求取方法和参数可在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2006,25(3):340-347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大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SW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5.
长春地区季冻土基本性质对水分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四平线(一号样)、长春-松原线(二号样)以及长春-吉林北线(三号样)3段公路土样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结构出发,结合物理化学试验和力学试验,评价了长春地区季冻土的性质对水分迁移的影响,为长春地区季冻土的水分迁移研究、道路冻胀翻浆的防治等提供试验依据。从试验得出,长春地区季节冻土孔隙直径大部分分布在<5 μm区间,有利于水分迁移;土样矿物质含量较高,阳离子交换量比较大,粘粒含量较高,颗粒形状也较规则,水化比表面积较高,有利于水化膜形成;外载荷会对水分迁移程度产生影响,整体上三号样水分迁移量最大,一号样次之,二号样最小。  相似文献   

16.
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新构造运动的表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根据新构造运动表象,分析研究了各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差异性升降运动速率不均匀、新构造运动强度空间上不均匀、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等特征;最后简单分析了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认为天水地区经历过3次大的夷平过程。  相似文献   

17.
急倾斜厚大金属矿山地下开挖岩移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金川二矿区的岩体移动为例,对急倾斜厚大金属矿山的岩体移动这一重大工程难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急倾斜金属矿山开挖引起岩体移动的概化传递模式及其地表岩移显现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及GPS监测分析结果,对厚大急倾斜金属矿山岩移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金属矿的厚度对地表岩移的显现特征具明显的影响。当对厚大矿体进行薄层开采时,较大幅度的岩体移动主要发生在采空区顶、底板,开采引起岩体移动的地表显现特征类似于水平矿体的开采;而当采空区的高度大于整个矿体的厚度时,采空区两侧的岩体位移逐渐增大到占主导地位。岩体移动的地表显现特征开始表现为急倾斜矿体开挖的岩体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地区平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了以农区土壤水为中心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散耗型模型考虑了水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形态之间的交换或转化,并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如引水灌溉、地下水的开采等对水平衡的影响。模型把研究区划分为河段、泉井、水库湖泊、农区和非农区五类水均衡模块,水均衡模块之间通过地表渠系、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区农区、非农区各自的蒸发量、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等干旱区主要水分散耗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地区平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了以农区土壤水为中心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散耗型模型考虑了水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形态之间的交换或转化,并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如引水灌溉、地下水的开采等对水平衡的影响。模型把研究区划分为河段、泉井、水库湖泊、农区和非农区五类水均衡模块,水均衡模块之间通过地表渠系、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区农区、非农区各自的蒸发量、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等干旱区主要水分散耗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尹政  赵艳娜  杨丽萍 《地下水》2010,32(3):12-14,98
甘肃西部北山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区内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及运动规律,主干断裂带与支干断裂的交汇部位、沟谷与断裂交汇带、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沉降带及坳陷盆地等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可作为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