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溧阳火山岩盆地TM遥感图像线性构造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曙亮 《江苏地质》2000,24(3):161-164
利用1:10万溧阳火山岩盆地TM图像线性影像解译图上线性影像的长度、方位、频度及构造可信度为基本数据,通过作线性影像方位-频度直方图、线性构造等密度图等统计分析,研究区内线性构造的优势方位、异常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及各向异性,为研究区域构造格局、构造序次及其控矿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地区恰尔隆、大同一带ETM遥感影像构造解译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西昆仑恰尔隆、大同一带,在对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图像ETM对西昆仑地区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和环形特征进行了解译,得出该区断裂发育且分期次,区内环形构造说明该区岩浆活动剧烈;划分出南北向和北西向为主的线性构造格局,其中南北向断裂晚于北西向断裂,并控制了环形构造的展布;认为南北向和北西向线性构造交汇并与环形构造叠加的部位是有利的成矿区段,类比已知矿区,圈定出4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复杂,特征明显。在经过增强处理的ETM卫星遥感图像上,通过详细分析构造判别标志,对研究区线性构造进行解译,并对解译结果进行分区统计分析。线性构造走向玫瑰花图统计表明,构造走向在东、中、西部构造分区内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西部地区断层发育较为复杂,中部地区断裂发育中等,东部地区断层发育比较单一,呈现过渡带性质。构造密度等值线图显示,线性构造总体展布呈北西—南东向,与区域主干构造线方向一致,等值线图清楚的展示出断层发育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机载侧视雷达测量成像特点,其图像是检测线性构造的最佳遥感图像类。湘南地区的雷达影像,充分地表现了区域性的南北向坳褶构造带和北东向褶断构造带的展布特点,桂阳、郴州、宜章等北东向的线—环影像构造带,控制了本区有色金属矿化的区域分布,是区内呈现有色金属矿产的重要影像构造。  相似文献   

5.
欧亚大陆风云影像线性构造信息提取及其地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巍然  隋志龙 《地学前缘》2004,11(4):551-558
通过欧亚大陆风云影像的空间增强、光谱增强、辐射增强等系列处理和地质解释 ,提取了发育于该区的各种线性构造的相关信息。根据性质和规模将线性构造划分为大洋俯冲带、大陆俯冲带、大陆碰撞带、巨型线性构造、区域线性构造和局部线性构造等六类。文中重点介绍了乌拉尔—阿曼巨型线性构造带和阿尔卑斯大陆碰撞带的影像特征和地质意义。根据各类线性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突出了乌拉尔—阿曼和伊尔库茨克—横断山两条巨型线性构造带的地位 ,并以它们为界划分了三个构造域 :西亚构造域以印度板块的俯冲为特色 ,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陆内强烈变形 ;东亚构造域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形成一系列岛弧体系 ,并使大陆内部出现大量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动 ;欧洲构造域主要为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洲板块的碰撞 ,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俯冲带 ,而有一个较宽广的接触带 ,强烈的变形集中在这一带内 ,而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动比较微弱。这种构造格局在欧亚大地水准面异常图上有明显反映 ,表明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三个构造域的主导线性构造的方向组成了一个向南弯曲的弧形 ,弧顶位于西亚构造域。大陆巨型线性构造带呈经向和纬向展布 ,具长期发育特征 ,从更大尺度上看 ,板块边界线性构造也是呈经向和纬?  相似文献   

6.
成永生 《中国地质》2010,37(1):127-133
本文借助于陆地卫星多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对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基于分形几何学的理论基础,对遥感解译断裂构造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较高,显示断裂带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元宝山子区断裂构造分维值明显偏低,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说明区内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主导性断裂构造,这恰好与区域构造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郑州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历年突出事故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NE-NE向和NW-NNW向构造叠加及滑动构造的挤压剪切作用对郑州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明显,该矿区以五指岭断层-樊寨断层一线为界,突出矿井和瓦斯矿井呈北西向分区分带性展布,大平、超化等突出矿井位于矿区南部构造复合地带,且突出点多分布在构造挤压剪切作用强烈区域。   相似文献   

8.
以SPOT5及E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3D GIS遥感技术,通过对研究区岩性地层、线性构造、环形构造等地质体的遥感影像特征系统总结,结合野外调查,建立岩性地层及构造解译标志,对宁夏贺兰山东北段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多被贺兰山岩群和古元古代花岗岩覆盖,中部及东南部大部分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东部石峡谷、黑龙贵及老石旦镇地区,主要出露地层有奥陶系及寒武系;研究区构造发育,主要分布在西部贺兰山基岩区,共解译出线性构造113条,以NEE向和近SN向线性构造最为发育,线性构造相互切割,形成"块状"特征;环形构造33个,在区域上总体呈SN向条带状分布;褶皱4处,均为紧密型褶皱组合;不整合界线1条;总体呈"西部构造发育,局部呈块状,东西差异明显"的特点。实践表明,在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区域地层构造认识以及遥感解译精度有较大帮助,能有效提高填图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遥感图像线性构造分析方法是研究区域控矿构造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研究方法上,从定性解译发展为定量分析,由目视解译向自动提取发展。 线性构造密度分析以解译图的线性构造长度、方位、频度及长度和为基本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获得研究区内线性构造的优势方位、异常带(构造软弱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及各向异性,从而为研究区域构造格局、隐伏构造、以及深部构造提供依据。由于已数据化,所以便于与物探、化探数据或与矿化有关的地质数据做相关分析等综合处理,为确定找矿靶区等实际应用服务。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大型金矿的发现过程就是前期先通过线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滑移距小、变形弱、埋深大,其成因机制一直以来是构造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新资料,开展了顺北及邻区系统编图和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工作,对比解剖和明确了顺北东区和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的差异发育特征及活动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顺北东区发育约NE30°走向近平行主次级走滑断裂体系,深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强于次级走滑断裂且自西向东挤压程度增强,上覆雁列断层活动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增强的变化;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差异明显,北部以一组由塔北隆起向南延伸减弱的NW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南部以一组数量多、密度大、多期活动的约NE15°走向断裂发育为主。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分区展布、东西差异活动、多段拼接生长”的发育特征,揭示其由多套形成于不同区域应力场下的走滑断裂体系分区差异展布并向腹部延伸对接而成,推测这与晚奥陶世盆缘受到多方向挤压的构造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探、钻探等资料,采用地质统计法对东欢坨矿区构造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了断层发育规模、空间展布特征及断层要素与断层性质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不同性质断层的落差与延展长度之间的经验公式,从古构造应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了断裂展布的成因。研究表明:区内地质构造以NE向断层为主,以车轴山向斜轴为界,表现为"两翼分区"、"西逆东正",全区呈现"南北分带"、"南密北稀"的展布特征。定量分析认为断层落差与延伸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断裂密度等值线呈现明显分区性,断裂强度由SE-NE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根据福建吉阳一带地区TM/ETM~+卫星遥感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卷积滤波和形态学分析、假彩色合成等方法对线性构造作增强处理及目视解译;依据蚀变矿物特有的光谱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直方图拉伸及密度分割法对研究区铁染、羟基蚀变信息异常进行提取;遥感影像线性构造与铁染、羟基蚀变信息异常区交互叠合,均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成矿构造格局一致,已知矿点80%分布于铁染、羟基蚀变异常区。综合分析遥感线性构造、遥感蚀变信息异常、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特征、已知矿床(点)等多元地学信息,圈定了3个级别10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平山湖勘探区构造发育规律,优化矿井设计,采用数理统计及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其首采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断层走向以NE向为主,兼有NW、SN和EW向;断层落差与延伸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断层密度等值线呈现明显分区性,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断裂强度呈减弱趋势;煤层底板自北西向南东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局部构造形态的复杂程度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Landsat 8、Google Earth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ASTER GDEM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分析总结江西九江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获取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进一步探讨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性质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发现,该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复杂,以北东与北西走向为主,其中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可归并为4大断裂系统,分别为庐江-广济断裂系、黄冈-鄱阳断裂系、九江断裂系和东至-鄱阳断裂系。根据主要断裂带的地貌错位、三维地貌与地形信息及历史地震数据等对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分级,将该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划分为显著、较显著和一般3个级别,并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马庄山地区的遥感影像分析,系统的研究了该地区遥感影像的线性构造特征和环形构造特征,并总结出该区域遥感影像分区特征.同时,结合区域遥感影像矿产信息分析结果,充分利用遥感、航磁、分散流等多元成矿信息,形成以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多元成矿信息,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解译和相互印证的研究思路,对马庄山地区进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南海重力异常特征及其显著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地区地震测深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利用重力异常可以研究南海大范围的深部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展布特征。基于空间重力异常,结合最新的地形、沉积物厚度及地震测深等数据,分别从地震约束的莫霍面反演和无约束的三维相关成像两个视角研究南海的地壳结构,利用壳幔界面起伏、地壳厚度及三维等效密度分布来探讨地壳结构的纵横向变化。同时,联合采用延拓、水平梯度及线性构造增强滤波方法聚焦重力异常中的区域线性特征,突出显示了反映地壳横向变化的深断裂、洋陆转换边界、海盆扩张轴等线性构造的展布。重力解释与贯穿南海南北的广州-巴拉望地学断面对比表明,重力异常反演及异常的区域线性特征,较好地揭示了南海海域大范围的地壳结构与区域构造展布。  相似文献   

17.
伍跃中  王战  过磊  校培喜 《地质学报》2009,83(7):964-981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8.
夹持在近东西向额尔齐斯断裂和天山走滑断裂系统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经历了自晚古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复杂的陆内构造变形历史。线性构造的长度、方向以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构造变形的强度和样式,指示应力作用的方式。本文选取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为研究区,利用ASTER、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和Sobel滤波等增强显示断裂构造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分布和光谱信息,并利用Canny边缘检测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内线性构造;运用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取出的线性构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依长度优选方位确定的主断裂走向为N50°~60°E,代表了区域一级构造即达拉布特断裂展布的方位;依线性构造数量优选方位确定的次级断裂走向为80°~90°(近东西向),代表了区域三级构造的方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线性构造,即数量与长度均适中的线性构造,代表了区域二级构造的方位。线性构造的区域分布,揭示了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西准噶尔地区构造体系的组成与构造变形特征。由此说明,多源遥感信息提取的线性构造定量分析,对于区域断裂构造体系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最新的航磁资料,将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按照不同的磁异常面貌特征进行了分区描述,其总体展布以北东和近东西向为主,磁异常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同时辅以卫星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水平方向导数计算等处理,得到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球物理场信息,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尤其是深大断裂在磁场上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以不同磁场分界线、磁异常梯度带和串珠状异常等形式呈现,明显的表现为磁场分区、分带的界线。在此基础上,根据航磁资料解释和实际应用结果对深大断裂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实例揭示已知的中小型矿床多位于深大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世界地质》2012,31(1):113-119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沿大青山山前呈近东西方向展布,是河套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的主要控制断裂,由一系向南倾斜的阶梯状高角度断层组成。断裂带活动以北升南降的垂直差异运动为主,具有长期活动发展演化历史。该断裂带在白垩纪时期开始形成,其活动可划分为5 个演化阶段: 早白垩世初始形成阶段、古近纪-新近纪、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构造变形阶段。该断裂带的形成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是区域上南北向伸展而形成的近东西方向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