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藏北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 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塘盆地的油气大多源于侏罗系,所以长期以来烃源岩的研究主要以侏罗系为重点。古生代烃源岩露头在羌塘盆地分布较少,因而其生烃能力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剖面露头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 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镜质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等分析方法 , 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新发现的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并且烃源岩形成于具一定盐度的较强还原环境,其有机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过成熟阶段。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填补了羌塘盆地古生代烃源岩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油气勘探指出了新地层和新领域,对整个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 ,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该盆地呈东西走向 ,地表以侏罗系大面积分布为特征 ,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地层出露全 ,厚度大 ,岩性岩相复杂。 1994— 1997年期间 ,我们实测了 17条羌塘盆地侏罗系剖面 ,获得了丰富的岩性、岩相和古生物资料 ,将青海省侏罗系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应用到西藏羌塘盆地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羌塘盆地侏罗系划分更趋于完善。将羌塘盆地侏罗系划分为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 ,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 ,上侏罗统索瓦组和雪山组。本次在独雪山的布曲组、拉雄错的夏里组和白龙冰河的…  相似文献   

3.
藏北羌塘盆地历经石油部门和地调部门25年的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探,因为迄今没有发现工业油气藏,目前对其勘探前景和勘探目标的认识争议很大。本文试图根据地表和浅钻发现的优质烃源岩和含油白云岩的分布,对下一步圈定富烃凹陷位置和聚焦勘探目标提出一些认识。研究表明:(1)根据油气勘探的源控论思路,以毕洛错和西长梁等地的侏罗系海湾或台沟相油页岩沉积为标识,根据地震勘探划分的构造单元,首先优选富烃凹陷;(2)同时,参考双湖地区隆鄂尼、昂达尔和鄂斯玛等地地表出露的布曲组白云岩油层,开展地震攻关,引进中国南方白云岩储层勘探的经验和方法,标定南羌塘和北羌塘坳陷区白云岩的空间分布,以白云岩作为重点勘探目标,力争实现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  相似文献   

4.
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昌盆地是攀西地区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坳陷盆地。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对于盆地内油气保存条件的好坏一直无法定论。通过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工作,发现了油气化探弱异常,进行了化探异常特征、存在形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七里坝构造地表的各类异常是客观存在的,该构造内存在有异常源,但异常源的烃量可能已有相当部分逸散掉了。  相似文献   

5.
藏北帕度错一带出露的早—中侏罗世地层,其岩石组合特征不同于雁石坪群,与其香错一带出露的色哇组相当,在该套地层的上部层位产迄今为止藏北地区最为丰富的侏罗纪巴柔期菊石化石,该区色哇组的发现对研究藏北南羌塘地区早—中侏罗世地质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羌塘盆地油气普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藏羌塘盆以发育中生代海相地层为特征,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中生代也是羌塘盆地萎缩的重要转折期,该时期沉积的索瓦组地层,基本代表了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最后物质记录.本文通过在鄂斯玛地区开展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出露的上侏罗统索瓦组沉积环境的垂向演化及横向变化进行了分析,对鄂斯玛地区及邻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羌塘光明湖区块是羌塘盆地最有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的地区之一。2012年在该地区进行1∶5万石油地质调查过程中,于沙土湾湖一带发现一大型鼻状构造,控制面积达305 km2。组成沙土湾湖鼻状构造地表出露的地层为白龙冰河组,岩层在边界断层走滑作用力下,发生了扭曲,形成了这个向北北东倾伏、南南西抬起的大型鼻状构造。构造解析认为,该构造形成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与盆地布曲组主力烃源岩排烃期同步,十分有利于该地区油气的聚集。综合评价认为,沙土湾湖鼻状构造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构造保存条件,该构造的发现,对于确定光明湖地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生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沉积、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羌塘盆地的油气生成特征.羌塘盆地的沉积及古地理环境控制了多层系生油岩的形成,但主要为三叠系和侏罗系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碳酸盐烃源岩和泥质烃源岩,厚度巨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大,构成了羌塘盆地主力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南北坳陷连接处的鞍部为含油气远景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论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羌塘盆地与中东油气区同属于特提斯构造域,是我国陆上新区面积最大的海相盆地。近20年来,我国油气地质工作者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藏北高原开展了系统的油气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了从含油气盆地分析到资源潜力评价、战略选区、靶区预测、井位论证及实施科探井的全过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提出了羌塘盆地是我国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油气勘探新区。但是,对上述认识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油气保存条件和盆地生烃潜力,还存在“好”与“不好”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根据最近完成的羌塘盆地科探井工程(羌科 1井)及其配套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所取得的最新资料,结合近20年来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重点围绕烃源岩与保存条件这两个方面,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进行论述,力求客观、准确评价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同时分析、预测了盆地生烃潜力及油气远景,并提出下一步油气勘探建议,以期持续推进羌塘盆地未来油气勘探工作,早日实现盆地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用浅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青藏高原碳酸盐岩区块的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查阶段的战略问题之一。研究了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的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和圈闭的油气属性。研究表明,托纳木背斜是羌塘盆地非常有远景的油气靶区,油气化探能够为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古土壤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两翼第四纪地层中第一层暗绿色硬粘土的剖面描述和微观分析、作者认为该硬粘土层是一古土壤层。本文根据种种观察和分析资料,探讨该粘土层的古土壤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构造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巍然 《地学前缘》2000,7(2):587-603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位于全球或巨型经向或纬向构造带中 ,暗示山脉形成和地球自转之间有内在联系。它们均位于区域弧形构造带弧顶部位 ,弧形构造带成因包括俯冲弧、碰撞弧和伸展弧三类 ,弧形构造弯曲方向与不同类型弧形构造之间有着特定的几何关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与某种具体构造相联系 ,诸如火山构造、推覆构造等 ,反映构造作用在其形成中的意义。它们在新生代期间均发生强烈隆升 ,至今仍有活动。其隆升过程既有构造隆升 ,又有均衡隆升 ,以构造隆升为主。构造隆升中断裂构造、特别是两组断裂复合起着决定作用 ,火山作用对某些高峰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运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曲国胜  何国琦 《地质学报》1992,66(3):193-205
变形式样、建造类型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研究表明,阿尔泰造山带依次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即:喀纳斯运动,形成白哈巴组(O_3)与哈巴河群(Z—O_2)间的角度不整合;大桥运动(S_3—D_(1—2)),形成海西早期类拗拉谷拉张陆壳区;阿尔泰运动(海西中晚期)导致陆内斜向碰撞并形成大型剪切弧型推覆构造系,为强烈造山阶段;泛阿尔泰运动(海西末至印支期)导致山脉整体隆起及剥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新生代以来造山带各断裂系的复活及断块隆起。  相似文献   

14.
非开挖铺管技术在开封-洛阳高速公路郑州东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南开封至洛阳高速公路郑州东段非开挖铺设电力电讯管道的施工工程,包括设备选择,施工工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包括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三个层段。由于这些煤系地层多形成在半潮湿、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洪水流沉积特别发育,尤其是在河南省境内分布最广的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地层中。周期性的洪水流沉积在沼泽和泥炭沼泽中反复出现,造成泥炭堆积时断时续,致使上三叠统及上侏罗统地层中的煤层层数甚多,但单层厚度薄,大多为不可采煤层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洪水流沉积是聚煤作用最重要的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对比,说明钻井过程的钻屑量,泥浆泵与钻杆的级配问题及钻井过程团相含量高的危害,对固相含量的要求,提出控制固相含量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18.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在风暴沉积期出现两种以上遗迹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访苏见闻——介绍苏联的几种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3年3月至6月参加了由联合国和苏联联合举办的电法讲习班,讲习班上介绍了当今在苏联所进行的各种地面和地下的电法勘探。这里仅就讲习班期间所了介的苏联电法工作概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90年代岩石学学科总的特点和趋向是岩石学已经成为地球物质材料科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与地球动力学和全球变化这两大地学主题合拍,据其决定自己的研究领域、重点和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