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广西87个站1977-2006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广西分级降水雨日、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广西6-8月小雨雨日最多,暴雨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河谷地区少,山地地区多。广西30年来6-8月有效降水总雨日是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降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6mm。微雨雨日数是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雨雨日和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暴雨雨日和降雨量都是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是桂中南的平原地区。有效降水总降雨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大雨、暴雨雨日的增加趋势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据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本省有69万亩农田需用柴油机提水灌溉。加上农副产品加工、发电照明等,每年柴油消耗量是十分可观的。再从投资与灌溉面积看,五十年代每增加一亩水浇地约需国家投资60元,六十年代约需150元,七十年代可达350元,逐年耗资上升。这对经济落后、能源缺乏的地区来说,确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若能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以风代油”,将会收到明显的经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50年全市各县(市、区)逐月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分析肉桂在气候条件适应情况、影响肉桂生长的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索适宜肉桂种植的地区和时间,把产量差异与气候差异联系起来,得出肉桂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和气候区划图。气候区划区可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同时根据气候特征提出低温阴雨、霜冻、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球粮食气象产量及其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1951~1985年(部分国家为1951~1991年)小麦和水稻的原始产量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的特征、全球粮食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产量的贡献约占作物产量的3%~14%,且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占作物产量比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气象产量大都服从正态分布,其长期变化在地域性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准12年、准8年和准2年周期。气象产量同降水量关系密切,欧洲、非洲中南部和南美洲大部的小麦气象产量与年降水量呈反相关,而非洲北部和中东则呈正相关,除非洲西部、孟加拉国和黑海附近等少数地区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水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有温度观测的159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次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过程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高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等高温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全区年均高温日数19 d,高温过程次数为4次,平均持续时间为6 d,年高温日数、过程发生次数平均每10 a以2.6 d、0.8次的速率显著增多。极端最高气温较高值主要集中分布在桂西、桂北的平原地区,部分地区在40℃以上,中部、沿海地区及海拔较高的山区较低;年高温过程次数桂北和桂中山区、桂东南及沿海地区比其他地区少;高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桂西比桂东高,河谷地区比平原高,平原比沿海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西高温灾害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等特点,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西南热低压等天气系统影响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则是造成高温极端性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陕西省可耕地约400万hm2,林地约460万hm2,草场约260万hm2,水面2.7万hm2,农林牧副渔业都有比较优越的发展条件。1主要畜种和牧场的分布按照国家标准陕西属于半农半牧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府谷、横山等六县。目前全省羊只650多万只。其中陕北占65%。有驴约40多万头,其中陕北滚沙驴占50%,关中驴和陕南小毛驴平分秋色。关中有牛100万多头,陕南100多万头,陕北的延安约50多万头。陕西全省草场533.3多万hm2,可利用的约400万hm2。由于地理条件、气象条件、人居条件的限制,真正能发…  相似文献   

7.
一、干旱区的分布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常将年降水量<200(或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或250)—5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湿润易旱区。用这种降水量指标衡量,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大陆干旱、半干旱区的总面积约为480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1/3,遍及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地区。其主要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基GPS气象应用站网建设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赵志强 《气象》2006,32(11):42-47
地基GPS探测大气具有探测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不需要标定、设备可综合利用等诸多优点,随着中国GPS地面基准站网的建设,在将来的基准站网的气象应用方面,可分为两个层次:覆盖全国的、站间距离约100km的国家级GPS大气探测网,主要监测天气尺度的水汽分布和变化,以及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站间距约10-40km的中尺度GPS大气探测网,主要任务是监测中尺度水汽场及变化,并利用层析技术获取中尺度水汽廓线。在将来的站网建设时,将主要把国家、地方各部门的基准站网和气象部门的站网相结合,来满足气象部门的业务需要。气象部门的建设,将依赖于中国气象局的业务技术体制,特别是通讯和业务运行体制,面向应用,以期利用该项技术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度和时效,进行空间天气的监测和气候的监测预测。  相似文献   

9.
利用青藏高原边坡临夏地区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66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0—2019年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临夏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海拔地形特征,结果表明:近10 a短时强降水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短时强降水频次与西太副高脊线位置和北界位置有密切关系。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9月,集中时段为7月中旬到8月中旬,19:00~23:00为高发时段,属于傍晚型和夜雨型。近10 a临夏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极端性逐年增大,单站年均频次在0.2~2.6次之间,平均为0.8次,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西南多、东部和北部少,山区多、川区少的分布特征。临夏地区降水分布与海拔高度有明显关系,5—9月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不同海拔地形下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呈现两个极端:海拔较高的山地喇叭口地形区域和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是临夏地区汛期短时强降水的重点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10.
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厘清青藏高原地区的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变化,对研究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有重要意义。利用风云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统计分析了1999-2020年青藏高原上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高原沙尘活动强度在季风期明显高于非季风期,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Dust Optical Depth, DOD)在春、夏、秋、冬季的多年平均分别为0.176、 0.064、 0.032、 0.060,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为0.223、 0.118、 0.069、 0.117。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地区沙尘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在高原西部和南部监测到零星沙尘活动。2018-2020年,青藏高原上空发生沙尘事件的天数分别为:192天、 218天和212天。东亚地区沙尘源地(约62%)与中东、中亚地区沙尘源地(约30%)分别是高原北部和南部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源自北非地区的沙尘主要影响高原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沙尘活动在2000-2012年强度较高,201...  相似文献   

11.
广西6~8月分级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利用广西87个站1977~2006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广西分级降水雨日、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广西6~8月小雨雨日最多,暴雨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河谷地区少,山地地区多。广西30年来6~8月有效降水总雨日是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降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6mm。微雨雨日数是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雨雨日和雨量是明显的增加趋势;暴雨雨日和降雨量都是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是桂中南的平原地区。有效降水总降雨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大雨、暴雨雨日的增加趋势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5—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19站逐日雷暴、冰雹、大风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这三种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形态在西部地区为沿阴山山脉的准东西走向,东部地区为沿大兴安岭山脉的准南北走向,发生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大值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多雷暴中心年平均雷暴日累计达30 d以上,多冰雹中心年平均冰雹日累计到达1.4 d以上,多雷暴大风中心年平均雷暴大风日达3.5 d以上;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天气在夏季出现次数最多;内蒙古雷暴、冰雹、雷暴大风总站次随时间的变化整体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其活动月份均呈现单峰的分布形势,内蒙古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单站雷暴日约为8 d,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单站冰雹日约为0.3 d,雷暴大风最多的是6月,单站雷暴大风日约为0.89 d。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川渝地区1991~2012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总降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受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降水量总量(precipitation amounts,简称PA)也呈西少东多分布,具体是川西北高原少、川西南山地及东部盆地多,盆周山区多、盆中丘陵区少;降水频率(precipitation frequency,简称PF)则呈西高东低的相反分布,高原地区PF较高;降水强度(precipitation intensity,简称PI)的分布与PA较为一致,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极端降水的PA、PF、PI空间分布特征与总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东部的四川盆地乐山、雅安地区和达州、广元地区,以及西南山地区的西昌、攀枝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I大。西昌地区北方小部分西南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F大。川西高原区PA小是因为PI小。PA日峰值自西向东递增,PF日峰值呈相反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递减。两者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夜间,“夜雨”特征显著。海拔较高的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前半夜,而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多出现在后半夜,自西向东日峰值出现时间逐渐推迟,因...  相似文献   

14.
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我院与国内外诸多科研、业务单位和高等学校有广泛的学术交往和合作,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拉丁美洲国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官员来院参观、访问、讲学、洽谈合作项目等,并派出40多人次的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5.
两广大陆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化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立文 《气象》1993,19(11):8-12
自1988年1月至1989年12月,建立了一个包括70个监测点的酸沉降测网,进行了常规的干,湿沉降同步观测,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两广地区大面积出现酸雨,酸雨污染较严重地区是广东省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汀桂走廊”。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又是SO2,NOx排放量较多的地区。降水酸度季节分布明显,即:春季>冬季>秋季>夏季。降水中主要离子是Ca^2+,NH^+4和SO^2-4,化学组成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宁夏地区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对降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宁夏地区20世纪60至80年代为降雹多发期;②宁夏降雹整体上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但不同区域发生时间又有所不同,北部川区降雹类型属于夏季频发型,中南部地区属于春末夏初频发型,两种类型降雹高峰期相差1个月左右;③9成以上的降雹出现在12:00—20:00;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为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沙漠少的特征,主要降雹区域集中在六盘山山脉所在的固原地区。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南药系指原产于热带国家的药材 ,在我国南方等省也有种植 ,经过多年的引种栽培 ,野生变家种。在我省南部边缘的低热河谷有少量种植和生长 ,截至目前为止 ,我省种植和生产的南药有砂仁、儿茶、安息香、苏木、肉桂、巴戟、八角、木瓜、艾纳香、龙眼肉、荔枝核等十余种。分布在罗甸、望谟、册亨、兴义、紫云、安龙、贞丰、关岭、赤水、习水等县 ,并初步具有一定的商品基地规模。由于南药对疾病有奇特的疗效 ,一些南药同时又可作为食用香料以及制造高级化妆品的主要原料 ,因而经济价值非常高。然而南药对热量条件的要求特别严格 ,如遇霜…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深圳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深圳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采用考虑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要素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案,计算了深圳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以及不同舒适等级天数,分析了城市地形地貌、路网密度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地区沿海比内陆舒适,全市全年舒适天数为7-9个月,夏季感觉热的天数约为2-3个月,冬季感觉冷的天数大部分地区为30 d左右。从不同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特征来看,夏季比冬季更易受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城市规划等地理因素对人体舒适度均有一定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海拔高度、道路占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与热-炎热日数呈对数关系。但在深圳的东部人口稀疏和道路占地较小地区也并非舒适宜人,也会出现较多炎热天气,这与该地区年平均风速相对微弱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广西暴雨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西1979—2008 年83 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检验等方法,计算和分析广西暴雨非均匀性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暴雨主要发生在汛期(4—9 月),暴雨总站次约占全年总数的9 成;年暴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例随年际变化有增加的趋势,即以后发生极端强降水的可能性增大。广西暴雨集中度分布为桂东大于桂西,桂西北和沿海地区的暴雨集中度变化趋势大部分为正趋势,桂东南大部分为负趋势。桂东北和西南地区暴雨集中期最晚,百色北部山区和桂东南地区最早,暴雨集中期气候趋势是桂东大部分地区和沿海地区有偏晚趋势,桂中和桂西大部分地区有偏早趋势。冬春季青藏高原南部和西太平洋高度场负距平,夏秋季副热带高压偏强、面积偏大、脊线偏西,这种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有利于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大。冬季青藏高原南部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高度场均为正距平,春夏秋季青藏高原南部及西太平洋高度场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使广西暴雨集中度偏小。夏季风强(弱)的年份孟加拉湾向广西输送的水汽通量少(大),低空风速小(大),造成广西除了北部山区和北海以外大部分地区暴雨集中度偏小(大)。   相似文献   

20.
南方持续暴雨北方多雷阵雨—1998年6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宝贵 《气象》1998,24(9):58-61
6月份,我国南方多雨,赣、湘、桂、闽、浙等省区的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北方大部降水不均,陕、鲁等省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出现旱情,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还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天气概况本月,南方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