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关注(赵宗溥,1959;潘广,1963;黄振辉,1966),但由于缺乏三叠纪地层资料而未能作深入论述。近年来,本区三叠纪的调查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相继在东北南部发现或对比确定了早、中、晚三叠世的陆相地层(张武、董国义,1983);在东北北部,除早已报道的海相三叠系外,又发现早、晚三叠世的陆相堆积层和火山岩建造(长春地质学院等,1977;吴水波等,1980;陈巫基等,1981)1)。  相似文献   

2.
“印支运动”五十周年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佛罗马热(Fromaget,1934)的印支运动命名五十周年。这是由于在越南桑怒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前诺立克和前瑞替克两个不整合,被他称为是“最重要的旋回(主要运动)”,并形成“不属于华力西运动的印支褶皱”。  相似文献   

3.
此项目是地矿部“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中的三级课题“秦巴地区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群的研究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承担,自1985年至1988年历时四年,全面完成了任务.同时,对晚海西一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三叠纪是秦岭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大型裂陷槽,发育了巨厚的地槽沉积,在秦岭中东部有大片印支期岩浆岩.西部有发育的印支期火山岩,南秦岭主体属印支褶皱带,北秦岭亦有印支运动,三叠系中还有重要的矿产.因此,对秦岭及邻区三叠系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印支期磨拉石建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三叠纪地层基本特征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认为中三叠世的安仁组属于印支造山运动同造山期的磨拉石建造;而晚三叠纪的大坑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则是代表新构造旋回底部层序沉积的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5.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砂箱模拟实验进行应变测量以模拟中祁连陆块不同时代地层的变形过程,基于这些应变测量数据,对中祁连陆块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变形特征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中祁连侏罗纪地层的变形特征和三叠纪地层明显不同。三叠纪地层为一套滨浅海沉积的砂岩、灰岩、泥岩组合,泥岩为绿色或含碳质、钙质胶结;侏罗纪地层为内陆河湖沉积的泥砂岩,为含煤地层。三叠纪砂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细砂岩,而侏罗纪砂岩为泥质砂岩,杂砂岩,岩屑较多。三叠纪地层在晚印支期造山过程中主要发育褶皱和断裂,褶皱轴面直立,褶皱枢纽为对称的南北挤压而形成的近东西走向,整体表现为脆性断块运动特征;侏罗纪地层则遭受燕山期强烈挤压形成紧闭褶皱。  相似文献   

7.
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古隆起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石柱古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晚喜马拉雅等五个阶段。海西期—早印支期、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是石柱古隆起形成并继承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发育了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序列,厚度大于5000m,形成了多套生、储、盖成藏组合。三叠纪末的挤压(晚印支运动)对石柱古隆起的叠加导致了古圈闭的最终形成,圈闭高度达100m左右,隆起幅度达400~500m左右。此时,下志留统、下二叠统烃源岩埋深均大于2600m,已进入生气、生油高峰阶段。三叠纪及侏罗纪石柱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及聚集区,侏罗纪末一白垩纪(燕山晚期)则是石柱古隆起圈闭的油气重新运移聚集的重要时期。石柱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成藏条件优越,区内现今的圈闭群可认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
石柱古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晚喜马拉雅等五个阶段.海西期-早印支期、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是石柱古隆起形成并继承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发育了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序列,厚度大于5 000 m,形成了多套生、储、盖成藏组合.三叠纪末的挤压(晚印支运动)对石柱古隆起的叠加导致了古圈闭的最终形成,圈闭高度达100m左右,隆起幅度达400~500m左右.此时,下志留统、下二叠统烃源岩埋深均大于2 600 m,已进入生气、生油高峰阶段.三叠纪及侏罗纪石柱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及聚集区,侏罗纪末-白垩纪(燕山晚期)则是石柱古隆起圈闭的油气重新运移聚集的重要时期.石柱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成藏条件优越,区内现今的圈闭群可认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9.
天山运动特征及区域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汲清(1959)认为,在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中,华力西运动是主要造山运动,有三期:早期在晚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初;中期在中、晚石炭世之间,又称为天山运动;晚期在二叠纪末至早三叠纪初.胡冰等人(1976)提议用天山旋迴取代华力西旋迴,并认为它是从早、中泥盆世,到晚二叠世、三叠纪之间的运动,共包括九个褶皱幕.尹赞勋(1978)认为天山旋迴是从中、晚泥盆世到二叠、三叠纪之间的运动,共包括八个褶皱幕.胡冰、张良臣(1978)、罗发祚(1979)等人,根据天山是我国典型的华力西地槽褶皱系,并可见九个褶皱幕,再次建议将华力西运动命名为“天山运动”之后,曾亚参等(1983)认为天山运动可分八幕,并积极赞同以天山旋迴取代华力西旋迴.笔者于1982—1983年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00万地质图”编图工作,有机会进一  相似文献   

10.
石柱古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晚喜马拉雅等五个阶段。海西期—早印支期、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是石柱古隆起形成并继承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育了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序列 ,厚度大于 5 - 0 0 0 -m ,形成了多套生、储、盖成藏组合。三叠纪末的挤压 (晚印支运动 )对石柱古隆起的叠加导致了古圈闭的最终形成 ,圈闭高度达 10 0 -m左右 ,隆起幅度达 4 0 0~ 5 0 0 -m左右。此时 ,下志留统、下二叠统烃源岩埋深均大于 2 - 6 0 0 -m ,已进入生气、生油高峰阶段。三叠纪及侏罗纪石柱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及聚集区 ,侏罗纪末—白垩纪 (燕山晚期 )则是石柱古隆起圈闭的油气重新运移聚集的重要时期。石柱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成藏条件优越 ,区内现今的圈闭群可认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印支期(三叠纪)古构造理解为印支期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印支运动形成的构造形迹。但在印支期古构造图的内容方面,必然包括印支运动以前早已存在的构造形迹,因此,在讨论印支期古构造时,将同时涉及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形成的构造以及海西期(晚古生代)在沉积基底活动性方面所显示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地史学角度对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作了探讨.作者提出,前泥盆纪西侧巴颜喀拉区与东侧上杨子区原为一体.晚古生代发生裂谷作用.界于两区之间的龙门山范围.其时成为伸入陆内的裂谷分支,晚二叠世尤为明显,三叠纪继续发育.至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使之封闭.随之褶皱、冲断、隆升,龙门山主体雏形告成.以后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影响本区,使龙门山呈现今日面貌.  相似文献   

13.
从构造特征论北京西山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印支运动在滨太平洋区的重要意义,一向为地质学家所关注。尤其自七十年代以来,对燕山及北京西山地区的印支运动的迹象及其性质的论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对本区印支运动性质的论述,多局限于观察具体露头上下两套地层间的交角之大小。因而多数人把下侏罗统或杏石口组与下伏双泉组(属晚二叠世或部分属早三叠世)之接触关系视为平行不整合。而把北京西山古生界及双泉组(以下合并简称古生界)岩层形成的构造,简单地归因于燕山运动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叠纪陆相地层及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三叠纪陆相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好、化石丰富并赋存煤和石油等矿产,是世界上研究陆相三叠系的重要地区之一。尤其北方那些二叠、三叠系连续沉积的盆地(如准噶尔盆地、陕甘宁盆地等)更是解决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和建立陆相三叠系地层层序的关键地区。 我国陆相三叠系的研究工作,早在本世纪初期业已开始,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乃是解放后展开的。1959年的全国地层会议对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了首次系统总结(斯行健、周志炎,1962)。通过近二十年的工作,在地层古生物方面又积累了丰富的新材料,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突破,从而填补了我国三叠系陆相地层的一些空白,使某些长期争议的难题得以初步解决,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认识我国三叠纪陆相地层的全貌、确立其标准层序、进而建立我国三叠纪的植物群序列,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开平、恩平、台山、高鹤至顺德、番禺一带,是粤中百足山群主要分布区,自1959年张有正等以开平赤坎镇潭江东岸百足山为标准地点提出命名以来,对于这套紫红色、杂色沉积的地质时代有中侏罗世早期(顾知微,1962)、中晚侏罗世(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974)和中侏罗世(南颐等,1977)三种意见。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仍无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盆地演化历史,分析石炭系—侏罗系缺失的原因,本文重新确定了石炭系和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断裂落差计算,分析了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提出了柴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的构造演化模式。应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柴北缘东段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应力场,对构造演化模式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自石炭纪至白垩纪经历了石炭纪—二叠纪伸展、三叠纪挤压褶皱、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白垩纪早期挤压坳陷和白垩纪末挤压反转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完全接受沉积;白垩纪末,受燕山晚期旋回影响,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7.
河北张家口市西北南天门、万全一带,在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早第三纪玄武岩之下分布一套陆相红色砂砾岩(图1),巴尔博(Barbour1924)称“南天门砾岩”。其后,在《张家口附近地质志》(1929)中称“南天门层”,并根据植物化石,将其时代列为早白垩世。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一直沿用此地层名称及时代归属。我队(1959)称“南天门组”,时代列为晚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59)将“南天门砾岩”及其下的火山岩统称“南天门群”,此外,宣化地质学校(1959)、河北煤管局(1961)也先后对这套地层作了划  相似文献   

18.
罗天勇 《贵州地质》1992,9(4):345-351
黔西南三叠纪地层厚度4000m±,早中三叠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台地碳酸盐岩和盆地碎屑岩,沉积相带较全,类型多样,由于印支造山运动,在晚三叠世有江盆地向扬子碳酸盐台地迁移,形成下部的复理石沉积和上部的三角洲沉积,即形成前陆盆地的磨拉石堆积。以上沉积特点反映出黔西南地区三叠纪为典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9.
<正> 西秦岭北带主要指甘肃省西和一成县及其邻区。先后有葛利普(1931)、赵亚曾等(1931)、叶连俊等(1944)、黄振辉(1959)、王钰、俞昌民(1962)、兰州大学(1962)、李星学(1963)及西秦岭地质队(1964)均在该区进行过地层工作。1967—1970年陕西地质局区测队正式肯定“西汉水群”为西秦岭北带中泥盆世的代表沉积地层,并划分为雷家坝组与榆树坪组两个沉积旋迴及七个岩性段。1970年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甘肃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及有关单位在该区首次发现了上泥盆统地层的存在,并划分出了部份下泥盆统地层,推动了西秦岭北带泥盆纪地层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Ulu Sokor金矿床位于马来西亚吉兰丹州西北部。以文冬—劳勿深大断裂带为界,马来半岛东、西部地区在早、中三叠系前分属亲华夏和亲冈瓦纳地体,印支运动使二者发生碰撞拼合,沿文冬—劳勿地区形成一系列平行的N-S向线性构造及小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马来半岛是晚古生代—三叠纪时期印支地体与中缅马苏地体碰撞,以及后者俯冲到印支地体下的结果。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