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德封 《地质科学》1959,2(6):161-165
研究地层的方法和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生物演化和生物羣的发展阶段来划分地层的先后順序;第二、利用岩相建造和岩石性质来說明地层形成条件和存在规律;第三、利用元素活动与集結来說明地层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規律。也就是从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地层的地球化学三个方面来研究地层,其目的是在于解决地层的时代、地层的岩性規律和地层的元素分布規律,从而了解自然并开闢利用自然及尋找資源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李娟  于炳松  郭峰 《沉积学报》2013,31(1):20-31
为了深入探讨黔北地区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条件和源区构造背景,对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进行系统采样,对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微量元素中高的WV/(WNi+WV)和U/Th比值等反映该区黑色页岩形成于海域开阔的还原环境。区内黑色页岩样品中Mo、Sb、U、Cd、 V、Ba、Tl、Ni、W、 Cr、Cs、Cu、Zn、Bi等元素的高富集以及正Eu异常和较低的Co/Zn比值均反映了黔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受到深部热液活动的影响。根据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特征可以看出黔北地区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源岩具有花岗岩、沉积岩和玄武岩等多成因性质。源区构造背景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由于受深部热液活动的影响,也显示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金成伟  周云生 《地质科学》1978,13(4):297-312
国内外广泛地认为,处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弧形山系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噶尔河谷地是一条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缝合线带。由于印度板块自中生代以来的向北漂移,及其与欧亚板块的接近和相互之间的碰撞,先后造成了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弧形山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强震活动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各地区地震活动特征时,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需考虑的,即各区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邻近地区的强烈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地壳厚度分布和震源机制所示的压应力方向等,讨论大地震与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敦化地区沼泽的调查及其花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沼泽的发育既有弊也有利,弊主要是有碍农业和森林工业的发展,利主要是蕴藏着有机矿物--泥炭是农业的肥料和某些工业的重要原料,这样在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中就提出了对沼泽改造和利用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认识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调查了吉林省敦化地区沼泽和泥炭的类型,并着重进行了孢粉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浙江衢县西垄和金华龙游一带分布有许多第三纪的霞石玄武岩、玻基橄辉岩、橄辉玢岩和超基性火山角砾岩岩体和岩脉。它们富含橄榄岩类包体和来源于破碎的橄榄岩包体的各种捕虏晶(橄榄石、斜方辉石、透辉石和石榴石)。此外,还常含有富铝普通辉石、石榴石和钛铁矿巨晶。本文试图在大量的单矿物分析数据基础上,讨论橄榄岩类包体、捕虏晶以及巨晶的矿物化学及其形成条件。关于橄榄岩包体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成因岩石学的研究,笔者已在另一篇论文中专门论述(从柏林和张儒瑗,1983),这里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8.
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献华 《地质科学》1996,31(1):97-104
陈江峰(1994)与杨晓松(1994)关于“二元混合体系的端元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计算方法”的讨论,提出了有关Sm-Nd同位素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一些问题。他们的讨论很有意义。近十年来,我国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岩石成因、壳幔演化、前寒武纪地质等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术推广、研究经费等方面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Sm- Nd同位素研究和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发表的一些论文中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本文在陈江峰和杨晓松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对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及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浙江长兴二叠系和三叠系界限地层的碳同位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和氧同位素已有三十多年,积累了数千个数据,其目的在于研究古海洋碳和氧同位素的演变。在此期间,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值在0±2范围内变化,未表现出与地质时代相关的变化趋势(Clayton和Degens,1959;Degens和Epstein,1962;Keith和Weber,1964;Galimov,1965;Becker和Clayton,1972;Schidlowski等,1975)。但是,另一些学者,如Jeffery等(1955),Baertschi(1975),Compston(1960),Weber(1967),Garrels和Parry(1974)却认为,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值随地质时代而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75年和1976年,作者和安徽省地质局332队宿立先、黄清涛同志先后观测了皖南的铺岭组和井潭组剖面,并将部分资料作过初步介绍。1977年作者又到现场观测和收集了牛屋组、板桥组、漳前组的有关资料。本文就是根据已收集的初步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地区元古界变质杂岩包括休宁组以前的地层。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将它分为漳前、板桥、木坑(环沙)、牛屋、邓家和井潭(铺岭)六个组分别归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表1)。  相似文献   

11.
昆阳磷矿磷块岩的矿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阳磷矿是我国下寒武统最大的磷块岩矿床之一,矿层赋存于下寒武统渔户村组的中谊村段地层中(罗惠麟等,1982),矿层有上、下两层,分别称之为“上磷层”和“下磷层”,中间为一“白泥层”(含磷粘土页岩)分隔(Yeh Lien-tsun et al.,)。含磷岩系的岩性序列特征见图5。罗惠麟等认为,本段地层均为台凹相沉积,其中“下磷层”的形成环境为潮下低能及间歇性高能带,“白泥层”为潮下低能带,“上磷层”为潮下高能带,再往上则向潮间坪过渡。本文研究磷块岩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矿石矿物磷灰石和粘土矿物的特点,并讨论磷灰石成份同矿石类型和形成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对地堑的研究才由描述性阶段而发展到对其成因的探讨。1930年,德国地质学家克鲁斯(H.Cloos)最先用实验方法使湿粘土受侧向拉伸,而再现了地堑构造,从此对地堑的力学成因,展开了讨论。H.克鲁斯认为,这种构造是与地堑相垂直的地壳球面张力所造成的,它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堑所横过的部分地块的拱起而成。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显杰 《地质科学》1986,(2):101-113
对“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近代隆起成因的探讨,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地质命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对隆起的时代、幅度、速度、形式和过程,作了大量探讨和论述,并发表了一批隆起速率和起迄年代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谨向全国广大地质勘测、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15.
矿田构造发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以内生脉状矿床为例,简要地论述了矿田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扬子断块区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焕章 《地质科学》1985,(4):334-341
扬子断块区的躯干主要位于长江流域两侧,向东经江苏滨海穿过黄海南部伸进朝鲜南部。扬子断块区的周界被岩石圈深断裂带所围限,以此与其毗邻的其它大地构造区隔开(张文佑等,1983)。扬子断块区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很复杂的地质问题,它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包括前震旦纪晋宁地槽发展阶段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的地台发展阶段,前者形成了断块基底,后者形成断块盖层,盖层与基底之间被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开。本文主要讨论扬子断块区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7.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18.
铸石结晶过程中球体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成伟  叶大年 《地质科学》1974,9(3):227-233
在火成岩、变质岩、混合岩中,“球状”岩石是不乏见的。“球状”岩石最早为伯奇(Buch)所描述,以后一直为岩石学家所注意。对“球状”岩石中球体的成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莱维森(Leveson)。凯斯勒(Kesler)用电子探针研究了球状安山岩中球体和基质的化学成分特点,并据基思(Keith)假说,推测了球体形成温度为900-1000℃,球体生长速度为10-6厘米/秒。  相似文献   

19.
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在油田压裂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为了改造低渗透性油层大幅度增加产油能力,目前广泛采用对油层进行水力压裂措施。所谓水力压裂,就是用高压(200—1400大气压)将一定粘度(1—10000厘泊)的液体从油井的套管或油管中以油层能吸收的速度(1立方米—40立方米/分)压入。这样的压入速度,促使井筒内的压力超过地层的压缩应力和岩石的张力强度而出现破裂,形成一条或者一组裂缝。继续注入压裂液,将迫使裂缝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相似文献   

20.
陈孟莪  孙焕章 《地质科学》1975,10(3):293-296
无脊椎动物中星状动物的化石代表,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奥陶世,而在寒武系,特别是下寒统底部岩组中,关于此类化石,则中外未见有任何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