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用于固定化载体的褐藻酸钙凝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测定了用于固定化载体的几种马尾藻和海带褐藻胶(Na-Alginate)同Ca~2+离子的结合速度、结合量和凝胶强度。同时比较了褐藻酸钠的浓度、粘度对褐藻酸钙凝胶强度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先前已报导过褐藻胶在新鲜海藻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晒干过程中、在干海藻的贮藏过程中、以及制成各种褐藻酸盐在贮藏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马尾藻褐藻胶的一些基本性质。 在上述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另外一些因素对于马尾藻褐藻胶(特别是纳盐)粘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不同温度的升降、紫外光和红外光的照射、各种金属和金属盐类对褐藻胶粘度的影响。 粘度测定法与先前报道相同,采用H?ppler 粘度计测定的。  相似文献   

3.
1881年Stanford首次自海带类海藻加碱提取出一种胶质,命名为“Algin”(褐藻胶),并对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来经过许多化学家对这种胶质的化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才确定褐藻胶是一种主要由?-D甘露糖醛酸残基通过1,4位碳原子互相键合的多糖。"褐藻胶"这一名词在广义上包括水不溶性的褐藻酸、与多价金属离子构成的水不溶性褐藻酸盐类、以及与碱金属离子或铵基构成的水溶性褐藻酸盐类;狭义的说来,则指褐藻酸纳而言,因为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纳盐。  相似文献   

4.
褐藻酸中糖醛酸组分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藻胶于1883年首次由英国化学家Stanford从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加碱提取得到的。1929年,Nelson等证实褐藻胶的组成单位为D-甘露糖醛酸。从此,人们一直认为D-甘露糖醛酸是褐藻酸的唯一组分。1955年,Fischer等用纸层析法首次确定褐藻酸中除D-甘露糖醛酸外,尚含有L-古罗糖醛酸和少量葡萄糖醛酸。其后Whistler等以及Hirst等相继证实了褐藻胶中确实有L-古罗糖醛酸存在。  相似文献   

5.
海藻糖类的气象色谱分析——Ⅰ.褐藻单糖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海藻资源丰富,特别是褐藻类(如海带、马尾藻)分布广、产量大。纪明侯等曾对中国沿海经济褐藻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灰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前,碘、甘露醇和褐藻胶等已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然而,至今我国还没有对海藻糖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为促进海藻化学的发展,适  相似文献   

6.
采用植物单细胞和原生质体游离的方法,研究了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褐藻酸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带在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前3 d),褐藻酸酶对其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均显著降低,而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游离率的下降越加明显。3 d过后,随着感染的继续进行,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变化不再明显。表明海带细胞壁组成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发生了响应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仅仅发生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早期阶段。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褐藻酸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7.
海带中褐藻酸盐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蒸馏水沥洗和晾干处理,定量测定海带中褐藻酸及其结合的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褐藻酸是以多种褐藻酸盐的形式存在,海带中的褐藻酸盐主要是由褐藻酸镁、钾、钠、钙、锂、硼和锶等组成(占褐藻酸盐总量的96.96%)。本文提出了海带中各种褐藻酸盐的含量以及海带对海水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富集倍数。  相似文献   

8.
褐藻胶是组成褐藻胶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虽然它在藻体内的存在形式至今尚不很清楚,但由藻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大部分褐藻胶是与钙离子粘合成水不溶性盐类,或者在生长的藻体中与钙、铁的股体化合物桔合着,而不是以游离的褐藻酸状态存在。 褐藻胶的含量随着藻体的生长季节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异,一般说来,在春季快速生长期间褐藻胶积累量较多;但这些报导中都没谈到揭藻胶在质上(即粘度)的变化。而关于马尾藻类在不同季节中的褐藻胶质与量的同时比较研究的文献,至今我们还未见到。 1953年以来,我俩在进行海蒿子褐藻胶提取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察觉到海蒿子所含褐藻胶的质和量都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了给我国褐藻胶工业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本资料, 1954年起我们连续地每月测定了海蒿子中褐藻胶的含量和粘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野生海藻中产量最大的首推马尾藻类,而北方沿岸所产马尾藻中以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为最多,为我国北方建立褐藻胶工业的主要原料。 我国北方沿海产量较多的马尾藻中除海蒿子外,还有海黍子(S. kiellmanianum) 、鼠尾藻(S. thunbergii)等。为了扩大褐藻胶工业的原料范围,有必要对这些海藻中所含褐藻胶的质与量在全年生长期内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考虑配合使用。 我国南方所产马尾藻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较北方为多,据估计年产量至少比北方要多10倍,是我国南部水产资源中一项待开发的巨大财富。因此,对它们所含褐藻胶的质与量进行普遍的测定,对于这些天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褐藻胶(Na-alginate)工业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等都日趋标准化,产品的种类及其在工业上的用途也走向多样化。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曾呈奎和纪明侯就用野生的马尾藻作为原料进行了褐藻胶的提取研究,井确立了褐藻胶的生产工艺,从而诞生了我国的褐藻胶工业。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海带的大量人工栽培,褐藻胶生产便采用海带作为原料,由此,这个新兴工业迅猛发展。目前,中国的褐藻胶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在世界上已名列前矛,除了主产品褐藻胶以外,还同时生产甘露醇、碘等联产品。但这个工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別是褐藻胶的粘度、透明度及色泽等质量指标是人们极为关切的问题。本文拟就海藻原料的前处理工艺对胶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做一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三种鱼的续航时间(或续航能力)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水温对美国红鱼的游泳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美国红鱼,在水温20℃、流速84cm/s下的持续续航时间最长,可认为是该规格美国红鱼最适游泳水温范围。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和管形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97年9月在大连石庙海区分株采集蜈蚣藻、管形藻和舌状蜈蚣藻,采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属于红藻门的两种藻类-蜈蚣藻和管形藻进行了分析,所试60个引物中,有21个经扩增得到了120个多态片段。应用PHYNIP软件,按照UPGMA和NeighborJoining(N-J)法分别构建降类图。分析结果表明,RAPD多态性提示蜈蚣藻和管形藻差异较大,应为两个不同的属。  相似文献   

13.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对提高生物体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微管网络如何通过结构的动态变化调控适应环境变化已成为胁迫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能够适应潮间带复杂多变的环境,是研究潮间带大型海藻抗逆机制的良好材料。目前对紫菜微管相关基因家族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条斑紫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Tubulin基因(Pyα-tubulin 1、Pyα-tubulin 2、Pyβ-tubulin和Pyγ-tubulin)和11个Kinesin基因(PyKinesin1—PyKinesin11),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特征、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和失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中有3种微管蛋白(Tubulin)亚型;该家族成员散布于1号和2号染色体上, Pyα-tubulin 1和Pyα-tubulin 2为串联重复基因;PyTubulin家族成员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征方面均较为保守,且在转录水平对失水胁迫不敏感。条斑紫菜中有5种驱动蛋白(Kinesin)亚型,亚家族种类和基因数量均少于高等植物;该家族基因散布于1号、2号和3号染色体上,无串联重复基因; PyKinesin家族成员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PyKinesin1在中高度失水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Tubulin和Kinesin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解析微管在条斑紫菜响应失水胁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RT-PER原理和长片段扩增技术克隆短沟对虾和斑节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设计合成特异引物、提取血细胞总RNA,反转录后扩增获得的特异片段回收并克隆到pGEM-TEasyVector系统的T载体上,重组子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短沟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含起始密码子A1B到终止密码子TGA的2055bp,编码684个氨基酸。斑节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含ATG到TGA的2061bp,编码686个氨基酸。短沟对虾酚氧化酶原推算分子量为78153Da,等电点pI为6.25;斑节对虾则为78581Da,pI为5.83,用DNA分析软件分析显示两种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二者的碱基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和92%;对虾与其他节肢动物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同源性的高低与种类间亲缘关系相关;不同种类间酚氧化酶活性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2个铜结合位点、位于铜结合位点内的6个组氨酸以及与铜结合位点相邻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5.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经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zy02株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的半致死浓度为3.89×106CFU/mL。菌株zy02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克林霉素及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为斑点叉尾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采取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缢蛏对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滤食效应。结果表明,缢蛏滤食牟氏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81×N0/1 0.00039×N0和Na=0.7949×N0/1 0.00636×N0;缢蛏自身密度对滤食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功能反应影响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85P-1.0256和E=0.778P-1.1819;缢蛏自身密度与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藻浓度间的联合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663XP-0.1819×N0/1 0.00039×N0和Na=0.6182×P-0.1819×N0/1 0.00636XN0分析了缢蛏的滤藻速率、滤藻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PCR和RACE技术克隆鲫鱼半胱亚磺酸脱酸酶CSAD基因c DNA序列,并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CSAD m RNA在鲫鱼不同组织和昼夜节律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还研究了牛磺酸对鲫鱼肠道CSAD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鲫鱼CSAD基因c DNA序列包含186bp的5?UTR序列,675bp的3?UTR序列,1503bp开放阅读框,编码500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鲫鱼和鲤鱼的同源性为97.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鲫鱼与鲤鱼之间的亲缘关系最接近,置信度为100。经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6.82k Da和5.77;(2)Ca CSAD m RNA在肌肉、心脏、肠道及肝脏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在脑和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3)鲫鱼肠道CSAD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0am点时最高,9:00pm点时相对表达量最低;(4)鲫鱼CSAD的相对表达丰度随着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鲫鱼CSAD基因的分子特征,同时将为进一步研究鱼类CSAD营养调控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7年3月 ̄1997年5月,取山东长岛和青岛太平角海区的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采用自然排放法和解剖法取精液,用自然海水作基础溶液,采用不同的抗并保护剂、冷冻速度、平衡时间,对精子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孵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扇贝的精子以自然海水为基础溶液,加8 ̄10%的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距液氮表面25cm、20cm、10cm各停留8min,移入液氮中保存;解冻时,距液氮表面10cm、1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 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 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 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NK21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ZHNK2101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表明, 该菌株可以感染小黄鱼并引起和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 半致死浓度LD50为7.28×104 CFU/尾。另外,该病株会引起小黄鱼鳃、肝、肾和脾脏发生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鳃丝紊乱,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形成病理性结节。试验首次报道了小黄鱼感染鰤鱼诺卡氏菌的病例, 并从理化特性、药敏试验、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