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韩冬梅  徐恒力  梁杏 《地球科学》2006,31(6):885-890
运用地下水系统分析理论, 以山西省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实例, 利用GIS技术对区内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圈划.运用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分析方法, 首次提取了研究区岩溶含水系统的区域隔水底板等高线、边山断裂两壁投影图及岩溶水系统图等定量或半定量水文地质信息, 圈划出了东西山岩溶水系统的局部饱水带、饱水带和碳酸盐岩非饱水带.研究结果表明, 西山地区兰村泉、晋祠泉属于同一个岩溶子系统; 西冶泉岩溶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 东山基岩山区大部分属于娘子关泉岩溶子系统, 且东山岩溶水子系统与盆地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而与兰村泉-晋祠泉岩溶子系统无直接关系.这些为模拟盆地地下水系统和评价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对前人就太原盆地边山岩溶水系统边界的确定和内部结构的划分提法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明水泉岩溶水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水泉是山东重要岩溶大泉之一。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方法研究明水泉岩溶水系统,圈定系统的范圈,讨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与排泄,从客观上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对长期争论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开发,保护与管理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忻州盆地边山岩溶水与盆地孔隙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岩溶水系统的圈划与分析对盆地孔隙水资源评价十分重要。文章运用地下水系统分析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提取区域地质(岩相古地理、地层与构造)和水文地质信息,绘制了基于区域隔水底板等高线图、典型剖面图、盆地-山区两壁投影图等信息的岩溶水系统图;运用岩溶水系统图分析得出下马圈泉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存在间接汇水、潜流和河流(泉)渗漏等补给关系,并给出了补给量的计算方法,为忻州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定量模拟提供了新的水文地质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循环,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结构模式及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在北方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以北京西山鱼谷洞泉域岩溶水系统、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玉泉山泉域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岩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循环、地质构造等方面,总结出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主要为:双层含水层结构、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多点排泄、系统内岩溶水转化关系复杂多样、岩溶水富集带及系统边界集中在逆冲断层处。   相似文献   

5.
采煤对峰峰矿区黑龙洞泉岩溶水系统影响程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峰峰矿区采煤与黑龙洞泉岩溶水系统关系和矿床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确定开采规模、构造复杂程度和岩溶水水压等9个因素为采煤对黑龙洞泉岩溶水系统水量、水质和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运用基于MAPGIS的层次分析法。就采煤对黑龙洞泉岩溶水系统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将峰峰矿区采煤对黑龙洞泉岩溶水系统影响程度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小、小五个等级,为矿区煤炭资源科学开采和区域水资源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古堆泉是汾河流域内唯一的中低温地热泉,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是进行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热水成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分析,初步圈划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侵入和隐伏断裂发育,总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南北和东西向均"三隆三陷"的地质格局;古堆泉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塔儿山、二峰山及中条山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南梁泉和海头泉是系统内2个岩溶地下水的局部排泄点,古堆泉是最终排泄点。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确定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其水文地质性质,圈定的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 942 km2,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子系统:塔儿山-九原山古堆泉岩溶水子系统、佛岭山-高显海头泉岩溶水子系统、中条山南梁泉岩溶水子系统、侯马盆地深循环岩溶水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6)
禹门口泉是河津市境内最大的岩溶泉,本文据近年来该区域岩溶水井施工和岩溶水供水水源地建设方面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对禹门口泉的系统边界及水文地质性质进行了确定,明确了以禹门口~上炭峪褶断带为界,将禹门口泉岩溶水划分为西坡子系统和西硙口子系统,研究发现两个子系统的含水层位、岩溶水水化学含量及地下水流场均存在较大差别。同时对泉域岩溶水的循环条件和水质、水量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禹门口泉岩溶水水质虽然较为优良,但主要化学组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个别指标偶有超标现象,其原因是泉域特定的"单斜逆置型"模式条件下遮马峪碳酸盐岩渗漏段上游采煤活动所致,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禹门口泉岩溶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临汾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讨论了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岩叶下水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岩溶地下水对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川南硫煤矿区,底板直接充水水源——岩溶水,以集中点的形式排泄。岩溶泉流量测定直接关系到矿区水文地质的评价,泉流量的大小反映地下暗河管道系统的补、迳、排能力。而河床断面的精度直接决定岩溶泉流量的精度。笔者打破惯用的梯形测流法,试探抛物线积分法测河床断面。  相似文献   

10.
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研究方法——以三姑泉域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我国北方大型岩溶泉域有近百个,其汇水面积多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运动途径迂回曲折。搞清其结构特征及地下水运动途径是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资源评价数学模型的基础。本文以三姑泉为例,探讨了利用地质结构场、水化学场、同位素场、水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多重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建立较为逼真的岩溶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进行了水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1.
娘子关泉域群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泉域汇水面积达7 436 km2,前人认为:泉域内岩溶水由北、西、南3面向娘子关一带径流汇集,由于娘子关一带下奥陶系燧石团块或条带白云岩相对隔水层隆起,并被桃河侵蚀出露,使岩溶地下水溢出地表成泉群,其主要含水层为中奥陶系含石膏碳酸盐岩。但各泉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有差异,娘子关泉群并不是出自统一源。文章通过水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剖面等方法研究得出: 娘子关泉域存在两个含水层、三个子系统:中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和中上寒武系白云岩含水层;西部奥陶系岩溶水系统、东部奥陶系岩溶水系统和东部中上寒武系岩溶水系统。泉域内城西泉与程家泉出露于中奥陶系下马家沟组泥灰岩之上,含水层为中奥陶系灰岩裂隙、溶隙水,由于区域下马家沟组泥灰岩隆起隔水出露地表成泉,属于东部奥陶系岩溶水系统;坡底泉、五龙泉、河北泉、水帘洞泉、苇泽关泉其补给主要来源于中上寒武系含水岩组,为承压上升泉,属于东部中上寒武系岩溶水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研究焦作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氢的放射性同位素(氚)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方法探讨了焦怍地区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并分析了焦作岩溶水系统与三姑泉岩溶水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贾鹏宙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31-32,35
汾西矿区奥灰岩溶水属郭庄泉域岩溶水系统,它和整个系统既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又有其独特的赋存特征。根据多年勘探资料和郭庄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矿区内奥灰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并结合构造分布和水文地质规律,分析了岩溶水的富集和运移特性,初步总结了奥灰水在本矿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康彦付 《地下水》2014,(1):32-34
百泉、达活泉两大泉群流量的大小与泉域内降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市区岩溶水主要依赖西部338.6平方公里岩溶裸露区降水补给。近几年来伴随着气候的变暖,大气降雨量逐年减少,蒸发量逐年增高,从整体上减少了大气降水对泉域岩溶水的补给量。分析泉域内降水量结合邢台百泉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泉域内岩溶水水位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岩溶水运动的性质远比孔隙水、裂隙水复杂。当前研究岩溶水运动的重要课题之一是通过研究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和岩溶水运动的性质建立起岩溶水运动的基本水文地质模型。近些年来许多区域性研究逐渐揭示出岩溶含水层具有宏观的双重介质的性质。通常岩溶水的水位变化十分剧烈,一般不能忽略它们的非稳定流特征。因此在一些天然条件下,岩溶水运动可以近似地看做宏观双重介质内的非稳定流运动。本文打算用老庄子泉动态资料表述一下宏观双重介质非稳定流水文地质模型的一些特征,并从这一模型出发进而讨论一下老庄子泉动态成因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庞练  李晓 《地下水》2010,32(2):11-12,24
主要根据仙人洞泉和龙滩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内岩溶发育特征,并应用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测试方法,研究分析了仙人洞泉和龙滩泉形成原因。认为研究区仙人洞泉和龙滩泉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相似,二者与金沙江水水化学组成差异较大,二者均以分水岭附近的石炭系地层为主要补给区,但仙人洞泉还接受更远地段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沿岩溶裂隙和管道系统径流。  相似文献   

17.
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系统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指示岩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识别岩溶水补给循环途径、溶质溯源及岩溶水污染监测防控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稳定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的工作原理,及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此外,论文还以娘子关泉域和北京西山岩溶水系统为例,介绍了运用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岩溶水系统补给的思路和方法,展望了该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和岩溶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东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但深层岩溶水比较丰富。岩溶水赋存在蓟县系─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之中。以中部地表分水岭为界,可分为暖泉和郑家庄泉两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依据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将本区划分五个强─中等富水区。岩溶水资源总量约1818.7万m3/a。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山西高原岩溶泉特征基础上,论述了岩溶泉的保护问题:合理扩泉岩溶水开采的统一规划;溶泉水利用的统一管理。根据岩溶泉形成和“三水”转化的观点提出了人为改变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增加补给量,减少排泄量,是增大泉水流量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回灌。  相似文献   

20.
长治盆地岩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耀军  武强  李树文 《中国岩溶》2003,22(2):96-102
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了长治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规律,系统地分析了岩溶水赋存及盆地岩溶水系统特征。研究表明,长治盆地属辛安泉岩溶水系统部分,是其西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子系统。该盆地岩溶水受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蓄水构造控制。单斜蓄水构造及地垒蓄水构造是建设集中水源地的理想地段,各煤矿矿井用水可在背斜蓄水构造中就近解决。根据各蓄水构造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合理布置水源地、科学确定取水量是岩溶水合理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