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阳  陆刚 《地质论评》2015,61(2):281-287
广西右江盆地发育多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在各台地边缘广泛发育同沉积断层及沉积碳酸盐岩脉,常常发育地震事件记录。在广西乐业台地边缘上泥盆统融县组鲕粒灰岩、藻粘结灰岩等地层中新识别出多条晚泥盆世沉积灰岩脉:玛瑙纹状灰岩脉、白云岩脉、微晶灰岩脉及藻灰岩脉等,新识别出早石炭世海百合茎灰岩脉(内部结构呈高密度颗粒流状新类型),同时观察到同沉积断层及同生角砾岩、层内断错及原地震裂岩等,为沉积碳酸盐岩脉的成因提供新的证据,同时表明在乐业台地边缘,至少有两次同沉积正断层的活动,一次发生在晚泥盆世,诱发了脉及围岩均为晚泥盆世融县期的沉积碳酸盐岩脉、层内断错及原地震裂岩;一次发生在早石炭世,诱发的脉为早石炭世尧云岭期,围岩为上泥盆统融县组的沉积灰岩脉及伴生角砾岩。展示了在广西右江盆地发生张裂背景下,乐业台地边缘同沉积正断层活动,诱发地震事件,同时伴生张裂隙,即沉积灰岩脉的构造-沉积过程,是广西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伸展过程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2.
桂林地区峰丛洼地的形态量计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朱德浩 《中国岩溶》1982,1(2):127-134
<正> 桂林地区的岩溶峰林地貌发育在质地颇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主要是:上泥盆统融县组的泥亮晶颗粒灰岩,桂林组的层孔虫泥晶灰岩,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的泥晶生物灰岩和斑块状白云岩。少部分发育于下石炭统大塘阶和岩关阶的碳酸盐岩相地层之中。本区的这些上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裂隙、节理和断裂十分发育,对水流渗   相似文献   

3.
一、广西有孔虫藻核形石的特征 Johnso(1946)认为Osagia是由蓝藻(多孔层)和壳层有孔虫组成的。广西有孔虫藻核形石和国外报导的Osagia的特征基本相同,笔者称之为广西Osagia,主要产于广西六寨中泥盆统泥晶灰岩中,单层厚0.5—3m左右。下伏岩层为中泥盆统泥晶灰岩,上覆岩层为中泥盆统珊瑚层孔虫礁灰岩。横向相变为中泥盆统竹节石泥岩或竹节石硅质泥岩。有孔虫藻核形石外形呈椭球状、球状、不规则状,个体大小2—15cm或更大些均有。含量20—70%,呈单体或复体不均匀地埋藏在泥晶基质中。于泥晶基质中尚可见有原地生长  相似文献   

4.
成矿地质背景秦岭山阳—西成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秦岭礼县—柞水华力西冒地槽褶皱带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中(黄汲等,1977年)。该冒地槽的基底地层是华南相的奥陶—寒武纪及晚元古代的沉积地层,如白云质灰岩、灯影灰岩和耀岭河群之中基性火山岩等。基底之上的冒地槽、沉积亦系华南相的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其中以中泥盆统特别发育,分布广泛,厚达数千  相似文献   

5.
<正> 层孔虫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和岩相差异,层孔虫在各地的产出情况变化很大。广西中、东部的层孔虫主要产自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仅有很少的分子;湖南中部除中泥盆统有一部分层孔虫外,上泥盆统是主要赋存层位;贵州南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很少见层孔虫,中泥盆统属种数量丰富,上泥盆统产出情况因地而异,分布极不均匀。纵观泥盆纪层孔虫的分布特征,没有发现在一个剖面上上、中、下泥盆统都含丰富的层孔虫。在四川龙门山地区,自桂溪组至沙窝子组整个泥盆纪地层中都发现层孔  相似文献   

6.
阿比金金成带产于上泥盆统卡希翁组及江孜尔库都克组中基性火山岩带中。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具极强征理化,糜棱岩化,形成千枚岩及糜棱岩。石英细脉及石英网脉发育特别是与主构造线成锐角的细石英脉,网脉发育,具一定含矿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广西地质八队在凌云下甲水晶矿区识别出中二叠世茅口期的沉积灰岩脉呈近直立状穿插在中泥盆统东岗岭阶或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中,同时在同层位识别出中二叠世茅口期生物碎屑灰岩胶结石炭纪—早二叠世生物碎屑角砾形成的角砾灰岩体。但对其成因解释与地质事实矛盾。笔者识别出沉积灰岩脉内有地震软沉积物流充填物和正常海底沉积物,同时识别出灰岩脉是台地边缘同沉积断层的伴生张裂隙,角砾灰岩体是同沉积断层产生的陡崖崩塌物及断层角砾岩。从而认为中二叠世时,由于频繁的同沉积正断层活动,使中、上泥盆统成为凌云地区碳酸盐岩台地的陡崖。一次新的断裂活动,在陡崖上形成张性裂隙,或者使已有裂隙张开,并诱发地震。最初,地震引发的碎屑流灌入裂隙,首先落入裂隙中的是中二叠世以前形成的固体岩石,可来自石炭系等,接着是台地上形成的内碎屑流,最后在安定期,台地形成的内碎屑也可缓慢落入裂隙中。与此同时,台地的断层陡崖崩塌,形成角砾灰岩体,其成分大部分是地震诱发的角砾岩。  相似文献   

8.
鄂西松滋、宜都早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涛 《地质论评》1965,23(3):163-170
一、引言鄂西地层自1923年经李四光在三峡地区研究之后,逐步奠定了基础。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又在长阳、宜都一带发现了晚泥盆世地层,当时杨、穆在分析他们列举的上泥盆统剖面时,曾怀疑有下石炭统存在,由于没有化石材料,他们将中石炭统黄龙群灰岩之下,中泥盆统(?)云台观群石英砂岩之上的一套地层统列为上泥盆统,命名为写经寺组及  相似文献   

9.
湖北利川见天坝上二叠统海绵礁中的硅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少仙 《沉积学报》1983,1(4):30-38
见天坝海绵礁发育于湖北省利川县见天坝(图1)上二叠统长兴组第二段。下伏地层长一段主要为盆地相黑灰色含泥质、有机质骨针和虫介屑粒泥岩与泥粒岩(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与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团块以及条带,层内泥质纹层及不规则泥纹条带发育,底部含丰富的碳酸盐化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顶部厚10米的钙屑浊积岩是海绵礁的生长基底。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申扎县的格仁错北,在原划于中、上泥盆统查果罗玛组的灰岩地层中,获得了中、晚二叠世的珊瑚化石,经鉴定,共有5属6种及1个未定种:Iranophyllum?sp.,Iranophyllum tunicatum Igo,Neokueichowpora haydeni(Cowper Reed),Praewentzelella irregularis Wu et Zhao,Praewentzelella tibetica(Reed),Waagenophyllum indicum(Waagen et Wentzel),Wentzelella zhongbaensis WuZhao等。根据珊瑚化石的时代及地层岩性特点对研究区以往认为的中、上泥盆统查果罗玛组进行了修订:剖面1—11层修订为中二叠统下拉组,11层之上修订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木纠错组。该区木纠错组岩性主要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为主,属于蒸发岩台地-开阔台地过渡相沉积。  相似文献   

11.
一、矿区地质概述矿区位于某山字型构造与马蹄形盾地东段之内侧.出露地层有上泥盆统灰岩、砂页岩,下石炭统孟公坳组及石磴子段薄层至中厚层灰岩.矿区构造线方向有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前者由大致平行的褶皱和斜冲断裂组成,后者为区内极发育的张扭性断裂带.本区的岩浆岩都是小岩体,地表见有两类:一类是(石英)闪长岩和安山岩?;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带控矿因素 与找矿方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峰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256-1262
[摘要]金龙山金矿床主要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杨岭沟组的中厚层灰岩,上泥盆统南羊山组的粉 砂质(钙质)页岩夹中薄层灰岩,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的薄-中厚层灰岩、粉砂质灰岩。已知矿化体见于多 个层位的多种岩性岩石中。有利岩性对金矿化具有控制作用。金龙山矿区存在着明显的褶皱剪切带, 控制了以金、汞锑成矿带。由于受南北向构造的影响,本区存在着“东西成行,南北成列冶区域矿产的分 布特点。北东、北西断裂在有利岩性部位交汇形成的“米冶、“V冶,正是由于多组断裂的交汇形成了成矿 热液的通道,当这些透入性破裂构造发育在有利含矿岩层的剪切带上时,破碎岩石可直接构成工业矿 体。我们得出的金龙山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深部、向上运移中不断演化的混合热液,在有利的岩性与构 造成矿观点,在南秦岭沉积岩区金矿勘查领域可扩展许多地区,浸染状矿化有可能发现于除南羊山组之 外的四峡口、杨岭沟、冷水河、西口组,镇板断裂北侧的九里坪组、铁厂铺组等钙泥质粉砂岩层中;脉型矿 化可能发育于除袁家沟组、冷水河组之外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河组、九里坪群灰岩中。  相似文献   

13.
桂林地区,广泛分布着上泥盆统融县灰岩和桂林灰岩,岩溶十分发育.了解浮土覆盖下基岩(主要是石灰岩)的起伏状况,调查溶洞、裂隙、溶沟、溶槽及落水洞等的赋存部位,可以研究它们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和寻找地下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近几年来,为了满足本地  相似文献   

14.
推覆构造位于东昆仑阿尔格山北麓。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有中泥盆统砾岩、上石炭统变质碎屑岩和下二叠统灰岩。构成推覆构造的主断裂位于中泥盆统、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断裂总体呈EWWNW向展布,向南倾斜,倾角40°~50°,局部小于30°,中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依次向北逆冲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泥盆纪放射虫及其岩相分布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一鸣 《地层学杂志》1992,16(3):224-228,T002
<正> 我国放射虫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中、新生代放射虫研究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古生代放射虫的研究尚是有待进一步开拓的研究领域。本文有关新疆北部泥盆系放射虫资料绝大部分均为首次报道。 一、放射虫的产地、层位和赋存岩性:本区放射虫广泛发育于东、西准噶尔地区,在泥盆系下、中、上统均有分布,累计达79个层位。其中,东准噶尔下泥盆统9个层位、中泥盆统4个层位及上泥盆统30个层位;纸房中泥盆统2个层位及上泥盆统1个层位;西准  相似文献   

16.
彭阳  李岩  胡贵昂  陆刚  乔秀夫 《地质论评》2007,53(6):736-742
广西桂林庙头上泥盆统融县组台地边缘相具鸟眼或溶孔砂屑生屑藻粘结灰岩中发育了大量灰岩脉,灰岩脉呈岩墙状近直立地切过围岩,露头上可见连续垂直延伸长度达十余米,脉内仍是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组分,仅比围岩稍晚或同时代的:角砾状退白云石化藻粘结灰岩、角砾状藻粘结灰岩(快速堆积,角砾多数来自围岩)、细鲕粒颗粒灰岩、含钙球砂屑粒泥灰岩、藻砂屑腹足泥粒灰岩(正常沉积或液化变形软沉积流,均高于围岩层位)及大量栉壳状方解石脉(张性环境)等,灰岩脉内可见软沉积物变形痕迹及液化脉(地震液化),晚期灰岩脉可穿插早期灰岩脉;在其西侧同层位共生有一套楔状(地裂缝)、不规则状角砾灰岩体,角砾棱角状,大小不等,成分是灰色中厚层角砾状藻粘结灰岩、含钙球砂屑粒泥灰岩等。笔者等注意到灰岩脉均出露在北东向正断层的下盘(东侧),而角砾灰岩体则均出露在该断层的上盘(西侧),事实上,灰岩脉及角砾灰岩体分布走向与北东向断层走向一致,角砾灰岩体中的角砾成分显示其来自较灰岩脉围岩稍高层位,与灰岩脉内充填岩性相近,因此,是该断层控制了当时的沉积,此断层是晚泥盆世台地边缘同沉积正断层;灰岩脉是与断层伴生的张性裂隙被围岩角砾或稍晚时段的沉积物充填;角砾灰岩体是同沉积正断层形成的断层崖崩落角砾岩,指示一个消失殆尽的晚泥盆世碳酸盐岩同沉积正断层陡崖,因而,桂林台地,至少西段台地边缘,是与右江各孤立台地边缘一样——在地质图上应标示为同沉积正断层边界。其构造意义是:庙头地区的灰岩脉、角砾灰岩体及同沉积断层是桂林台地对晚泥盆世构造伸展作用的响应,从而说明广西晚古生代的板块拉张,不是从二叠纪才开始的,而是至少从晚泥盆世就开始了;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持续的孤立台地与深水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是在晚泥盆世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寺沟金(铜)矿主要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大枫沟组和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其中金矿体赋存于大枫沟组上岩段第二岩性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中,铜矿体赋存于星红铺组下岩段第一岩性层厚层状砾岩中。  相似文献   

18.
笔者等首次在德保台地边缘上泥盆统灰岩中发现大量多期次下石炭统杜内阶之灰岩岩脉;通过调查,查明岩脉的形态、沉积物特征、时代及其分布规律,首次在沉积岩脉中采获早石炭世早期牙形刺及Gnathodus与Siphnodella大量混生的现象。经过调查研究,对岩脉的成因有新的认识: 其形成是构造与地震相结合的产物,地震造成台地的隆升、沉降,使上泥盆统已成岩的刚性灰岩发生断裂,形成较深层的张性(拉张)裂隙,早石炭世未成岩的软沉积物及碎屑灌入裂隙中,形成灰岩脉。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拉张,造成张性裂隙的多次的张裂,多期次灌入则形成似直立产状的岩墙。这一成因模式既能合理解释岩脉中具有地震造成的液化脉之现象,又能解释形成如此深度岩脉的动力因素,也能解释台地边缘相中有深水相的沉积物及生物之物质来源。通过对岩脉的调查及研究,对理解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下中泥盆统层序及其界线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是中国北方下中泥盆统出露最全地区之一,1977年曾作为中国北方槽区典型剖面.笔者根据最新资料研究,重新选定了下中泥盆统标准层序(自下而上):下泥盆统:乌吐布拉克组、曼格尔组.芒克鲁组;中泥盆统:乌鲁苏巴斯套组、纸房组.并根据岩性变化及床板珊瑚化石资料,对乌吐布拉克组进行了重新审定,将原沙尔布尔提山剖面乌吐布拉克组下2层归入上志留统.重点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底界及下与中泥盆统间的界线.  相似文献   

20.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积义 《沉积学报》1985,3(4):73-82
前言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主要是一套海相碳酸盐地层,为岩溶发育的主要岩石之一。同期异相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相:一是白云岩灰岩相,下部为桂林组,上部为融县组,整合接触,二是硅质岩扁豆状(瘤状)灰岩相,下部为榴江组,上部为三里组,整合接触。桂林组可与榴江组对比,属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融县组与三里组相当,属晚泥盆世晚期沉积。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为整合接触,而与上覆的下石炭统岩关阶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