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似文献   

2.
右江断裂带地处桂西断块区,有记载以来沿带曾发生40~50级地震15次,属中强地震带。笔者在室内卫片、航片、大比例尺地形图解译和分析的基础上,经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实测了断裂的左旋位移数据。文中介绍了有关证据,并根据年龄数据,计算了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断裂带在平面上分3大段,即百色以西段、百色—思林段、思林—坛洛段,各大段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小段。断裂断错了距今(328±025)×104a~(1016±079)×104a的阶地堆积物和残坡积物,控制着百色—田东晚第四纪盆地的发育,地貌上形成断层谷和槽地、断层崖和陡坎,横穿断裂的水系发生同步左旋位移,其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张性差异运动。晚更新世不同时段以来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为147~198mm/a,中更新世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为074~076mm/a,晚更新世以来为01~035mm/a。该断裂的位移速率明显低于其西的川滇断块内部断裂,更低于川滇断块周边断裂  相似文献   

3.
福州盆地埋藏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以14个钻孔地层编录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总结了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福州盆地沉积始于晚更新世中期(约56.5ka BP),由砾石、砂、黏土、淤泥组成,总体表现为从下至上粒度变细的沉积序列,地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盆地内发育3层淤泥,第1,2层淤泥发育于全新世中晚期,时代为1.44~7.86ka BP,为“长乐海侵”的产物,第3层淤泥发育于晚更新世晚期,时代约为44~20ka BP,为“福州海侵”的产物;盆地埋藏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分为4个组,从老至新分别为龙海组(Q3pl)、东山组(Qhd)、长乐组(Qhc)与江田组(Qhj)。龙海组归属上更新统,划分为3段,其余3个组归属全新统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志平 《华南地震》1994,14(4):35-40
利用地表露头剖面和钻孔剖面资料,阐述了福建沿海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的特征,指出该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幅度较大的下降运动,全新世以来,沿海盆地、平原和海湾继续下降,其余地区则显著上升。福建沿海的盆地、平原和海湾的形成、发育常受到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阐明这些地区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对于研究断裂的活动性、地震预测预报以及重大工程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延怀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湖泊发育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怀盆地晚更新世发育湖相沉积。根据 4个中晚期湖相层剖面的孢粉分析鉴定结果 ,结合区内晚更新世湖相层的年代测定及湖泊发育的分期 ,恢复了发育于 55~ 2 6和 2 0~ 8kaB .P .时间段内的第 2 ,3期湖泊发育期间的古气候环境。延怀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湖泊沉积反映了潮湿气候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冷龙岭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冷龙岭断裂重点地段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断裂的几何特征及浮雕劝速率。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所组成。按总体特征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中更新世以来各时代的断裂平均滑动速率分别为:中更新世:2.14~4.64mm/a,晚更新世:2.86~4.07mm/a,全新世:3.35~4.62mm/a,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8mm/a。  相似文献   

7.
兰州秦王川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兰州市秦王川盆地东西二侧陷伏断裂的探测及区域河流阶段地的对比。研究了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形成于第三纪,在中更新世晚期由于受东西二侧边界断裂挤压逆冲活动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封闭式的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金强河及黑马圈河沿盆地二侧古侧河道穿过秦王川盆地,注入黄河,从而使盆地内堆积了较厚的冲洪和砂砾石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由于坪城盆地的持续抬升,河流改道,使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直错动量不会<21km,错动中生代褶皱地层所暗示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22)km。第四纪期间,该断裂发生了多期活动,形成了山前的多套断层三角面和多级断层陡坎地貌。根据断裂垂直错动晚第四纪期间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貌体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估算,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最大活动速率不超过1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45mm/a。初步的探槽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沿该断裂至少发生了3次震级不同的古地震事件。综合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点推断,它是在未来具有较大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一条重要控震断裂  相似文献   

9.
临汾盆地第四纪断层活动的几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汾盆地第四纪断层非常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NNE、NE、NW和EW向几组。本文指出第四纪期间,这些断层活动的表现形式为河流现代过程的变异,谷沟形态异常,或使晚新生代沉积相带迁移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错断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41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s to a family of extensional basins in East China, bu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 Cenozoic subsidence of the depression i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polycyclic strike-slip movements. Three episodic rif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e. Paleocence-early Eocene, middle-late Eocene and Oligocene age. The depression underwen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ut two episodic dextral movement event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modify the subsidence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early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associated with crustal extension resulted in accelerated subsidence during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4000 m. A late reactivation of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began in late Miocene (about 12 Ma),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tense subsidence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and Quaternary. In addition, dynamic mantle convection-driven topography also accelerated the post-rift anomalous subsidence since the Miocene (24.6 M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control on rapid subsidence both during the 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pisod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polycyclic dextral movements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dynamic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2.
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期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姜朝松 《地震研究》1998,21(4):320-320
在前人对腾冲火山活动分期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依据地层披盖关系,地丑对比、火山财貌、岩石类群、岩性等特点并参考同位素年龄测定值,把腾冲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四个活动期、九个亚期。第一期火山活动活动始于上新世,第二期火山活动为早更新世,第三期火山活动为晚更新世。第上期火山活动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海及邻近海域一条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98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海域进行了二十多个站位的遥测浮标折射地震测量,1991年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OBS测量,本文在我国东海域选择了横穿东海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弧,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盆的一条剖面,利用上述折射地震资料及其它该剖面附近的折射地震资料,对该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速度年代对比。研究表明,剖面的速度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横向上可分为三隆三盆,纵向上大致可划分为1.8-2.2km/s,2.4-2.8km/s,3.0-3.6km/s,4.2-5.1km/s和5.75-6.0km/s的速度层,从地壳的速度结构否则 本海区至少有如下的沉积旋回:降冲 槽的中抽外,上新世纪至第四纪本海区沉积环境稳定,而冲第槽中轴可能一直处于构造活跃的状态;始新世为本区沉积的全盛渐新世该区域处于抬升的时期,钓鱼岛隆起区、琉球岛弧隆起区在此期的沉积被剥蚀殆,东海陆架和冲 槽此时斯 沉积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剥蚀,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槽此时期的沉积也受到相当沉的剥蚀。,东海陆架盆地和冲槽盆地的出现可能在5.75-6.0km/s的速度层沉积之后,菲律宾海盆为典型的大洋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4.
延庆盆地是一个位于燕山山及脉南京的晚新生代形成的小型断陷盆地,通过对延庆盆地系统的野外调查,根据延庆分协的地貌,只物,断裂活动等特征,初步认为延就分协在过去约50万年曾发生守三次对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发生过重要升改变盆地演经过程的重大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湖地区位于 3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汇部位 ,结构复杂 ,强度较弱。上新世出现断陷 ,中更新世成湖。湖盆可划分为 3个地垒和 3个次级断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中祁连南缘大断裂带、宗务隆山 -青海南山大断裂带和黑马河 -达日大断裂带重新活动及其它NWW ,NW ,NNW ,SN ,NE向断裂的活动及伴随的差异隆升所控制 ,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可能与青藏高原发生后造山伸展作用有关的应力场转变造成的负反转构造有重要关系。中中新世夷平面形成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和青海湖的形成演化具明显的脉动性。中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可分为 5个阶段 ,青海湖形成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 9期  相似文献   

16.
福建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 ,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早中期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沉积了冲洪积含砾砂粘土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地壳先升后降 ,近 15 0 0aB .P .以来地壳较为稳定。在 (2 5 5 80± 2 4 90 )~15 4 6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与水动型海平面大致同步升高 ,上升幅度为 8m左右 ,速率达 0 .78mm/a ,深沪湾内生长了古牡蛎。 15 4 6 0~ 110 0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快速上升 ,上升幅度超过 10m ,速率超过 2mm/a ,形成多个由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 ,古牡蛎滩成为台地。其后地壳稳定 ,在低凹洼地内生长了古森林。 70 0 0aB .P .深沪湾发生了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生长的凹陷洼地变成泻湖环境 ,古牡蛎滩台地与海面很接近。 2 0 0 0aB .P .左右 ,深沪湾又一次发生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下沉到更深的海底 ,古牡蛎滩回到潮间带海域  相似文献   

17.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酒泉盆地群是由两期不同性质、不同世代盆地叠加而成的 .晚侏罗纪-早白垩世为拉张断陷盆地 ,第三纪以来为挤压坳陷盆地 .酒泉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都较低 ,地温梯度主要在 2 51- 3 0 0℃ /1 0 0m之间 ,大地热流值在 50- 57mW /m2 之间 .酒泉盆地群中生代晚期为拉张断陷 ,古地温梯度高 ,可达 3 75- 4 50℃ /1 0 0m ,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而花海盆地、酒西盆地石北凹陷沉降幅度小 ,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仅有一次 ,为早白垩世晚期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在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沉降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有两次 ,一次为早白垩世晚期 ,另一次为晚第三纪以来 ,且以晚第三纪以来为主 .不同盆地及同一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由于构造热演化史的不同 ,主生烃期及油气勘探前景明显不同 .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临汾盆地黄土及其形成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克鲁  盛学斌 《地震地质》1996,18(4):339-348
叙述了临汾盆地黄土地层分布特征,并根据王绪典型黄土剖面孢子花粉、颗粒成分、古土壤特点以及磁化率变化,将王绪剖面划分为18个气候组及19个温暖期和20个干冷期,每个干湿期构成一个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均可同深海沉积物所揭示的古气候旋回对比  相似文献   

19.
Obtaining a continuous sedimentary record of Cenozoic East Asian paleoclimate change is key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Cenozoic fluvial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Weihe Basin, central China, w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and crystal parameters of clay minerals. The paleo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middle Eocene was reconstructed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ectite and illite are the dominant clay minerals in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of Weihe Basin. The crystallinity of illite,the chemical index of illite, the ratio of smectite to illite and chlorite decrease gradually, which indicates that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Weihe River watershed stepwise weakened since the middle Eoce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semi-arid and semi-humid climate. The formation of palygorskite may be affected by a weak diagenesis. In this case, the content of smectite and the illite crystallinity caused by the weather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may be act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urren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Weihe Basin region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from the middle Eocene to Pliocene.With the decrease of Cenozoic global temperature and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sediments,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Weihe Basin gradually weakened,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gradually evolved until becoming dry in the Quaternary. Evidence from clay mineral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ridification in the Weihe Basin from the late Eocene to the Oligocene may be a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 at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科洛火山群火山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洛火山群的新生代火山共有23座,坐落于科洛河两岸,火山岩面积约为350km2,岩性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由于地处NE向断陷盆地这一特殊的构造位置,科洛地区的火山活动及展布主要受到区域基底断裂的制约.火山喷发形式总体为中心式,属斯通博利式火山.火山活动可划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3期.上新世在断陷盆地边缘形成了一系列NE向线性展布的中心式溢出型火山,其中部分火山因风化剥蚀而失去了原有的火山地貌特征,仅保留盾形熔岩台地.早更新世火山活动相对平静.中-晚更新世火山活动仍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但喷发中心、喷发方式及喷发强度均发生改变,火山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进入全新世以后南山喷发,其火山结构保存完好,裸露的熔岩台地保留了较好的微地貌特征.该期火山亦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构成.在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过程中,其熔岩流覆盖了早期沉积地层,并对盆地中的河流进行了改造,最终导致该区断陷盆地初始地貌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