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了高原春季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确定了产生这次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特征量,加深了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5月21日08时-23日08时发生在江门市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汛期,当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江门市上空交汇时,往往会带来明显的降雨;深厚的上升运动可以使水汽得以抬升,从而形成强降水,因此动力条件也是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垂直...  相似文献   

3.
本对青海省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势场及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以揭示产生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原地区春季强降水天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2020年7月17日20时~18日20时,在淮河至长江之间出现大范围降水,短时强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大。此次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是:中高层多短波槽波动,伴随低层的低涡发展以及低空急流加强。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切变线南侧的暖区中,降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20时~18日06时)强降水发生在暖式切变线和第一个低涡的暖区中,是中层潜热释放导致中层扰动形成的急流自激过程。中层位涡发展,中层扰动加强,中层扰动导致其南部急流加强,急流的自激机制形成向南、向下的上升运动波动,当水汽、能量和上升运动区配合时,形成强降水。第二阶段(18日07时~18日20时)强降水发生在第二个低涡的暖区。中高层潜热释放形成扰动,导致深厚的中低层急流发展,形成了高、中、低层一致的上升运动区。同时配合深厚低空急流带来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形成了强降水深对流。因此整个过程的潜热释放对强降水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低涡暖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特征和闪电定位频数,有利于追踪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18日龙岩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较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增加对此类天气系统的了解。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层有低槽和低空为暖切南侧的风向风速辐合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18日08时龙岩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具备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在925hPa上有弱冷空气入侵,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激发此次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云顶亮温低;地面有一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出现后地面出现了中-β尺度雷暴高压;有利的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产生了增辐作用。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从结构上看,对流单体是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18日龙岩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较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增加对此类天气系统的了解.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层有低槽和低空为暖切南侧的风向风速辐合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 18日08时龙岩市上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具备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在925hPa上有弱冷空气入侵,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激发此次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云顶亮温低;地面有一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出现后地面出现了中-β尺度雷暴高压;有利的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产生了增辐作用.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从结构上看,对流单体是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成都市新津的风廓线雷达产品结合其它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3日08时~4日08时成都市区域暴雨个例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强偏南风脉动、小尺度影响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强对流云团的移动与强环境风的关系,垂直风速度与降水的关系;揭示了风廓线雷达水平风羽图和垂直风速度产品在强降水过程中的监测和短临预报的重要作用,为强降水开始时间、落区和强度的短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淮河流域、安徽中北部的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7月6日08时-7日20时安徽中部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2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2)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超前于暴雨的增强,并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指示作用;非地转作用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 h的指示作用;(3)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5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4)得到暴雨前期,高低层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时空配置特征.由以上4点及垂直上升气流的变化提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区域集合预报增长模繁殖扰动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玉华  何光碧  陈静  邓国 《高原气象》2011,30(1):94-102
在建立区域AREM模式增长模繁殖(Breeding of Growing Modes,BGM)集合预报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静态扰动(初始随机扰动、扰动限定)和动态扰动方法,利用2008年7月20日强降水个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扰动对强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和动态扰动都对中尺度暴雨预报具有积极的作用,扰动都不同程度地...  相似文献   

11.
“达维”(2005)台风经过海南岛过程非对称降水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9月25日08时—27日08时,强台风“达维”从海南岛中部陆地经过的48小时期间,给海南岛带来一次强降水,表现出海南岛南侧降水大于北侧的非对称特征。利用热带测雨雷达资料(TRMM)对这次非对称降水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次天气尺度系统扰动、垂直风切变、地形作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⑴ 次天气尺度扰动系统为中尺度雨团、中尺度雨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⑵ 垂直风切变下风方向左侧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区域始终位于海南岛南部,导致降水出现非对称特征;⑶ 海南岛山脉地形通过刺激小对流单体的形成与合并发展,从而促进中尺度降水系统形成,最终致使海南岛南部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年6月24~25日500、700、850hPa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各层的垂直速度、涡度等相关物理量场和实时卫星云图资料,对6月25日08~20时发生在十堰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所引发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云图特征与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及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动力场扰动、大量水汽的输送与积累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得以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西自动观测站雨量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预报位涡产品(简称EC-THIN PV产品)及风场产品,对广西2015年5月21-23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THIN PV产品对位涡异常扰动具有预报灵敏性;EC-THIN PV产品高位涡区与3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700h Pa等压面位涡高值区与短时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最好;EC-THIN PV产品500h Pa等压面产生位涡扰动,扰动下传形成高位涡柱的过程,与中尺度低涡形成、发展及短时强降水的产生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用山东WRF集合预报72h预报时效内逐6h概率预报产品对2014年7月24—26日台风“麦德姆”影响山东期间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集合对强降水和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强降水和大风的概率都是初期预报概率偏小,后期预报概率较高,开始和结束时间比实况滞后6~18h ,前期漏报率高,后期空报率高,总体来说23日20时的预报优于08时的预报。台风低压中心强度和移动路径与实况基本一致,但移速偏慢,这是导致强降水和大风前期漏报后期空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落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新 《广东气象》2003,(3):33-34
热带风暴“北冕”登陆前4小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并于2002年8月5日06时15分在陆丰沿海地区登陆,从4日08时到8日08时,全市普遍出现了连续性暴雨,市区和普宁降了特大暴雨。本文从热带气旋路径及强度变化、高低层环流、云图演变等几方面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强对流天气过程2003年4~6月,我省共出现2次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1)4月12日08时~13日08时,有17个县市出现了8~11级雷雨大风(资溪风速最大,达30m/s)、冰雹(赣州市冰雹直径最大,达30mm)和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弋阳同时遭到雷雨大风(22m/s)、冰雹(直径12mm)和强降水的袭击。(2)5月6日,全省有15个县市出现了8级以上雷雨大风,有9个站出现了强降水。2强冷空气过程2003年4月1~4日,我省出现了1次强冷空气过程,过程降温幅度达9~11℃。3暴雨过程2003年4~6月,我省暴雨频繁,共出现12次10站以上的暴雨日,4月10~13日、5月12~17日和6月24~2…  相似文献   

19.
利用怀化市11个国家站和403个区域站2012—2017年4—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以及NCEP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怀化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归纳,得到如下结论:怀化短时强降水的频数年际变化大,发生频次最多的是2017年,达103次,最少的是2013年,仅35次,且主要集中在5—7月,6月最多,4月最少;其日变化呈单峰型,4—10时最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峰值出现在08时,11—23时为低发时段。短时强降水的频数高、日数多,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部多,中南部少;2/3的短时强降水极值对应等级为50~79.9 mm·h~(-1),最大值为129.9 mm·h~(-1),雪峰山西侧(会同、洪江、溆浦)以及辰溪境内最易发生≥80 mm·h~(-1)的短时强降水。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低涡型和切变线型。当850 hPa低涡在关键区域活动时,低涡型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涡偏东偏南位置,而切变线型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850 hPa切变线偏南1~3个纬距内,尤其是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叠加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cost733class软件中的SANDRA(Simulated ANnealing and Diversified RAndomization)客观分型方法对北京地区2007~2014年暖季5~9月的小时强降水日的500 hPa扰动位势高度场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所划分的4类环流形势分别在蒙古、东北—华北地区、河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扰动低压区。根据4类环流形势的质心,将2007~2014年暖季所有日划归4类,计算每类小时强降水日占各自类型总天数的百分比得出蒙古扰动低压类的小时强降水日出现概率最大。统计小时强降水日的探空廓线得出,925 hPa和850 hPa的比湿中位数分别为13.01 g kg~(-1)和10.64 g kg~(-1),这2个层级上最常出现的风向是180°~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