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海洋渔业发展新挑战,促进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章基于2009—2019年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包含生态环境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泰尔指数分别量化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地区差异与变化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不高,随着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逐步提升,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泰尔指数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3)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渔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对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水产品因污染造成损失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强海洋资源监测、强化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转变渔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海洋生态产品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 尤其是对提升其供给效率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叠加影响, 本文在设计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 基于中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9年的数据分析, 利用计量方法研究了共同富裕、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效率、海洋生态产品政策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理。结果显示: 海洋生态产品政策可显著提升中国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效率, 促进共同富裕; 海洋生态产品政策在各区域的经济效应显著度呈东海-环渤海-南海依次递减的情况; 产业结构、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总数、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政收入、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等因素均会对海洋生态产品政策的经济效应产生影响。提出建议: 明确优化提升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效率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 研究有利于优化提升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效率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工具; 做好区域海洋生态产品政策的构建与完善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中国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出发,引入PVAR模型与GIS技术,分析2005-2015年度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空间响应格局分布。结果表明:整体上,全国涉海就业率与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涉海就业率的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转换与海洋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多,对海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后劲不足;从部分来看,受海洋技术进步、海洋劳动投入正向影响作用的地区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本存量影响较大地区多集中于除河北外的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对海洋技术、海洋劳动、海洋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沿海省份三大海洋经济动力因素发展均不协调。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基础动力。文章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指数分析法,计算出口贸易拓展空间(TS)和海洋高科技产品进口依赖度(IRCA)两项指标,结合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研究中国在RCEP自贸区内海洋高科技产业出口贸易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海洋高科技产品贸易前景光明,有较大贸易拓展空间,但是在不同海洋高科技产品细分市场上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经济规模以及RCEP自贸区其他成员国经济规模对中国海洋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显著促进作用。RCEP正式生效后将为中国海洋高科技产品贸易带来战略机遇,中国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国内海洋产品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扩大中国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贸易,大力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强国能力,积极寻求我国海洋经济强国道路。  相似文献   

6.
产业链建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提升海洋渔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为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区域产业链联动水平,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产业链多维内涵,从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空间链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 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20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 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结果表明:(1) 时间上,研究期内中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向好,各维度贴近度数值均呈现不同程度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创新链维度贴近度数值较高且稳定增长,价值链和空间链维度贴近度数值增长较快,供应链维度贴近度数值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 空间上,中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在四大维度中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3) 优劣层级划分上,研究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层级较为明显,其中山东表现最好,河北和海南较差,除江苏、上海、广西三个活动要素外,其他地区发展稳定,呈刚性结构。(4) 影响因素上,创新链水平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阻碍最大,价值链水平和供应链水平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期内第一障碍因子分别是X1水产技术推广经费、X5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成果数量和X3渔民技术培训期数。产业链视角下研究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可促进现代渔业体系向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developmental leap since 1978, a turning point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examining China's reform in coast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volution of marine activities including coastal tourism. It also looks into the present issues of coastal resource uses and how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responded to those coastal resource issues especially as the country moves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from centralized governance to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coastal tourism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of China.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福建省沿海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199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福建省海洋旅游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区域经济指标变量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旅游业发展也不平衡。基于此,提出缩减地区差异和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实施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的海洋灾害与减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尤其海岸带(沿海带)经济和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量迅速攀升,使承灾体在量上讯速增大,同时也使海洋及海岸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急速增长,海洋灾害成为中国自然灾害中损失增长最快的。但由于在沿海实施了正确的减灾战略,加大了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不但较好地保证了沿海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我国的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系数(灾害经济损失/GDP)保持在1.23%的较好水平,这仅为同期全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系数的1/3,接近于世界减轻自然灾害较先进的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并引入增长率指数、区域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力效果指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2009—2018年海洋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整体较好,但在海洋产业内部,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较低;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第二产业中占比重较小;海洋第三产业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辽宁沿海经济带还需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合理配置,力图能将各产业间发展形成协调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El Ni?o)事件与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间的联系,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连续80年(1940—2019年)的SST再分析数据,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做了初步分析,发现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近80年SST变化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并且两类El Ni?o事件对中国近海SST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型El Ni?o事件发展过程中,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SST在发展年主要为负异常,衰退期为正异常;中部型ElNi?o事件发展过程中, SST变化区域差异大,发展年日本附近海域为正异常, 28°N以南为弱的负异常。两类El Ni?o事件引发西太平洋风场反气旋涡的时间、位置与强度等的不同,是造成中国近海风场与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消耗能源最多的海洋产业之一,节能减排对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海洋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文章构建模型计算2001-201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的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耗量和产业增加值;建立LMDI分解模型,分析能源强度效应、运输效率效应和产业规模效应对海洋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较小,运输效率是能源消耗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产业规模是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时间差异上,能源强度效应呈波动状态,运输效率对能源消耗降低的驱动作用以及产业规模对能源消耗增长的驱动作用均逐渐增强;在空间差异上,总体上由北向南,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耗增长的抵消作用逐渐增强,运输效率对能源消耗降低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产业规模对能源消耗增长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推动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联动是提升沿海地区海洋承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议题。基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非零标准化、熵值法、状态空间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模型,对2008—2018年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时空耦合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数在时序上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海洋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较高且主导效应明显,相反,海洋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承载力水平相对较低,长期处于满载状态。各地市承载力水平空间差异较大,粤西沿海地区的湛江、阳江综合承载力水平最高,粤东沿海地区的潮州、揭阳综合承载力水平最低。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来看,耦合度、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表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及各子系统间发展的同步性有所强化;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显著,以高耦合、高协调类型为主,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沿海的阳江、湛江等地区,东莞、潮州等地区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4.
郑慧  高凡  赵昕 《海洋通报》2020,39(1):61-69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和贸易国,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选取基于规模报酬可变假设的DEA模型测算了中国海洋渔业补贴的效率水平,进一步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补贴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解,探究效率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然后建立分析补贴效率影响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对补贴投入和环境变量对补贴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补贴效率整体较低,且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改善补贴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改善渔业补贴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不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各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中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三产业是当前驱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确定了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最后,分析了主导海洋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广东沿海经济带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增强经济运行活力,文章以广东沿海经济带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4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马尔科夫链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引入地理探测器,选取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水平和区位因素为关联因子,探究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之间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协调和区域差异大等问题,物流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呈现不同演变规律,各关联因子随着宏观环境的调整逐渐展现不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蛋白质供给、粮食安全保障和带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体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文章通过梳理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轨迹,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厘清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在当前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建议,即加强产业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现代海洋种业、持续推动养殖模式升级和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退缩线是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部分,平衡沿海城市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需求,保障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化发展的安全底线。目前我国海岸带退缩线缺乏系统的评估和管控体系,文章通过梳理社会经济价值、空间发展潜力、景观风貌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生态环境价值5个影响维度与海岸带各类要素的关联机制,建立了陆海统筹的滨海地区海岸带退缩线重要程度的评估体系,总结我国海岸带退缩线分级分类差异化管控策略,并以东营市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该评估体系在退缩线划定和管控层面的应用,以期为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考量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2006-2014年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时序特征,剖析影响承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2006-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整体较差,承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强度分为两类,山东和天津为较弱承载力水平,河北和辽宁为弱承载力水平;生态弹性小、环境污染重、生态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技产出,促进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6—2015年我国五大经济区域海洋科技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有区域特色;通过计算各指标与海洋科技产出的综合灰色关联度,长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的关联度较低,海西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科研经费指标的关联度较低,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科研人才指标的关联度较低;各经济区域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再投资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和完善海洋科技政策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