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城市应急避险场所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周正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4):374-376
做好减灾工作,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之一。1城市应急避险场所的性质笔者认为,城市避险场所的定义为:城市应急避险场所是为城市或城镇受到各种灾害侵袭而暂时离开居所的人群临时提供的、利用各种空旷场地和大型馆所预先设立的躲避灾难、居留和生活的公共场所。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灾害、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受助人群包括当地居民以及受灾当地的外来人群。避险场所提供的是临时性的居留场所,其基本服务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旦灾难结束或受灾家园得到重建,停…  相似文献   

2.
王汝雕 《山西地震》2006,(2):4-6,18
历史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造成的陕西潼关黄河河床的抬升,触发了1570年以后黄河小北干流长期的洪水泛滥。频繁的洪水泛滥演化成两岸的生态环境灾难。明代山西的荣河县城、蒲州城和陕西朝邑县城,就在这长达400 a的生态环境灾难中最终被废弃,以致人们以为它们在华县地震时也和现在一样,位于黄河河漫滩上。  相似文献   

3.
韩朝 《地球》2014,(5):52-54
5月12日是中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全国各地举行多种应急演练和宣传活动,以提升城市灾难处置能力,增强民众自救避险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咏  杨桂君  张晖  李刚 《华南地震》2006,26(1):166-174
现代社会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IT系统,信息系统遭到灾难和毁灭性打击将是社会公众的灾难和噩梦。美国“9.11”事件中纽约交易所成功实施了信息服务灾难恢复计划,使得全球对于“业务连续和灾难恢复”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我国,信息安全也日益成为政府部门管理层、企业和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企业的弹性、系统的健壮性,信息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日益深入人心,风险管理越来越为业界所重视。地震部门在政府应急联动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身的信息系统安全已逐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海啸及防御研究的综述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中国地震海啸的研究历史,并对未来中国类似灾难防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市地震应急管理综合应对体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市地震的复杂性和严重危害性,传统地震应急管理存在突出问题,必需采用综合应对才能够确保最经济的应急管理成本,满足应对全灾难的基本需要,从而保证城市安全管理的基本需求,实现统一高效的指挥和运作。城市地震应急管理综合应对体系的构建应从信息系统、指挥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和保障系统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1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2003年的春天,在中国的20多个省份、全球几十个国家爆发了一场“非典”灾难,其灾害造成的国家和城市易损性波及到了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非典”对人类的袭击,考证了我们国家和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管理体系和运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震基准台重力仪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件老化,在记录过程中出现固体潮曲线畸变现象,最后记录曲线完全变形,影响观测值可用性.2004年经过维修和调试,成功排除故障.资料内在质量检验计算,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建华 《地球》2011,(4):110-113
近年来,干旱暴雨肆虐,火山喷发,地震频繁造成的灾难不断,还有南北极冰消雪融、天崩地陷……除此之外,航海、航空、长途运输、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等人为活动中发生的灾难和事故,也在考验着人类。  相似文献   

11.
在成都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过程中,由于成都地层特有的砂卵石层地质结构,产生地表滞后沉降问题.论文首先对此问题,建立了以空隙率为表征的地下介质扰动随时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数值模型,应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论研究和分析了源于滞后沉降的地下扰动不同发展时期的探地雷达反射波特征.然后结合成都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滞后沉降监测的对应的四个阶段探地雷达数据,分析了实际的滞后沉降地下扰动不同发展时期的雷达特征和灌浆治理效果的评价.论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雷达资料的对比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城市地铁地表滞后沉降的探测和检测方法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建设部)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会议”,会后颁发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了规划的基本目标,统一了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内容。1986年3月建设部抗震办在兰州召开了“抗震防灾规划调查研究会”,总结了一年多来贯彻执行暂行规定的经验,研究了当前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加速规划编制工作进程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国有四十多个城市正在编制规划,随着全国重点抗震城市数量的增加,位于基本烈度6度区的一批重要城市、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亦需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按照“七五”期间抗震工作任务,国家和省一级重点城市的抗震规划都要全部完成,其它城市和县城也要完成初步规划,因此任务十分艰巨。所以切实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对于提高规划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瑞雷波法的成都盆地场地剪切波速结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数据和资料,使得成都盆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为了能够获得成都盆地场地剪切波速结构,为成都盆地及汶川地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本文利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在成都盆地(E:103°~105°,N:30°~32°)布置了40个面波测点进行场地剪切波速结构和覆盖层厚度的调查,测点间距...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虽然过去几年在欧洲各地和相邻地区发生地震灾难可以说是正常的现象,但从统计学来说,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则需大力加强抗击这种灾难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根据收集的美国FEMA等机构有关地震中信息网络运行的经验教训资料,综述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对信息网络系统冲击的对策研究。介绍了对一个灾难中指挥系统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的自我风险评估。通过制定地震信息安全收集和传播计划,有效降低信息网络管理的风险。详细介绍了指挥系统信息网络的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突发事件响应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编制程序。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灾难、精神卫生与媒体”研讨会上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汪向东教授指出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医院设有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门诊 ,但也没有人因遇到重大灾难后感觉不好后而主动看心理医生的。他说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没有需求 ,而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提起救灾 ,人们常常是着眼于住处、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预等基本需要 ,而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痛苦 ,大家都知道 ,但却往往被忽视掉。国外有调查表明 ,在灾难发生后的地区 ,自杀率会升高。而更多的人会出现心慌、失眠、做噩梦、感觉木然 ,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18.
袁立明 《地球》2011,(4):59-68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繁衍的自然环境。但是,地球在赐予我们宁静祥和的同时,也附加了灾难的阴影。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尤其是近年来,地球似乎变得更加“狂躁”,许多灾难场景通过电视直播画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开始恐慌。  相似文献   

19.
<正>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导致25万人丧生,500万人需要紧急援助,180万居民无家可归。这场自然灾害给广大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悲痛和焦虑,特别是对印尼、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影响超出了想象,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缺少对整个印度洋地区的预警设备和灾难管理计划。灾难过后,德国和国际社会立即表示支持。在德国洪涝灾民援助框架下,德国联邦  相似文献   

20.
薄景山    王玉婷    薄涛  陈亚男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3):090-100
城市的安全稳定、美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美好追求。韧性城市理念的孕育和产生是城市在漫长发展的历史中,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全新理念,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当前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成果;追溯了韧性城市理念的起源;全面地总结了不同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关于韧性城市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韧性城市新的定义;总结并归纳了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评价指标及方法;评述了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开展韧性城乡建设的建议。本文的工作对从事韧性城市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对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及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