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河干流高崖断面径流变化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王旭升  乃力 《中国沙漠》2011,31(5):1337-1342
 作为张掖市甘州区与临泽县之间的黑河干流的控制断面,高崖断面径流量变化反映了甘州区地表水、地下水、灌溉用水之间的转化特征。在定性分析黑河干流高崖断面径流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道渗漏和地下水溢出的简化模型,利用月引水比例刻画灌溉引水量的年内变化,以莺落峡径流量和典型观测孔水位为输入,对高崖断面的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模型重建的1989—2006年高崖断面月径流量NSE(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of efficiency)系数达到0.88。所提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河道水量适时变化条件下的河道渗漏行为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对高崖断面径流变化研究的一次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可能的自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博斯腾湖概貌博斯腾湖(以下简称博湖)又名巴喀喇赤湖,即《水经注》的“敦薨浦”,汉《西域传》称为“焉耆近海”。博湖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城东南20公里,汇集了来自盆地西部的开都河及盆地北坡的清水河、黄水沟、乌什塔拉等河沟的径流。湖水从西流出,为孔雀河,穿铁门关,经库尔勒、尉犁归宿罗布泊。湖面海拔1048米,湖的平面轮廓是东西宽而南北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容积面约99亿立米。湖水西浅东深,最深处达16米,平均深度10米左右,是新疆境内罕有的大淡水湖。湖的西南侧,小湖密集,形成小湖群。自东向西主要有那木克湖,乌力侧湖,库尔勒湖,阿洪克湖,阿拉特湖,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图十二)。小湖群上通开都河,下连孔雀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用水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日益显著,厘清河流径流对经济用水的响应机制,将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渭河陕西段关中地区经济用水、径流量以及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年际变差系数法、累计距平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经济用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流域内径流量对经济用水的响应,探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7-2013年渭河流域经济用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其中,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渭河陕西段径流量1960-2013年有显著减小的趋势,变化率为-0.8 m3·s-1;渭河径流量对关中地区经济用水量有较强的响应,3种用水中径流量对农业用水响应程度最大,表现为径流量随着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径流量变幅约是农业用水变幅的11.6倍,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显著,尤其在枯水季节,农业用水量的增加会加速渭河径流量的枯竭,而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供需情况日趋紧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河流年径流量,过去曾作过几次计算。(1)1957年原新疆水利厅计算全疆194个水源,包括河流、泉水及灌溉回归水,总量是890亿立方米。(2)1960年4月原新疆水利厅计算全疆714个水源,总量是926亿立方米,亦包括河流、泉水及灌溉回归水。(3)196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估算的全疆地表径流总量是853亿立方米,加上回归水及人工开采的地下水70亿立方米,全疆总计是923亿立方米。(4)1964年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计算全疆721条河流,总水量是835亿立方米。(5)新疆水利部门一直沿用的是1960年9月原水利厅计算,并经有关方面核定的全疆地表径流量是880亿立方米,另加上泉水和回归水80亿立方米,总量为96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5.
一、物种灭绝:目前地球上平均每天都有一个生物物种遭到灭绝,特别是那些稀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预计到21世纪,灭绝的物种总数约为100万个。二、淡水减少:全世界淡水使用量与日俱增,其中2/3用于农业。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7000立方公里的水用于农业灌溉,700立方公里的水用于工业,600立方公里的水供应生活使用,加上损失掉的水,用水总量将达9700立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1973年以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量大幅减少,甚至1/4年份出现负值;基于1956-1972年的降雨--径流关系,1973-2014年降雨条件的径流量偏少84%.分析认为,1973年以后,黄河该河段干流水库蓄水运行导致天桥泉域与黄河之间的补径排关系发生了变化,此变化不仅大幅减少了左岸泉水对黄河的补给量,而且增加了黄河向右岸岩溶含水层的渗漏量,是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大幅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降雨径流关系对比,以及林草植被,梯田,用水和坝库水面蒸发等其他下垫面因素减水作用分析,推算出因泉水--河水补给关系变化而产生的黄河径流减少量,平均每年约6~8亿m3.  相似文献   

7.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中国沙漠》2004,24(6):734-739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为基础数据,研究了民勤盆地地下水组成的琏本特征.自然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过程。地下水δ^18O较现代降水值低-3.5‰左右,表明民勤盆地地下水均为地质时期封存或入渗补给年代久远的古水,现代农业灌溉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形成漏斗形曲面下降。作者以水量平衡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估算地下水储量与农业经济规模灌溉可开采储量的“漏斗”模型,经计算绿洲浅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静储量632亿m^3;绿洲浅层地下水淡水农业生产经济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10亿m^3;按照目前开采速率,维持目前产业经济规模极限时问约为16.7a。因此,必须实施农业种植业经济向农业畜牧业、草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调整期经济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8.
1 自然背景1.1 气候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约160万km2)且最为干旱的省区,面积占60%的地势较低的地区(主要是塔里木和准葛尔盆地)的年均降雨量约为30mm,而山区(主要是阿尔泰,天山,昆仑山三大山脉)的年均降雨量约为250mm,部分地区高达600mm。盆地区域的大部分用水是来源于山区的常年性河川径流和众多的季节性小河流。新疆南部的年均蒸发量在2000~3400mm。1.2 盐渍化状况新疆的土壤盐渍化的范围很大。根据田长彦和宋郁东(1997)的研究,新疆80%的宜农荒地是盐渍化土壤,在耕作之前必须进行治理。土壤这的盐分主要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和化…  相似文献   

9.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总被引:84,自引:17,他引:67  
根据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可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和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当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第二阶段,可用水资源在首先保证未来50 a内流域中游地区人口、环境和工业等部门发展的需水后,农业灌溉用水的总量将还有所增加,水资源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使绿洲和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东干流中游张掖盆地,因要在下世纪初完成分水指标,在下世纪的前20 a农业灌溉用水有缺口,但只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在此期间提前完成农业节水目标的60%,就能顺利渡过今后20 a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在2050年能按计划完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目标,则届时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美元,可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过度利用引起的土地退化日益威胁着绿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恢复绿洲生态环境,压缩农业用水势在必行.然而压缩用水后如何保障农民收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Bio-economic模型,定量模拟了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户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广节水技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等政策措施的行为响应.结果显示,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民收入将下降到压缩前的53%;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闸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压缩农业用水造成的农民收入损失.不同区域农户响应行为有所差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配套措施.劳动力相对紧张、人均收入较高的泉山区,可提供一次性补贴鼓励闸管灌的采用;人多地少、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坝区,应在加强推广闸管灌技术的同时,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生态脆弱的湖区,政策重点应放在劳动力转移上.上述措施最终只能使农民收入恢复到压缩用水前的75%,因此应该考虑给农民提供生态补偿,并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河道基本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地理研究》2003,22(2):169-17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环境中最突出的污染问题,以满足河流最基本的稀释自净功能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计算河道基本环境需水量的方法,即月(年)保证率设定法,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黄淮海平原总的河道环境需水最小为2176亿m3,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其中海河流域309亿m3、黄河下游52亿m3、淮河流域片1347亿m3。通过Tennant法验证,说明计算结果可靠。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内涵,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研究区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库曼斯坦水资源现状及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库曼斯坦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西南部,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是阿姆河等跨界河流水资源的主要消耗区,水资源利用问题及矛盾十分突出。开展该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对研究跨界河流及极度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土库曼斯坦是中亚水资源总量最少的国家,河流多数跨界,出入境水量约为233×108 m3,可利用水量远大于国内水资源总量,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9.39×108 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69×108 m3,而该国最主要的水利工程——卡拉库姆运河调来了阿姆河近1/3的水量,增加了灌溉面积。在水资源利用中,实际用水量的90%以上被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占7%左右,城市生活用水占2%。土库曼斯坦水资源主要靠调水工程和灌渠从界外引入,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混乱、水资源纷争复杂多变等水资源利用问题十分突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库曼斯坦应加强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在分析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以2002年为现状年,以2006年和2010年为预测年,对本地区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未来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将呈不断增加趋势,供需矛盾将会越加突出。2006年和2010年,在75%和90%的保证率下,现状水资源工程均无法满足各类用水需求,约有3.38~4.72亿m3和3.93~5.27亿m3的缺口,缺水率将达16.58%~23.16%和18.78%~25.18%。为保证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能够持续开发利用,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目前来看,主要在农业节水和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在流域虚拟水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63-170
黄河三角洲发育是河口区河流动力及陆域物质通量与海洋动力及海域物质通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造陆速率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对比关系。当上述两方面处于平衡时 ,三角洲造陆处于临界状态 ,即净造陆速率为零 ,与之相联系的入海泥沙量和径流量可视为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临界水沙条件。运用经验统计方法估算出 :当入海年沙量Qs为 2 78亿t/a、入海年水量Qw为 76 7亿m3时 ,或者当关系式 3 1934Qs+ 0 0 85 6Qw=17 94得到满足时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中 ,应将上述两项临界值作为约束条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量的内涵应予以扩展 ,维持三角洲造陆平衡所必须的入海径流量 ,应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阿克苏河绿洲气候及水文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阿克苏河下游绿洲呈现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其中,阿克苏市夏季气温以0.20℃/10 a的速率在升高,而阿拉尔由于受绿洲效应的影响,夏季气温却以-0.27℃/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人类干预已经成为阿克苏绿洲水资源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农业开发修建的拦河闸引水、水库蓄水等已改变了河道径流的年内变化,与中游西大桥水文站相比,位于下游的阿拉尔水文站夏季径流比重上升,春季下降.尽管近50年来天然来水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垦植面积的扩大和粗放型农业的发展,使灌溉引水和人类活动耗水不断增加,从而导致阿克苏河补给塔里木河的水量明显减少,阿拉尔水文站年径流量持续减少,径流量减少达17.64%.阿克苏河西大桥站水质在各时期均为I级清洁水质,塔里木河阿拉尔的水质在绿洲农业大规模开发之前,河水未受到人为干扰,水质良好;而经过绿洲耕地开发和垦植洗盐,河水矿化度不断增加,阿拉尔站河水枯水期矿化度由1960年的0.67g/L增加到2000年的5.27 g/L.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水的地域分配,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使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发生盐化.大量引用河水漫灌,导致阿克苏河绿洲地下水位抬升,地表蒸发强烈,造成盐分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 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地区。②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土地废弃损失,土地废弃损失又以草地生态损失为主。沙漠化损失占10省区第一产业产值的9.6%,其中,内蒙古的沙漠化损失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4.5%,青海占23.2%,可见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沙漠化和环境生态退化为代价换来的。③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加剧了贫困。北方10省区沙漠化损失的人均负荷值为140元\5人-1,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负荷值为81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2%,青海的人均负荷值为22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10.3%。④沙漠化通过沙尘移动对下风向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影响。沙尘暴源地对下风向地区带来的损失为50.66亿元,占沙尘暴损失的65.7%,占沙漠化经济损失总额约10%。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摊原则,沙漠化治理投入应由当地和下风向地区共同承担,下风向地区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承担约10%的沙漠化治理投入。⑤沙漠化治理的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内蒙古、甘肃等重点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投入不及沙漠化损失,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陈广庭 《中国沙漠》1986,6(1):14-24
水是自然环境中极为活跃的因子。干旱是沙漠化一个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水分条件的变化带来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促使沙漠化强烈发展或逆转。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属于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地表水资源平均有24.24亿立方米/年。地下水的年调节储量为42.77亿立方米,目前总引用量为4.85亿立方米,还有很大潜力。然而无论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都较差,实际利用率均低于0.6,地域上也很不平衡,应当改进技术、调整结构。近年来全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1983年比1979年的水位普遍下降0.25-0.5米,并且在通辽市附近出现总面积1094平方公里,中心水位埋深10.30米的下降漏斗,全区性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六十年代末以后降水减少,补给不足造成,但过度开采加剧了这一影响。今后用水的原则应当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统筹安排,上游多用地下水,下游用地表水;沙区则应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促进水分循环,造成有利于沙漠化逆转的生态环境,治理沙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愈加突出,水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一、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0多个,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据预测,2010年中国可供水量约为6200~6500亿m3,届时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供需缺口近1000亿m3。2030年全国缺水量将达4000~5000亿m3。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5…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地区的水供应和粮食生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0,18(5):408-414
我国西南地区天然水源非常丰沛,总的可利用量达9400亿m^3/a,但工程调节能力较低,实际用水量仅为资源蕴藏的10%。农业灌溉是其主要耗水方式。西南五省(市、区)耕地约16700万亩(约111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占其中的42%,人均有效灌面积仅0.4亩(约0.0448hm^2)。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在于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在未来的10年可增加灌面近1500余万亩,约可增加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