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四川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丹巴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白云母产地之一,所产白云母以质量好、晶体大而闻名于世,是40Ar-39Ar测年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该区二道桥和李家工地伟晶岩脉内白云母的40Ar-39Ar法坪年龄,分别为(125.01±0.58)Ma和(114.68±0.32)Ma,属燕山中晚期产物。丹巴伟晶岩脉的形成与区域地壳活动构成构造→岩浆→变质→伟晶岩脉的旋回,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开始之前。因此,丹巴白云母矿化伟晶岩脉是地壳活动相对宁静期的产物,与世界上一些重要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2.
董京娱  黄凡  魏娜 《地球学报》2023,44(4):635-648
采用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等方法, 对伟晶岩型和岩浆热液型铍矿床中绿柱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绿柱石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态多样, 常孤立或成群沿晶体生长带定向分布, 大小从5~80 μm不等。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型气液两相包裹体最常见, 其次为含液相CO2的三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 偶见固体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其中, 伟晶岩型绿柱石中包裹体数量和种类更为丰富, 常见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共存, 岩浆热液型绿柱石中包裹体则相对较少, 可见熔融包裹体与富液相CO2流体包裹体共存。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以CO2和N2为主, 液相主要为H2O和CO2以及CO2– 3、HCO– 3等离子。伟晶岩型绿柱石中常见含石英、云母、钠长石等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 由伟晶岩中晶体快速结晶形成; 岩浆热液型绿柱石中的有机质气体更丰富, 与氧化剂Al2O3活度较低而形成相对还原环境有关。富含CO2、H2O成分的流体更有利于绿柱石的形成。结合流体包裹体的生成机制, 认为岩浆热液型绿柱石形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热液阶段, 伟晶岩型绿柱石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热液阶段, 绿柱石的形成机制为岩浆的结晶分异和液态不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西扎乌龙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位于甘孜-松潘造山带内,为大型锂矿床.前人基于对扎乌龙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扎乌龙锂矿形成于500~580℃,压力350 MPa的环境.然而,对于扎乌龙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何种流体挥发分对成矿起主导作用,仍缺乏有效制约.锂辉石型伟晶岩脉是扎乌龙锂矿最富集的类型,脉体内部分带性良好,可划分为4个带:石英-白云母带、斜长石带、钠长石-锂辉石带和石英-锂辉石带.根据地质现象和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扎乌龙锂辉石型伟晶岩脉可划分为伟晶岩阶段和热液阶段2个主要阶段,锂矿化集中于伟晶岩阶段.文章对扎乌龙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成分开展了研究,即对锂辉石型伟晶岩各阶段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群体包裹体和氢、氧、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成分揭示,成矿流体由伟晶岩阶段的高温(500~580℃)、低盐度(w(NaCleq)0.8%~8.5%)、富挥发分(Li、P、B等)、弱碱性的硅酸盐水体系,向晚期中高温(300~400℃)、低盐度(w(NaCleq)4.4%~9.6%)、富CO2、弱酸性的盐水体系热液演化.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早期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无明显的大气降水加入.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岩浆出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导致挥发组分的大量聚集和弱碱性环境,是扎乌龙锂矿富集与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晚期贫F、富Cl的弱酸性热液流体有利于锂辉石的保存.  相似文献   

4.
箭猪坡矿床是广西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中最大的Pb-Zn-Sb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由早阶段特富大脉状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矿化和晚阶段脆硫锑铅矿-闪锌矿-碳酸盐-石英脉状矿化组成。本文分析了箭猪坡矿床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石英、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探讨特富矿体形成的控制因素。两种矿化类型包裹体主要由含CO_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组成。早阶段特富大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290℃,集中在220~290℃之间,盐度为3.6%~13.6%。晚阶段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350℃,集中在240~310℃之间,盐度为1.4%~12.0%。富CO_2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有机质中低温热降解、有机质还原、岩浆出溶及夕卡岩化。箭猪坡矿化产于泥盆系破碎带中,晚于华南地区变质作用;矿床成矿温度(220~310℃)远大于有机物热降解释放大量CO_2的温度(约150℃);矿床深部发育Sn矿化,表明成矿流体具还原性,不太可能含有大量而区内非夕卡岩化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热液只含有少量CO_2。因此,初步认为箭猪坡矿床富CO_2流体主要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有关,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含少量甲烷、沥青质等有机质,表明成矿过程有盆地卤水混入。早阶段特富矿体成矿流体在温度–盐度图上显示中高温中高盐度和低温低盐度流体混合特征,而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分布较为分散,暗示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冷却降温,流体混合较弱。这表明成矿流体大规模混合是形成特富矿体的关键控制因素。依据富CO_2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初步推测五圩矿田深部有寻找夕卡岩型矿床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岩浆到热液演化的包裹体记录——以骑田岭花岗岩体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期花岗岩早期多阶段侵入复式岩体,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富碱的、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在其第二阶段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广泛发育着厘米级至米级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 它们是富挥发份岩浆固结的产物,代表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研究在骑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石英中发现熔体-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共存,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骑田岭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是花岗质熔体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产物。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熔体-流体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大于530℃,说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温度不低于该温度;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85~417℃之间,盐度为11.7% NaCleqv,代表了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2~454℃,代表热液阶段流体的温度。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到似伟晶岩囊状体再到石英晶洞,岩浆-热液体系经历了富挥份熔体→熔体+高盐度流体→高盐度流体→低盐度流体的完整演化过程,形成了CaCl2-NaCl-H2O-CO2体系的岩浆热液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流体包裹体和多晶熔体-流体包裹体中含有长石、方解石、金红石及金属氧化物等子矿物,暗示其所捕获的流体具有较强的成矿能力。  相似文献   

6.
辽宁高家堡子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家堡子银矿床经历了沉积—变质期和热液叠加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沉积—变质期不发育可供研究的流体包裹体,热液叠加期发育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型含CO2三相、型单CO2及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6~359℃,盐度为3.1%~15.9%NaCleq,成矿流体属NaCl-H2O-CO2体系;独立银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和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114~190℃,2.0%~5.5%NaCleq,属低温、低盐度NaCl-H2O流体体系。通过与矿区新岭岩体中流体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混溶作用到晚期阶段地下水的混合过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到混合过程对银的沉淀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是产于泥盆系碳质板岩、千枚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明显受断裂构造和顺层韧性剪切带或层间破碎带控制。成矿过程可分为沉积期、热液期和表生期3个成矿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要成矿期。该期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2O包裹体、CO2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3大类,并以富含CO2-H2O包裹体为显著特征。加热时富H2O相CO2-H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2O相,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期捕获的CO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当含CO2流体发生不混溶时,CO2的溶离使成矿流体中pH值升高、f(O2)降低,从而导致Au溶解度降低,这是形成本矿床的主要原因。成矿温度为393℃,成矿压力为148.5~179.0MPa,矿床属于高温高压的变质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桓仁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位于辽东裂谷北部边缘与太子河凹陷复合部位, 产于燕山晚期侵入闪长 杂岩与寒武纪沉积灰岩接触带间的夕卡岩内。夕卡岩矿物可以分为进变质阶段蚀变矿物组合和退变质阶段 蚀变矿物组合, 成矿元素由深部向浅部具有Fe→Cu(Mo)→Zn→Pb 的转换规律, 具有明显的分带分段性。为 了探讨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演化史, 选择了石榴子石和方解石中的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 数据测试表明, 石榴子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376.1~450.0 ℃, 平均411.6 ℃; 方解石中流体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22.6~170.0 ℃和178.3~270.2 ℃, 平均值分别为149.5 ℃和204.5 ℃, 冰点温度范围 为?4.2 ~ ?17.6 ℃, 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吻合, 与国内外其他夕卡岩矿床相比, 数据具有实际和理论研究意义。 本矿床Fe-Cu(Mo)、Cu-Zn、Zn-Pb 矿体的形成温度分别集中于约410 ℃、400~300 ℃、约150 ℃和约200 ℃。 以往Pb、S 和D-O 地球化学数据和本次研究REE 特征显示, 岩浆流体起源于上地幔, 在上升过程中携带了 大量成矿物质, 在进变质阶段和退变质阶段, 成矿流体交代形成特定的夕卡岩矿物组合, 退变质阶段的后期 阶段, 有了大气降水的参与, 单一来源的岩浆流体转化为了混合流体。  相似文献   

9.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岩、混合岩及其中的长英质脉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有多种来源,流体成分复杂,有互不混溶的流体水、CO2、有机物。水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大气降水,少部分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有机物来源于沉积岩成岩物质;CO2多数来源于碳酸盐岩,少数来源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这些流体受构造运动的驱动而活化迁移,成为成矿物质的运移介质,参与了本区岩石的变质改造,是形成本区长英质变质分异脉体、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伟晶岩的重要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0.
混合岩型铀矿是康滇地轴上最有希望取得找矿突破的铀矿类型,海塔地区的铀矿化即是该类型铀矿的典型代表。本文针对区内的长英质脉矿石、富晶质铀矿石英脉矿石和含矿热液石英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混合岩化热液成矿阶段为高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380~540℃,盐度变化范围为16.15%~23.18%NaCl eqv,是区内铀成矿的主要阶段;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阶段为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40~220℃,盐度变化范围为5.56%~23.18%NaCleqv,是区内富铀矿的形成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测试表明,长英质脉矿石石英包裹体中以CH4、CO2为主,其次为H2O和N2;而富晶质铀矿石英脉及含矿热液石英脉石英包裹体中以H2为主,部分含有CO2、CH4、H2O。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混合岩化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而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中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11.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SRXRF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束分析是一种无损而又具有较低检测限的技术,但在地学上的应用较少。本文尝试用SRXRF技术对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进行对比性研究。同一矿床的同类样品的SRXRF图谱形态相近,说明测试状态稳定和测试结果可信。在甲基卡矿区,相对于石英脉,锂辉石矿脉石英中的包裹体检测出较多的Fe、Mn、Co元素,并出现Ti、Rb、Ga、Zn等元素。在丹巴矿区,相对于李家工地白云母矿脉,春牛场伟晶岩检测出S及Zn,Fe的含量也较高。相对于丹巴矿床,甲基卡矿床中的包裹体相对富集金属元素,特别是Ga、Rb等。这些测试结果显示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流体组成的差异,以及矿化和非矿化伟晶岩流体的差异;说明了SRXRF是一种有效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手段,但还需要降低SRXRF探针聚焦光束光斑的大小,提高测试数据的定量化精度。  相似文献   

12.
小尖山金矿床产于东天山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南缘,对该矿床流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了解较少。矿区普遍发育低绿片岩相变质,矿床由多条走向为100°~120°的陡倾斜蚀变岩型矿体组成,金平均品位3.11×10-6~24.99×10-6;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黄铁矿-磁铁矿-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阶段;(2)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石英-绿泥石阶段;(3)石英-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本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石英脉内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与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发现矿床主要发育H2O-CO2及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从早至晚成矿过程中流体内CO2包裹体逐渐减少,气液两相包裹体内气液比逐渐减小。各成矿阶段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早至晚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16.9~396.4℃、183.1~319.2℃与145.1~220.8℃;成矿流体盐度分别为1.40%~10.11%NaCleq、1.91%~11.22%NaCleq与1.63%~6.74%NaCleq,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并经历了从中温、中盐度流体向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演化过程;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V-SMOW值为-22.550‰,δ18O值为9.44‰,指示变质水成因;成矿晚阶段δDV-SMOW值介于-41.913‰~-34.796‰之间,平均值为-37.413‰,δ18O值介于1.99‰~3.98‰之间,平均值为2.99‰,指示混合水成因,但接近变质水;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从变质水向混合水演化的特征。综合分析,小尖山金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其成矿模式为早期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萃取岩石中成矿物质,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并在糜棱岩面理等裂隙处发生结晶作用,导致金的初步富集;晚期地壳快速抬升,地质体由韧性变形向脆-韧性、脆性变形转变,伴随有花岗岩脉的侵入,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从流经岩石中淋滤萃取金等成矿物质,形成含矿流体,岩浆水、大气降水的混入以及深度、压力的降低使得流体内的成矿物质在裂隙或断层发育的有利地段卸载沉淀,形成金矿体。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崇义县淘锡坑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赣南淘锡坑钨锡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来源,对不同中段黑钨矿-石英脉矿体中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和氢、氧同位素分析。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该矿区发育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相CO2的三相包裹体等5种类型原生包裹体;存在2个流体演化阶段,即早期硅酸盐-氧化物成矿阶段(310~390 ℃)和晚期氧化物-硫化物成矿阶段(180~270 ℃)。7个典型包裹体的气相和液相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显示:包裹体中气相属富含CO2的NaCl-H2O系列,液相属贫CO2的NaCl-H2O系列。5件黑钨矿-石英脉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为-64‰~-79‰,δ18O水为5.51‰~6.53‰,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岩浆水。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该矿床属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14.
小加山钨矿床位于新疆巴里坤地区,属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邻近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体附近的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一亚组第二段(D2d12)的变晶屑凝灰岩中。黑钨矿石英脉分为灰色含钨石英脉和白色含钨石英脉两种。岩相学观察认为,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两相水溶液包裹体, EW 走向的灰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大, SN 走向的白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较小。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灰色石英脉均一温度(Th)范围为143~354℃,白色石英脉 Th 范围为154~312℃。激光拉曼探针显示小加山钨矿床含黑钨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含有少量 CO2组分。H、O 同位素研究表明: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演化过程为:岩浆岩侵入活动→岩浆水运移分离→含钨络合物迁移搬运→冷却富集成矿,成矿晚期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合。与赣南钨矿的对比研究表明,小加山钨矿床与赣南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在构造环境上,小加山钨矿床位于东准噶尔造山带和东天山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与位于武夷山和南岭两大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的赣南钨矿床成矿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5.
党坝矿区位于松潘-甘孜稀有金属成矿带东段,可尔因矿田的东南部,是我国超大型锂辉石矿床之一.为了解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查明工作区深部及外围地质找矿方向,梳理了现有工作成果和野外地质观察结果,总结工作区岩浆岩岩相的空间变化特征、控岩控矿构造力学特征,对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党坝矿区主矿脉Ⅷ是2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形成的钠长石锂辉石+锂云母型伟晶岩脉,每期伟晶岩脉内构造分带明显,自外向内分别是锂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带、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带、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带;(2)主成矿期的应力场为EW向挤压,形成了矿区内的NW向和NEE向2组剪裂隙,伟晶岩脉充填其中,形成了呈"X"型分布的伟晶岩脉带;(3)以Ⅵ矿脉为成岩成矿中心,NW走向的伟晶岩矿脉带向南东侧伏,NE走向的伟晶岩矿脉带向北东侧伏,为工作区开展深部及外围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尔泰萨热阔布-铁木尔特地区两类矿化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阿尔泰南缘萨热阔布-铁木尔特一带的矿床均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的变质岩系中。早泥盆世的海相火山形成了Zn--Pb ( Cu) 矿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碰撞造山相应形成了Cu--Au 石英脉矿化; 前者以铁木尔特VMS 型Zn--Pb ( Cu) 矿床为代表,后者以造山型萨热阔布金矿为代表,与造山有关的脉状矿化还叠加在铁木尔特等VMS 矿床中。通过对比两类矿化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结合矿化的变形变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萨热阔布金矿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石英脉和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中晚期发育的含黄铜矿石英脉中均富含碳质 ( CO2--CH4--N2 ) 流体包裹体,可能与碰撞造山的热液流体作用有关。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中代表VMS 期的浸染状矿石中硫化物δ34S 为-26. 46 × 10-3 ~ -19. 72 × 10 -3,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的无机还原和细菌还原作用; 而代表后期叠加改造的脉状矿化硫化物值与萨热阔布金矿床硫化物石英脉中δ34S 值接近,硫主要来源于造山过程中的深源流体。萨热阔布金矿床硫化物石英脉和铁木尔特Zn-- Pb ( Cu) 矿床晚期含黄铜矿石英脉的δDH2O 值和δ18OH2O 值,均反映了碰撞造山期热液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萨热阔布金矿硫化物石英脉中碳质流体包裹体CO2 体系中δ13 C 为- 21. 15 × 10-3 ~ -7. 51 × 10 -3,CH4 体系的δ13C 为-34. 11 × 10 -3 ~ -28. 38 × 10-3 ; 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含黄铜矿石英脉中碳质包裹体测得的δ13C 为-8. 02 × 10 -3 ~ -6. 99 × 10 -3,δ13 C 特征与海相火山沉积无关,具岩浆源或深部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体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等构成的火山通道相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内外。矿床从中心向外发育典型的热液蚀变分带: 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根据矿物组合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绢云母+ 黄铜矿± 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乌山斑岩铜钼矿床发育L 型富液相包裹体、V 型富气相包裹体、S 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以及PG 型纯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斑晶和早阶段石英内水溶液包裹体除H2O 外,多数含CO2,少数还含有 CH4,C4H6 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铜矿; 中阶段石英内只有少量V 型包裹体含CO2,多数只有H2O,S 型包裹体中子矿物有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再含有赤铁矿; 而晚阶段石英内包裹体只含H2O。成矿流体由H2O--CO2 --NaCl 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 体系。成矿早、中、晚3 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40℃ ~ 460℃,240℃ ~ 360℃和120℃ ~ 240℃; 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5. 32 ~ 53. 26 wt% NaCl. eqv,1. 65 ~ 41. 58 wt% NaCl. eqv 和0. 66 ~ 14. 05 wt% NaCl. eqv。初始流体是直接从浅部结晶冷凝的岩浆熔体中出熔的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普遍共生,流体的沸腾可能是早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中--晚阶段天水的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沙布楞山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脉状铜锌矿床,其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内,受北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依据矿物组合和矿脉穿切关系,可将成矿作用分为:辉钼矿-石英阶段(Ⅰ阶段),含铜锌硫化物阶段(Ⅱ阶段),石英-方解石(Ⅲ阶段)三个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沙布楞山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Ⅰa和Ⅰb型)、富气相包裹体(Ⅱa和Ⅱb型)和含子矿物包裹体(Ⅲ型)。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13~412℃和3.2%~48.5%NaCleqv、310~367℃和1.0%~7.8%NaCleqv、178~283℃和2.7%~5.0%NaCleqv。计算获得压力为15~32MPa,对应估算的成矿深度为3.2~4.4km。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表明,主成矿阶段(Ⅱ阶段)包裹体中普遍含有CH_(4)±CO_(2)成分,表明沙布楞山铜锌矿床主成矿阶段属于含CH_(4)-CO_(2)的中高温-中低盐度体系热液。不同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的δD值为-136‰~-146‰,估算的成矿流体δ^(18)O_(H2O)值为-4.38‰~5.42‰,显示初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较低的δD值和CH_(4)等烃类组分的存在,表明该矿床的形成可能受到了地层有机质的影响。硫化物原位微区的δ^(34 )S值变化范围为-0.8‰~-9.0‰,说明沙布楞山矿床成矿物质具有深部岩浆来源的特征并有地层的混染作用。综上分析认为,沙布楞山矿床成矿机制为源自深部的含矿热液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并与地层产生交代反应,导致CH_(4)、CO_(2)逃逸,最终诱发矿质富集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9.
杨群  任云生  鞠楠  陈聪  孙振明  秦朝建 《地质通报》2015,34(203):523-534
东风北山钼矿床位于延边天宝山矿集区东北部,已探明的浅部石英脉型钼矿体均受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的构造裂隙控制,经历了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含CO2三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少量纯CO2 五种类型包裹体。石英—辉钼矿阶段包裹体类型多样,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表明流体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沸腾作用,流体沸腾是导致Mo元素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包裹体气相成分除H2O以外还含有部分CO2和少量的CH4,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H2O-NaCl±CO2±CH4流体体系。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已探明的脉型矿体应属斑岩型钼矿成矿作用的浅部结果,含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体的深部或外围应存在成矿斑岩体,其中细脉浸染型钼矿化是进一步研究和地质找矿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