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1995,13(4):325-334
主要论述宁静日冕洞,以及日冕加热问题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宁静日冕的理论模型、观测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及冕洞区大气模型和太阳风加热问题。最后对计划中的日冕空间探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太阳米波射电爆发是活动区上空日冕中的现象,与太阳耀斑有密切关系。近些年来,高空间分辨率的动态频谱仪获得了大量观测资料。在资料分析、理论模型和综合评述等备方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日冕质量抛射和太阳周围磁场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日冕物质抛射的理想MHD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振大  林隽 《天文学进展》1998,16(3):195-209
概括了日冕物质抛射的一些观测结果和它们与其它太阳活动现象的相关性。简要回顾了较早期日冕物质抛射的理论研究,着重介绍了最近研究得较多的理论机制,即能量储存机制,以及其中的磁通量绳突变模型与其它理论模型的MHD数值和解析研究以及相应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4.
日冕中冕环的无衰减横向振荡(简称无衰减振荡)自2012年被发现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衰减振荡具有在日冕中广泛存在以及振幅无明显变小的特性,使之在解释日冕加热和冕震学诊断上都具有相当的潜力.总结了日冕中无衰减振荡的研究进展,包括观测研究得到的一系列结果、提出的理论和数值模型以及基于无衰减振荡进行冕震学诊断的一些尝试,并且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和能量走廊,光学日冕和射电日冕,日冕瞬变和行星际瞬变。特别阐述了射电日冕瞬变的种类及其行星际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上合期间,日冕和太阳风严重影响深空通信链路。论述了非均匀太阳风对深空通信的影响,综述了基于深空探测器下行信号的太阳风观测,以及通过反演技术进行太阳风和日冕特性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以我国的深空探测为背景,提出一套基于探测器下行信号的太阳风观测方案,并可利用现有探测器进行预先观测研究。在我国深空探测任务开始后,在数据通信和测轨的同时,进行全过程的观测实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和能量走廊,光学日冕和射电日冕,日冕瞬变和行星际瞬变。特别阐述了射电日冕瞬变的种类及其行星际效应。  相似文献   

8.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是一种强烈的太阳爆发现象,对空间天气和人类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保障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多采用人为定义特征和界定阈值等方法。由于人为定义特征不能准确表征日冕物质抛射且具有普适性的阈值难于选择,现有的方法对日冕物质抛射的检测效果有待提高。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算法。该方法首先结合CDAW(Coordinated Data Analysis Workshop Data Center),SEEDS(Solar Eruptive Even Detection System)和CACTus(Computer Aoded CME Tracking software package)3个著名的日冕物质抛射目录信息,人工标注了包含9113幅日冕图像的数据集,然后根据日冕物质抛射的图像特征较自然图像少、目标尺寸与自然图像有差异等特点,在特征提取和锚点选择方面对Faster R-CNN进行改进。以2007年6月的日冕物质抛射标注数据为测试集,本文算法检出了全部22个强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和151个弱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的138个,对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中心角和角宽度等特征参数的检测误差分别在5°和10°以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1980年2月16日云南日全食日冕白光和四个波段(波长为4700A、5303A、6000A及6374A)的单色光照像观测,侧重介绍宁静日冕部分的结果.文中给出了白光日冕的等光强图、椭率、冕洞和日冕凝聚区的位置以及几个方向上日冕单色光强度沿投影日心距的分布,导出了相应方向上日冕强度分布经验公式的系数、电子密度沿径向的分布和日冕的电子温度.  相似文献   

10.
天空实验室观测期间,用白光日冕照相观测太阳日冕区,发现多数瞬变过程是以环状形式发生质量喷射.从太阳表面上二个太阳半径到六个太阳半径的观测范围内,测得环状瞬变过程前导边缘的运动是加速运动或者等速运动.这些日冕瞬变过程是细长的环,环的根部固定在太阳表面上.Dulk等人用白光观测和用无线电米波观测日冕瞬变过程时,比较了日冕环中的各种能量密度,得出结论:在日冕环中磁能密度大约是热能密度的十倍,磁能密度稍大于动能密度.Gergely等人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由此说明:在日冕环朝外运动时,磁场是控制日冕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日冕环与太阳耀斑章振大日冕环的发现和分析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范围可从色球层与日冕之间的过渡层顶部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日冕由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等离子体所组成,其中主要是质子,高度电离的离子和高速的自由电子。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从太阳光球向日冕传输磁能和磁复杂性的过程。活动日冕,作为由电磁场和粒子组成的系统,其唯一的开场表面是太阳光球。光球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磁能和磁复杂性向日冕传播的主要根源;同时,光球上的耗散过程也对日冕磁能和磁复杂性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势场模型,计算了1968年9月22日日面东边缘日冕凝聚区的磁场结构.所得理论磁场结构与光学密度结构外形轮廓比较,大致相符.这说明,日面活动区在其稳定发展阶段,延伸至低日冕部分的磁场是一个势场。可以近似地认为日冕凝聚区的密度结构外形是活动区磁场的磁流管在垂直于视线方向平面上的投影,物质循磁力线的轨迹运动。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利用"日地关系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卫星的立体观测资料在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研究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通过极紫外成像仪观测到的日冕极紫外暗化来更准确地估计CME质量,研究CME演化的结构特征;(2)利用STEREO卫星日冕仪的双角度观测,在CME立体传播特征方面取得的新进展;(3)STEREO卫星日球成像仪具有广阔的视场范围,可以跟踪研究CME从太阳表面爆发到形成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nterplanetary CME,ICME),及其在内日球层和近地空间的演化特征以及运动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测定CME特征物理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讨论了从太阳光球向日冕传输磁能和磁复杂性的过程。活动日冕,作为由电磁场和粒子组成的系统,其唯一的开场表面是太阳光球,光球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磁能和磁复杂性向日冕传输的主要根据;同时,光球上的耗散过程也对日冕磁能和磁复杂性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日全食观测用日冕单色仪的一种设计方案.该仪器可用来拍摄5303A和6374A的日冕单色像和测量日冕的线偏振。仪器采用双折射滤光器为单色器.在5303A和6374A处的透过带半宽分别为4A和3A。在滤光器设计中考虑了使用KDP晶体的可能t性.文章还估计了拍摄不同太阳半径上日冕所需的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对日冕亮点的观测特征和供能机制进行了总结和评论.日冕亮点是发生在过渡区和低日冕的小尺度局地增亮现象,经常在X射线和极紫外波段观测到,其寿命在5~40 h之间.日冕亮点的产生和演化与双极磁场的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对于日冕亮点的供能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磁场对消的观点,当不同极性的磁场区域相互靠近时,局地发生磁重联,并在重联区域加热等离子体,从而导致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的增强;(2)分隔线重联,与日冕亮点相联系的磁场结构可以形成分隔线重联位形,沿分隔线的快速磁场重联导致过渡区和日冕局地的等离子体被加热,从而产生日冕亮点;(3)光球水平运动所诱发的电流片为亮点提供了能量来源.近期研究表明,三种机制可能同时作用,为亮点提供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日冕磁的研究历史,介绍了我们首镒提出的日冕磁场的微波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的带来的启迪,提出进一步开展日冕磁场及其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使用快速鲁棒性主成分分析(Fast Robu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ast RPCA)方法对日冕序列图像中的日冕喷流活动进行检测。检测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快速鲁棒性主成分分析方法中低秩和稀疏分解的思想与日冕序列图像中有着变化尺度稍小且占比较大的随机变化背景成分、变化尺度较大且占比较小的日冕喷流的特点相结合,实现随机复杂多变的动态背景和稀疏运动目标之间的分离,从而检出作为前景变化的日冕喷流。采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卫星的大气成像仪(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两组不同时间段、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位置的日冕序列图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日冕序列图像的预处理、日冕喷流检测、快速鲁棒性主成分分析方法与帧间差分法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帧间差分法相比,快速鲁棒性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检出强度较弱的日冕喷流,且提高了日冕喷流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日冕物质抛射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和辐射的释放,这些物质进入日地空间,对日地空间的磁场造成很大扰动;当它们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则严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也对空间和地面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日冕物质抛射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生偏转,将影响它对地有效性。因此研究日冕物质抛射的偏转特性,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对日地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利用2007年10月8日STEREO卫星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资料,结合全日面线性无力场模型(Global Linear Force-Free Field,GLFFF)进行磁场外推,分析日冕物质抛射偏转与背景磁场能量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日冕物质抛射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无力因子α,发现当α=0.15时,计算得到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与实际观测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拟合得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