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鄂西三峡及邻区河流阶地、地形变、地震及构造裂隙等资料,对该区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特点及其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纪以来所表现的间歇性拱曲上升运动,是与地球内部物质均衡调整过程相联系的。尔后,对运动效应如应力场和地震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述了喜马拉雅运动的分期、运动类型和区域特征;分析了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对弧形构造、层间滑动断层、地壳缩短和地壳加厚行了讨论;并对该区强震活动特点以及浅源地震的片状散乱分布提出了某些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们根据该区11个M_s≥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求得该区主压应力轴的平均方向为北东75°,平均仰角为17°。结合地形变资料和深部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中国大陆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特点,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震级频度关系、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等, 以及由GPS资料给出的各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征, 如各地块运动的速度、地块变形的应变速率、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地块运动变形中的张、压状态等.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陆区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强震活动特点和地壳运动变形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给出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及其运动变形的性状决定其地震活动的总体状况, 包括: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 由震源机制给出的各活动地块的地震应力场与由GPS观测给出的现今地壳运动应变(应力)场的同一性, 以及震源破裂类型与地壳形变张、压状态的一致性等. 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运动性状对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地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近十几年攀西地区的地震空间分布和对其中79个中小地震机制解的结果,着重讨论本地区构造活动和应力场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文中阐明该区中部及西南端分别受华南地台北西向应力场和印度板块北东向侧压的影响,而该区的南北两端则受康滇菱块局部应力场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应力调制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瑾平  吕培苓  李纲 《地震》2000,20(3):15-24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应力不均匀并有应变能的积累。孕震区应变能由线性积累向临界的非线性转化迹象会表现在弱震活动与主构造方向上固体潮交变应力场的呼应上。 交变应力场可加强孕震区应力集中部位的介质疲劳强度,从而在这些部位触发一些弱震,而且在附加应力场分别为正、负构造应力场方向时发生的弱震频次比例失调,这一过程与构造应力场的呼应显示了强震前弱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前兆特征,这种情形下的地震活动反映了一种应力调制作用,分析了1970年来的华北资料和1980年来的云南省资料,用直接图像分布、数值和等值线等3种方式讨论,表明它对强震有1~3年的中长期预报意义,R值评估均大于0.5。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壳运动又是由于在地下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作用或推动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地震的分布及其活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临汾盆地的近代地壳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考古学方法,结合地质地貌、沉积学等方法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形变测量等资料,对临汾盆地的近代地壳运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盆地的沉降速率,现代构造应力场方位,主要断裂近代活动特征与小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渤海及其邻区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渤海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的特征,发现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EW向,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N,以水平和近水平应力作用为主。渤海盆地及邻区的地壳破裂以NW-WNW和NNE-NE走向的共轭剪切破裂活动为特征,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的构造基础。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表明,渤海及邻区的地震主要以走向滑动地震为主,其次为正断层地震,对应该区不同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1.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1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龙首山地区,曾发生过1954年2月11日的山丹7(1/4)级破坏性地震,而现今小地震的活动也较为频繁。笔者等过去曾用二维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对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过数值模拟,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为工程建设和未来地震趋势预报提供定性的指标,本文在过去所做工作1)的基础上,选取了其中的最佳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主要讨论了该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与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並通过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对该区局部构造应力场影响的研究,分析了本区今后十年中的地震背景,对区内某些地段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表层构造辰布特征、重力、磁力场背景及航磁资料反映的基底构造性质,对四川盆地南部及相邻的滇黔部分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应力场及潜在的震源区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多向性和多期性,在古生代,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近代转为近东西向。东西向深断裂活动微弱,仅发生一些微小地震,但东西向深断裂与其他方向断裂交汇区往往是发生地震的场所。另外,不同岩性的基底接壤地带也是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三峡地区近二十余年的地震记录、震源机制、地震宏观等震线、地形变以及地应力测量等资料。作出并讨论了三峡地区的区域b值;研究了该区地晨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作出了北北西向的仙女山断裂带和远安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得到应用历史地震的地震矩求出的平均滑动速率与形变测量所求得的滑动速率基本符合。此外,还讨论了该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从而得到中强震前小震活动的某些信息。 通过地震活动性与地质构造及区域应力场关系的讨论,认为三峡地区无论是地震活动性,还是区域应力场,均与其相邻地区不同。得出三峡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北北西向构造带控制和不具备发生六级以上强震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晓山  吕坚 《华南地震》2006,26(2):48-54
综合研究了台湾及邻区的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后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一种整体顺时针旋转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产生是台湾两侧板块俯冲方向相反造成的,导致不同影响区出现有所区别的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格局.基于这种动力模型,浙江省的ML≥4级地震与闽粤赣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前山西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系列断裂盆地为主体的断裂盆地带是山西的地震构造带和未来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叙述地的新生性,第四纪活动度,盆地和剪切运动和拉张运动特征及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和现代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的特征,地震震级一频度模式,古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周期,山西历史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盆地的各项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得到,2005年山西基本上不具备发生M≥7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概率在0.05~0.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本区主要构造断裂演化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地壳运动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成时间,通过对伊兰—伊通、龙江山字型、绥化—逊克和孙吴地堑四大构造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出本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南北顺时针、东西逆时针对扭的应力场源。同时对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断裂存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四大构造体系控制本区地震发生,特别明确龙江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本区发震的起到主导作用的活动性特殊构造,并明确本区几个发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72-2000年北祁连-河西地区的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①本区构造运动近30年来的演化过程为逆继承性运动-继承性运动增强-持续继承性运动-逆继承性运动-继承性运动这一个“旋回”过程,继承性运动是构造运动的总趋势;②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地震活动强弱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③1995-2000年构造运动恢复继承性运动,且山区与盆地的差异性运动较1989-1995年有所增强,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有强化趋势,未来几年祁连构造带中东段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付庄和盲肠河地区的地面位移,讨论了在唐山地震中汉沽的地面运动特征及其与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同时指出利用局部地区地面运动的力学性质差异来研究华北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活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8级地震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该区域内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及分类特点,讨论了断裂重新滑动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应力场的校对问题,提出了使用地震学的定标率来区分破裂型地震和滑动型地震的方法,并给出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几何特征,分析了孕育和发生8级地震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