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文章报道四咱天全沙坪、芦山双石、宝兴灵关等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动物群,建立了一个以Yunnanophorus-Permophorus-Weiyuanella为特征分子的组合带,分析了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5新种。它的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北部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邻区对比以及古地理概况和煤地层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4.
李儒峰  门凤岐 《现代地质》1995,9(1):11-17,T00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共5属13种,分别采自喀喇昆仑山地区9个地点,分别采目下三叠统下河尾滩群、中三叠统上河尾滩群、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组.所描述的该区化石绝大多数为首次报道.早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无疑地属于南特提斯区,中晚三叠世的双壳类及沉积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并根据构造研究结果,处于南特提斯区.  相似文献   

6.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7.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8.
西藏南部古错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的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古错剖面是我国目前研究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较为理想的剖面之一。本文论述了这条剖面上的双壳类、菊石的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特点,划分出2个双壳类动物群,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侏罗—白垩系界线提供了有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早期,才描述发表了不到十种。后来,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现将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的分布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地理上看,凡发育浅海、滨海相泥盆系的  相似文献   

12.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地质论评》1988,34(5):439-447
最近对唐古拉山北坡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该区有确凿的侏罗纪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可以认为侏罗纪海侵在巴柔期首次侵入羌塘地区的大部区域。在该区华南常见的侏罗纪淡水双壳类Psilunio-Cunepsis-Lamorotula(Eolamprotulu)动物群之上、下层位均获得丰富的海相巴柔期双壳类为佐证。唐古拉山地区巴柔晚期的双壳类和西藏东部,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双壳类相比,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西藏南部同期双壳类动物群相比较却有较大差异。本文描述9属10种,其中大多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贵州紫云晒瓦晚二叠世深水相地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勇群  杨逢清  彭元桥 《地层学杂志》2001,25(2):116-119,124
通过对晒瓦晚二叠世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 ,认为晒瓦晚二叠世地层属于深水相沉积 ,可划分成4段 ;并根据双壳类、腕足类延限和发育特征 ,分别建立了一个双壳类化石带 (Claraia primitiva- H unanopecten exi-lis组合带 )和二个腕足类化石带 (N eochonetes substrophomenoides- Orthothetina ruber组合带 ,Acosarina dorsisulca-ta- Crurithyris speciosa组合带 ) ;在对牙形石、双壳类和腕足类等典型化石的综合研究基础上 ,首次划分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 ,改变了以往本区晚二叠世年代地层未细分的状况 ,提高了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5.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上新统的分布、岩性、岩相特征,以及在该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双壳类、腹足类化石,并据岩性和古生物研究建立昂冈浩特组。  相似文献   

17.
李慧  童金南  任江波  张杰 《地球科学》2009,34(5):733-742
湖北兴山峡口剖面位于早三叠世中扬子碳酸盐缓坡较深水区域, 是我国海相二叠系-三叠系典型剖面之一.根据该剖面下三叠统大冶组地层中双壳类的垂直分布, 结合区域资料, 将该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划分为4个生物地层单位, 自下而上依次为: (1) Claraiastachei-C.griesbachi带; (2) Claraia concentrica-C.hubeiensis带; (3) Eumorphotis multiformis-E.in-aequicostata带; (4) Posidoniacircularis-P.cf.wengensis带.为了探讨生物群面貌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双壳类的产出特征及其赋存岩石的沉积特征, 建立了3个化石群落: (1) Claraiaconcentrica-C.aurita群落; (2) Eumorphotis inaequicostata-E.multiformis群落; (3) Posidonia circularis群落.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群落演替, 反映了该地区早三叠世早Dienerian期海水曾一度变浅, 之后随着海侵的扩大, 水体逐渐加深.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环境动荡, 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复苏过程延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 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 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 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 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 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和描述了来自罗平生物群中的双壳类化石,包括6个属,属于Costatoria goldfussi mansuyi组合带,为台间盆地相生物组合,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双壳类的演化分为残存期-复苏期-辐射期,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处于复苏与辐射的关键时期,其报道为研究双壳类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