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台湾周围海域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2—16公里。在此结果的基础上,对台湾周围海域的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地区航磁特征及居里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地块之间,中、新生代本区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由于多期构造作用,导致地质构造形态极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航磁异常场,认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并利用航磁异常数据的功率谱法反演居里等温面.航磁异常场和居里面分布特征均揭示研究区地质构造发展具有继承性;通过居里面起伏变化特征,并结合满-绥地学断面、及与大地热流分布的关系,讨论研究区地壳的热结构状态特点,结果显示居里面起伏趋势与软流圈起伏具明显的相关性;结合地震活动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探讨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受阻引起岩浆和火山活动,进而导致居里面上隆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所揭示的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的化极和上延处理,全面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和区域深大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的径向平均振幅谱,反演计算出区域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分布.研究发现磁异常的化极和上延处理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构造带(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钓鱼岛隆起等)的边界特征.计算得到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在19.6~48.9km之间,平均深约31.7km,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居里等温面明显较深,最深可达35km左右,而其周围区域的居里等温面深约25km,表明了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在构造演化以及基底岩性和结构上的独特性.从区域上看,沉积盆地(苏北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深,而周围隆起区(钓鱼岛隆起、浙闽隆起)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浅.在火山活动区(琉球岛弧、济州岛周围)以及沿江绍断裂海域部分居里等温面隆升非常明显,表明来自深部强烈的岩浆或其他地热活动.  相似文献   

5.
渤海水域居里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航磁资料根据B.K.Bhattacharyya教授提出的剩余异常谱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渤海水域的居里面。结果表明,渤海水域下面,地壳温度很高,有些地方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只有12公里。这说明,许多学者根据渤海及周围地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推测渤海是华北地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的高点是正确的。渤海凹陷及周边地区的高热流值(1.8—2.36)是有深部背景的。指出,地下热物质上涌及由于地壳不均匀性引起的温度场的水平梯度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赵连福  张培琴 《地震学报》1993,15(4):448-454
应用矩谱和最大熵谱二种方法求解海城及周围地区地壳磁结构,对地壳进行磁性分层.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从上至下可划分为3层,即无磁性层,磁性层和退磁层.还发现磁性层底界面(居里面)分布恰好与地壳速度结构上地壳下界面和中地壳顶界面相吻合.有趣的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居里等温面的深度梯级带上.因此,研究磁性层及居里等温面分布特征,对于判别潜在震源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工爆炸地震,农田抽水试验,地震地磁测量以及航磁△Ta资料反演成果,探索震磁关系。结果发现:(1)地磁场强度短周期变化数量不等;(2)实际观测的前兆磁异常比实验室测试的数据偏大。表明地震前兆异常不仅存在,而且这种地磁短周期变化是由多种物理效应叠加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应力、应变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温度的影响是构成震磁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地壳磁性结构及磁性层底介面即居里等温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南北带北段磁性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航磁资料研究了南北带北段的磁属性构造,反演了该区居里等温面的埋藏深度,推断了不同深度断裂的分布情况,进南昌讨论了地震与深部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居里等温面的研究对确定深部磁体结构和了解深部热状态及结构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探测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方法进行了科学地总结,分类和评估,并主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较直接的探测居里等温面的方法是根据大地热流值,地温\|深度关系或岩石矿物实验来确定,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并不常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航磁和卫星磁数据.根据所研究的目标的不同,磁法又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单体磁异常法和组合磁异常法.这两大类下又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应用技术,其中功率谱分析方法最为流行.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针对组合磁异常的统计功率谱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较成熟的一项技术,并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及讨论.组合磁异常的功率谱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Spector\|Grant 统计模型,这个统计模型很适用于对区域磁异常组合的分析.为了提高分辨率,无论单体磁异常法或组合磁异常法都需要考虑很大的一片研究区域,这样的结果会降低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的横向分辨率,由此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深度通常只是某一区域平均居里点深度的一级近似.一项比较特别的技术是Mayhew的最初为分析卫星磁数据而建立起来的等层模型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一些校准点,将一等厚度层上所观测到的不同的磁场强度转换为等磁场强度的深度差异.这一技术与功率谱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它不需要对磁体顶部和底部所引起的功率谱进行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功率谱分析方法中所必需的.由于对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是一种反演技术并包含了反演中的非唯一性和数学上的不稳定性,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近年来,自相似和分形理论的应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崭新的研究机会和科学思想.自相似和分形模型是对Spector\|Grant统计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自相似模型考虑了更真实的磁场强度差异的分形分布.另外,这一新理论也揭示了以前很多种方法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地壳磁化强度模型和居里等温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观测的长波磁异常,用等效偶极源方法推导了中国地区的视磁化强度分布.因卫星的高度远大于磁性地壳的厚度,将视磁化强度转换成磁化强度的垂直积分,它代表地壳内磁性物质的区域变化,利用视磁化强度与地表热流相应关系,计算了中国的新疆和东部一些地区居里等温面的深度.新疆地区的居里面深度为35-50km,其分布形态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地貌比较相似;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居里面深度在20-40km之间,与一些作者用航磁等数据得到的居里深度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上地幔温度及岩石圈厚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嵩  熊熊  郑勇  单斌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1):3855-3867
上地幔温度是控制地幔流变性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S波地震层析成像速度结果,基于岩石温度与地震波速度的关系,研究了华北地区上地幔50~300 k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分布和"热"岩石圈厚度.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用计算的上地幔60 km深度处的温度作为底面约束,得到了相应的地表热流.计算地表热流与观测地表热流之间符合程度较好,相对误差大部分都在地表热流观测误差范围之内.通过对上地幔的温度分布进行分析,我们研究发现:(1)在上地幔浅部,温度与地表构造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小于170 km的深度上,温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温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部的河淮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平原和中部陆块的交界处、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银川―河套地堑以及阴山地区,同时,这些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也相应较薄,大约为80~100 km;(2)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是整个华北地区岩石圈地幔温度最低的地区,比东部地区低200~400 ℃,岩石圈厚度相应最厚,平均岩石圈厚度达到140~150 km,最厚处超过160 km.(3)在170 km以下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温度分布发生反转,西部温度高于东部,表明东、西部陆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For a lherzolite mantle with about 0.1 wt.-percent CO2 or less, and a CO2/H2O mole ratio greater than about one, the mantle solidus curve in P-T space will have two important low-temperature regions, one centered at about 9 kbar (30 km depth) and another beginning at about 28 kbar (90 km depth). It is argued that the depth of generation of primary tholeiitic magmas beneath ridge crests is about 9 kbar, and that the geotherm changes from an adiabatic gradient at greater pressures to a strongly superadiabatic gradient at lesser pressures. Such a ridge geotherm would intersect the solidus at two separate depth interval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low-temperature regions on the solidus.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cooling of the lithosphere, the shallow partial melt zone would pinch out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deep partial melt zone would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a mature oceanic lithosphere, the rock types would consist of depleted harzburgite from directly beneath the crust to about 30 km depth, fertile spinel lherzolite from about 30 km to 50–60 km, and fertile garnet lherzolite from about 50–60 km to the top of the deep partial melt zone at about 90 km.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及其周邻地区中深源地震的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USGS最新的7万多条地震资料,分析了中国及其周邻地区的地震深度特征,特别是4个中深源震区的深度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及其周邻四大中深源地震区多位于各板块的交界带上,地震活动强度最大的地区为吉林——日本深震区,其次为台湾中深震区,中印缅交界区和新疆——兴都库什中深震区的地震强度相当;并且后面两的地震频次在55km,110km和220km左右深度出现了多震层位式的高值;由深度资料推断板块间的作用方式来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挤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俯冲角度,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推挤,表现为前垂直插入后之中,俯冲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选取重庆地震台2010年至2012年记录的60个远震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法获得台站的接收函数,采用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作为台站下方波速反演的约束条件,以减少反演的非唯一性.计算结果显示,重庆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为42 km,与中国大陆中西部地区Moho面深度在38-45 km保持一致.该研究对增强该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孕震机制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结构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震面波频散资料进行反演, 得到了中国各地区地壳结构的层状模型。中国地壳可以划分为青藏、蒙古、华北、华南和塔里木等五个大陆块体, 其频散曲线和地壳层状结构是彼此不同的.一般可以用沉积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来代表, 后四个区在上地幔和玄武岩层中的波速值比较接近.青藏和华北地区在地壳中的平均波速值较低, 地壳结构的纵横向变化显著, 康腊面不是稳定而明显的速度间断面, 某些部位上存在着低速层, 这两个地区的地震活动之所以十分强烈, 与上述地壳深部构造有直接关系.其余三个地区的地壳显示了类似稳定地台的某些特征.中国沿海地区的地壳可以大致以长江口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 分属于华北和华南地壳.中国地壳厚度在东部为32——40公里, 青藏高原60——70公里.沉积层在塔里木盆地最厚, 达11公里, 其他地区一般为3——8公里.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 preliminary stud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heating and cooling time constants of ionospheric currents in a simulated modulated HF heating, ‘beam painting’ configur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even and odd harmonics of the fundamental ELF wave used to amplitude modulate the HF heater are sourc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ionosphere which suppor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eating and cooling time constants.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its odd harmonics are sourced in a region of the ionosphere where the heating and cooling time constants are about equal. The even harmonics on the other hand are sourced from regions of the ionosphere characterised by ratios of cooling to heating time constant greater than ten. It is thought that the even harmonics are sourced in the lower ionosphere (around 65 km) where the currents are much smaller than at the higher altitudes around 78 km where the currents at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odd harmonics maximise.  相似文献   

18.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central-eastern Mediterranean area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the inversion of the regional dispersion relations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It is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several types of crust with average S-wave velocities in the range 3.0–3.8 km/sec, and thicknesses varying from a minimum of about 30 km,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Apennines, Crete and Otranto Channel regions, to a maximum of about 51 km beneath the Ionian Sea,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ubmerged continent. Associated with these crustal features, large lateral variation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lithosphere thickness, which varies from a minimum of about 30 km corresponding to the Tyrrhenian Sea and south of Crete to a maximum of about 130 km corresponding to south-eastern Alps and north-central Greece, while the sub-Moho S-wave velocity varies in the range 4.2–4.8 km/sec. The constraint furnished by our results to the geological-tectonic setting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ent 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Africa and Europe, is pointed out.Publication No. 405, P. F. Geodinamica, CNR, Roma, Italy.  相似文献   

19.
汶川及芦山地震余震分布的空间尺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IS点格局方法,从余震点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区与点空间距离格局的关系角度研究了汶川及芦山余震点格局.结果表明:余震在较小尺度内接近随机分布且关联效应明显; 在较大尺度内余震聚集分布,空间距离关联仍呈幂律关系,无标度区间的上下限与不同烈度区的长短轴间存在关联.汶川、 芦山余震形成东北—西南向矩形的热点、 次热点分布区,区域内最邻近指数为0.99,0.76; 映秀Ⅺ度、 芦山Ⅸ度烈度区内最邻近指数分别为1.02和0.95,显示余震点在强烈度、 高聚集区内趋向随机分布.余震点距离关联特征表明:汶川余震在13.5—20 km和30—43 km区间,芦山余震在7—14.5 km区间内关联程度显著; 汶川余震在66—82 km、 225—236 km、 317—321.5 km区间以及芦山余震在15.5—22 km、 23—32.5 km、 33.5—43.5 km区间仍呈幂律关系. 该结果与汶川地震Ⅺ—Ⅸ度、 芦山地震Ⅸ—Ⅶ度烈度分布区域的长短轴存在一定关联,321.5 km和40 km与两次地震主破裂面长度也较为吻合. 对比核密度估计与地震烈度图可以看出: 带宽越小,核密度面积与较高烈度区域的一致性越大; 随着带宽的扩大,核密度面积与烈度区的差异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渤海及其邻区居里等温面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光夏  张先 《地震地质》1996,18(4):398-402
采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研究了渤海及周边地区的居里等温面起伏。结合地表热流值、地壳厚度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分析了研究区的深部地质特征。发现渤海及济阳坳陷北部的垦利至黄河口地区,居里面的深度只有13~20km,而胶辽和承德地区却深达22~24km。该项研究旨在对地震区划的深部构造背景问题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