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手干 ( 6月 )和伏旱 ( 7~ 8月 )两类夏旱天气 ,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 10 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金建德 《贵州气象》1996,20(6):22-24
本文分析了铜仁地区夏旱的气候特点,从大气环流,地理,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了形成夏旱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吴哲红 《贵州气象》1999,23(1):16-17,32
统计分析了安顺1955-1996年夏旱及其天气环流背景,并计算了夏旱指数,指出安顺夏旱与中高纯及副热带环流密切相关。并提出了统计分析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51-2004年贵阳市夏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夏旱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借助小波方差分析和Yamamoto突变点检测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夏旱强度指数序列在1982年前变幅较大,之后变幅有所减下;在整个时间域内,贵阳夏旱变化以5.3a、10.5a和28a周期振动最强,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28a周期振荡为主周期,10.5a和5.3a为次周期;小波变化28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7、1970、1984、1997年,旱涝交替出现。同时,对重夏旱和轻(无)夏早年对应500hPa环流分析可知,严重夏早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东亚大陆盛行西风环流,有利于我国夏季Ⅰ类雨带出现,贵阳市干旱少雨;夏涝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弱,脊线位置明显偏南,东太平洋上空对流强,东亚大陆纬向环流波动较大,西风环流明显偏弱,通常中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贵阳市为多雨,旱情较轻或无旱。  相似文献   

5.
赵彩  于俊伟 《贵州气象》2000,24(2):15-16
通过贵州中部典型夏季旱、涝年的前期(春季)贵阳市边界层内风的比较分析,轨现夏旱严重的1989年其春季边界层中南风分量和西风分量明显比夏涝严重的1991年弱。表明春季边界层内较长时间西南风盛行的环流特征对于盛夏(7~8月)强降水的预报可能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铜仁地区在500hPa两槽一脊型下,暴雨和一般降水两类天气的热力、动力条件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两类天气短期预报的起报条件(模式)。  相似文献   

7.
灾害性长期天气的转折期是短期气候变化中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 ,异常的大气环流会导致异常短期灾害性 (旱涝 )气候 ,因此根据前期月、季尺度的环流物理因子 ,可进行预测 .但灾害性短期气候的转折期 ,如梅雨的暴发、四川盆地夏旱的结束 ,往往发生在较月更短的时间尺度里 .为了反映环流月内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我们从 50 0 h Pa月平均高度场中选取欧亚地区与四川夏旱有关的环流区 ,分析其候际变化的特点 ,用切比雪夫多项系数将其主要演变特征定量化 ,用最优子集回归、逐步回归模式来分别研制夏旱结束期的预报 ,并将历史预报效果及…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人工增雨天气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平  冯宏芳  朱鼎华 《气象》1998,24(3):28-3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分析福建省夏旱期间气候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为开展人工增雨提供物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夏旱期间内地两个旱区人工增水条件优于沿海两个旱区。  相似文献   

9.
1998年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1998年夏季(6-8月)天气图及部分资料的分析,对引起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大到暴雨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在一定环流形势下中低层中尺度系统活动频繁而造成的。还提出了1998年夏洪峰降水的两种环流模型,即副高西进低槽东移型和副高稳定且切变线上有西南涡活动型。并指出:当这两类暴雨环流型出现越频繁,暴雨出现次数越多时,长江流域易涝;反之,则长江流域易旱。  相似文献   

10.
李桂兰 《贵州气象》1995,19(6):3-4,9
我州地域辽阔,东西宽207.6km,南北长249.4km,总面积为26197km2,州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素有十里不同天之称。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复杂的地形地势影响,我州的灾害性天气十分频繁,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春旱、夏旱)、冰雹、大风、暴雨洪涝、低温阴雨等。1992年以来,我州出现的主要气象灾情如下:1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情况1992年我州受凝冻、倒春寒、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的袭击,尤其是严重的夏旱连秋旱,是一个重灾年,粮食比上年减产13.6%,春季冰雹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仅罗甸县4月7日、4月23日两次冰雹灾害就造成…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铜仁地区夏旱发生的频率、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旱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该文运用统计方法对安顺市近45 a夏旱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各种夏旱出现的大致机率,并经过初步分析和应用他人对贵州夏旱的科研成果,给出安顺市夏旱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对今后夏旱的预报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川  芮景新 《四川气象》1996,16(3):6-10
1995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均匀,年总降水量盆地大部正常或略偏少,仅 中部南充,遂宁-带偏少2-3成,干旱较严重,而川西高原的康寂地区偏多2成,造成局地严重洪灾害。本年度的干旱特点;以夏旱为主,夏旱面宽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与历年相比仍属一般夏旱年;春旱一般,伏旱轻而偏迟,具有伏秋连旱的特点。本年度的洪涝灾害具有偏晚发生,次数少而局地强度大的特点,8月9-12日、23-24日两次大暴雨过程,致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夏季(6~8月)天气气候回顾@王素卿@侯润兰¥山西省气象台1997年夏季(6~8月)天气气候回顾王素卿侯润兰(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概况1997年夏季(6~8月)我省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奇缺,夏伏连旱,尤其中南部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第1或第2个...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OF、PDF和场相似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指出夏季代表月份东亚大气环流存在两类天气体系(Weather Regimes),即A类和B类。A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环流型相对应;B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偏涝环流型相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与天气体系A型(干旱型)正相似日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与天气体系B型(偏涝型)正相似日数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 年(2013 年3 月至2014 年2 月),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东北、华北、江淮、黄淮、江汉、江南以及华南北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主要存在4 大干旱事件,分别是西南地区的秋冬春连旱、长江以北区域的春旱、长江以南区域的夏旱以及东部的秋旱.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夏旱发生的气候规律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茜  程李 《贵州气象》2006,30(4):20-22
分析贵阳市夏旱的发生规律,给出了贵阳市夏旱分区图,并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的特征,针对重夏旱年份和无夏旱年份的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1986—1994年4—6月北半球500hPa环流进行波谱分析。通过分析研究超长波系统的演变特征,认为四川盆地夏旱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的转换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寻找出某些有指示性意义的长、中期预报指标。同时,归纳出夏旱持续期和转换期(结束期)的500hPa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20.
秦巴山区地处内陆,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旱涝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80%左右集中在夏半年。冬半年降水很少,不足全年降水的20%。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形成明显的冬旱。就是在多雨的夏季也有明显的干旱时段(伏旱)。图1为旬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点聚图。可以看出,从头年11月中旬到3月中旬,旬降水量不足10mm。而夏季7月上旬达80mm左右。夏季两个高峰值间的低谷则为伏旱(7月中旬到8月下旬)。旱涝的形成是一定时段内某种大环流形势维持所造成的。所以使用月平均高度场为背景来讨论季节性的旱涝最为合适。秦巴山区旱涝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