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海水腐植质和海洋沉积物腐植质中的碳水化合物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陆源腐植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水腐植质和海洋沉积物腐植质的富里酸(FA)和乙醇可溶有机物(ES)的酸水解液中单糖种类和含量多于、高于腐植酸(HA)。总糖含量测定结果与单糖相似。陆源腐植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低于海洋来源的腐植质。  相似文献   

2.
用Na_4P_2O_7和NaOH混合液对青岛胶州湾海底沉积物中的腐植质进行了萃取和分级。对分离出的腐植质中各级分,腐植酸(HA)、富里酸(FA)和乙醇可溶物(ES),测定了元素含量、酸性官能团含量、氨基酸含量、分子量范围、可见光吸收、紫外吸收、红外吸收、~1H-NMR光谱等物理和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对海带综合利用生产中剩下的浓缩浸泡液所含腐植质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出的腐植酸、富里酸和乙醇可溶物三级分做了化学表征和性质研究,包括三级分的得率、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官能团、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析,分子量分布,以及它们对鱼卵生长和褐藻酸钠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GDX 102树脂从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腐植类物质(DHS,EHS)及乙醇可溶物(DES,EES),用~1H-NMR,IR和UV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并同海水中腐植质(HS)和乙醇可溶物(ES)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S,EHS和HS都以高支链烷烃、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构为主要组分,另有少量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说明DHS和EHS是海水腐植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g~(2+)等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电泳淌度差别很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很接近.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水中的氨基酸由于其浓度小,以及其本身的性质所限,因而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基本没有影响;起决定影响性作用的有机物是海水腐植质(FA).  相似文献   

6.
王琰  曹文达 《海洋与湖沼》1993,24(3):256-263
用GDX 102树脂从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腐植类物质(DHS,EHS)及乙醇可溶物(DES,EES),用1H-NMR,IR和UV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并同海水中腐植质(HS)和乙醇可溶物(ES)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S,EHS和HS都以高支链烷烃、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构为主要组分,另有少量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说明DHS和EHS是海水腐植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海水可溶有机物对海洋中生物学、环境化学和地球化学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至今能鉴定出的可溶有机物仅为溶解有机物的10%,在其余90%的未鉴定部分中有60—80%为海水腐植质,因此它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自1980年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海水腐植质后,逐步开展了其化学性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这些工  相似文献   

8.
滨海湿地退化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其中湿地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知之甚少。对北戴河大潮坪滨海湿地植被区和退化区土壤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和共现性关系的研究显示,滨海湿地植被区微生物香农指数显著高于退化区的,细菌OTU注释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主要的细菌类群,它们相对丰度共占群落的85%~95%。厚壁菌门的芽胞杆菌纲(Bacilli)在退化区丰度显著高于植被区的,浮霉菌门的Planctomycetia和Phycisphaerae在植被区的丰度明显高于退化区的。环境因子分析表明,退化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多环芳烃(PAHs)质量比和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其中土壤PAHs质量比高于1.273 mg/kg时,微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含盐量和细菌的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属间共现性关系(Co-occurrence)研究表明随着滨海湿地的退化,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生态学功能逐渐增强。对滨海湿地退化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分条件对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滨海湿地因受河流和海水的交互作用,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营养元素等条件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阐明此种环境下不同水分条件对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对象,研究了淹水和非淹水芦苇湿地表层(0~30 cm)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多样性(采用T-RFLP技术)和培养条件下湿地土壤微生物的Fe(III)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淹水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盐度、Fe(II)含量和pH值显著(P0.05)高于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而淹水芦苇湿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P0.05)低于非淹水芦苇湿地。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细菌和古菌分别为铬还原菌属(Alishewanella)、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而纤维单胞菌属、食酸菌属(Acidovorax)、地杆菌属(Ge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甲烷八叠球菌属分别为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细菌和古菌。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铁还原菌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地杆菌属、铬还原菌属和硫单胞菌属(Thiomonas),而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为地杆菌属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a)。说明淹水能增加芦苇湿地土壤细菌、古菌和铁还原菌的多样性。培养条件下,淹水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还原Fe(III)能力在培养后期(25d后)低于非淹水芦苇湿地,说明淹水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铁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海水腐植质的基本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92-1993年用^1H-NMR,^13C-NMR和IR等分析技术对甲基化前后的海水腐植质(1992年从青岛近岸海水中吸附提取)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与风化煤和海洋沉积物中的腐植质作比较。结果表明,IR和^1H-NMR谱图显示,海水腐植质主要由脂肪链化合物组成,含有一定量的肽类和多糖,芳香结构较少。采用NNE技术的^13C-NMR谱图中各类碳的相对含量为:脂肪族碳,33.2%;  相似文献   

11.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 51.45%、 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d)与无定形态铁(Fe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p)含量则有所增加。(2)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  相似文献   

12.
河流输入的陆源有机碳在河口和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的估算是研究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黄河输沙量极大,为探究其携带的陆源有机质对陆架边缘海有机碳库的影响,以黄河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的木质素,结合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评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和分布。8种木质素酚单体中,紫丁香基酚类(S)与香草基酚类(V)的含量比值S/V(0.63±0.31)和肉桂基酚类(C)与香草基酚类含量比值C/V(0.25±0.15),反映出研究区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草本被子植物。V系列中木质素酸(Ad)与木质素醛(Al)的比值(Ad/Al)V较高(0.53±0.14),表明陆源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较高。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木质素含量Λ8相结合的土壤有机质-陆生维管植物-水生有机质三端元模型对陆源有机物的贡献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陆源维管植物和水生有机质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9.9%±15.0%、7.3%±7.0%、32.8%±11.8%。土壤在陆源有机质中的贡献占有绝对优势,可能与该区域沉积物的主要源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海南文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Penicillium sp. MA-3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8个天然产物,分别为:氮-(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酰胺酸(1),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2),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甲酯(3),(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22E,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β-醇(6), asperamide B (7), cis-4-hydroxy-6-deoxyscytalone (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测定海水和沉积物中腐植质(HS)含量的方法,并对长江口和东海海水、沉积物中的HS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1981—1983年的调查资料,结果表明:124°E以西的长江口海区,表层海水中HS的浓度为150—435μg/L,与盐度S有负相关关系;124°E以东海域,其浓度为100—150μg/L,变化幅度较小。上述海区沉积物中的HS含量为0.416—3.371mg/g,其含量的变化与该海区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沉积物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具有源和汇的双重作用。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相态分析是研究流域重金属元素循环,评价其生态危害性的基本方法。采用1mol/L的盐酸对椒江悬浮物和河漫滩沉积物进行淋滤,研究重金属(Zn、Pb、Cr、Cu和Cd)在酸溶相和酸不溶相中的分布特征,分析并揭示其主要来源和生态效应。椒江沉积物中Zn、Pb、Cu、Cd的含量明显高于浙东地区土壤背景值,酸淋出率60%,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酸溶相中的重金属易释放到水体中,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揭示,酸溶相中的重金属主要吸附、络合于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中,其来源受工业、农业排放的控制。富集因子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椒江沉积物中Cd的富集程度最高,尤其在上游永安溪河段,Cd达到显著富集。而Zn、Pb、Cr、Cu均为轻度—中度富集。  相似文献   

16.
研究确定了Fenten(水杨酸法)反应所需水杨酸、H2O2和Fe2+的浓度,并用水杨酸法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水提多糖及其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和TBHQ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浒苔水提多糖及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清除率与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大于水提多糖。在较高质量浓度(1.2 g/L)时酸提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水提多糖的2倍。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我国南海海域的蓖麻海绵Biemnasp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 4个结晶化合物。经FT -IR ,MS ,1 HNMR ,1 3 CNMR ,DEPT等波谱方法鉴定分别为正二十八酸(Ⅰ) ,正十六酸 (Ⅱ) ,穿贝海绵甾醇 (Ⅲ )和biemnamide (Ⅳ )。报道了 (Ⅰ) ,(Ⅱ) ,(Ⅲ )的化学结构和 (Ⅳ )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有机碳(SOC)矿化过程室内模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分和盐渍化程度对土壤矿化过程的影响,明确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累积矿化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培养前期(0~10d)土壤累积矿化量约占整个培养周期总累积矿化量的50%左右;培养中期(11~35d)土壤矿化速率明显下降,前35天土壤累积矿化量约占整个培养周期总累积矿化量的85%;培养后期(36~70d)土壤矿化速率趋于平缓。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分和盐渍化程度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作用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SOC的含量是影响矿化最主要的因素(F_(0.05)=3711,P0.001),其与累积矿化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adj=0.775,P0.05);土壤水分含量对SOC矿化作用的影响次于有机碳含量(F_(0.05)=71.31,P0.001),盐度对土壤累积矿化量的影响最小(F_(0.05)=33.58,P0.001)。但是,当土壤处于半淹水和淹水状态时,强度盐渍化、有机碳含量低的O1处理组土壤累积矿化率高于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各个O3处理组。因此,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盐渍化程度较高的退化湿地土壤的CO2释放问题应被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3,7(5):57-57
“黄色物质”(英文gelbstoff 俄文)这个名称指的是溶解在海水中的一种结构复杂的有色有机混合物,它是海水中溶解有机物(DOM)的一部分。DOM是生物体中的有机物的分解产物,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水合腐植质”,其生物化学性质很稳定。早在三十年代,Kalle用分光法发现了“黄色物质”。暨今,我国科学工作者已用GDX-102吸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Σ最小原理和HSAB分类,研究了不同水化学类型水体中主要组分的化学模型;讨论了在不同区域之间这些模型的差异,以及湖泊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水化学模型转化;还对水体中微量元素的化学模型作了探讨,对这些元素的优势络合物作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属于软酸和中间酸的金属离子主要作为Me-Cl存在。最硬的酸(φ_A>2.06)在盐湖中主要形成Me-F络合物;次硬酸(0.64<φ_A<2.06)的主要溶存形态是游离离子。在淡水湖泊中,属于硬酸的元素主要以游离离子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