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龚胜生  肖克梅 《地理科学》2021,41(9):1587-1597
基于历史文献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和城市数据,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2 000 a来(公元2—2015年)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轨迹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总体上是趋向东南迁移,唐代以前主要向西南移动,北宋以后主要向东南移动,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先以由南北差异为主,后以东西差异为主;“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很大程度上可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2)中国经济重心变迁与其人口重心、城市重心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3类重心分布区域正是古称“中原”的地区,且3类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由来久远,且相对稳定。3)中国经济重心变迁受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变化的双重制约,随着时间推移,单位人口的经济当量趋于降低,单位城市的经济当量趋于上升,城市经济格局对总体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2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格局的演进过程。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持续北上,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则先南下、后北上,旅游总收入重心的演化路径与国内旅游收入较为相似;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旅游总收入重心都明显偏离几何中心,但呈缓慢趋同态势;旅游外汇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国内旅游客流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与旅游客流总量重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离特征。从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直接驱动因素,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变化促进旅游经济重心的移动,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成为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助推剂,重大事件驱动旅游经济重心变化趋势发生短暂性偏离。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杨国靖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91-1400
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库布齐沙漠为研究区,基于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 2008— 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8— 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大多 维持在 0.819 8 ~ 1 之间,且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交替变化态势。(2)2008—2010 年,库布齐沙漠生 态治理的生态系统参数贡献度小于其社会经济系统参数贡献度,而 2011—2017 年则正好相反,且 两个系统的参数贡献度时序变化呈逐年递增趋势。(3)2008—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其耦合模式经历了从失调衰退类、过度发展类到协调发展类的变 化,且不同年份耦合模式类型差异显著。(4)2008—2012 年,系统耦合度处于高位状态,但耦合协调 度却不处于高位。2013—2017 年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未来库布齐沙漠 化地区应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关键突破点,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研究了新疆近30年以来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位于其地理重心的东北部,经济重心与地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趋势;(2)1978-2007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由西南向东北呈"S"型态势发展,总方向为东偏北10.49°,总移动距离为103.87 km,其中东西方向移动102.13 km,而南北方向仅移动18.91 km,绝大多数年份的经度向变化大于纬度向变化;(3)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新疆经济重心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建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向新疆西部、西南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陆域资源对经济增量的承载率越来越小,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增长点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引入重心概念,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模型和中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发展数据和涉海就业人口数据,计算出了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重心与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动态演变过程,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海洋经济就业贡献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等角度对地区差异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我国海洋经济重心与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均出现了"中心偏离"现象,海洋经济重心由东南偏移转向东北偏移,说明中国区域海洋经济高密度区由南往北移动,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一直都是涉海就业人口的高密度区。②天津、上海和海南的海洋经济就业人口比重在20%以上,海洋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表现出较大优势;山东、江苏、浙江、广西海洋经济就业贡献度低,海洋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7.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5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经济”作为行政区划框架下自身发展和区域竞争相互作用的经济运行现象,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深远。论文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构建基于“行政区经济”函数和改进潜能模型的“行政区经济”测度模型,以成德绵地区为例,定量刻画其2005—2018年“行政区经济”约束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① 研究期内成德绵地区“行政区经济”约束强度历经“累积上升—快速下降—波动起伏”3个阶段,行政区划对经济一体化的刚性约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一体化态势明显;② 2009年是其变化的拐点(峰值),各阶段“行政区经济”约束强度变化与政策以及行政区划调整耦合性较强,“行政区经济”测度模型具有较好适用性和合理性;③ 2005—2018年间研究区“行政区经济”类型结构具有阶段性稳步降低的特点,高强度型和60%的中强度型政区转为较低强度型政区,较低强度及以下类型政区占比由51.7%提升至91.4%,表明“行政区经济”的约束强度明显降低,区域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④ 成德绵地区“行政区经济”空间格局经历了“中心极化—中部辐射递减—外围塌陷”的过程,研究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且效果显著,推动“行政区经济”重心向南偏西3°方向位移10.08 km。未来还需通过改革行政组织结构和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等途径优化体制机制,弱化行政区划约束,构建良好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最基本的属性,不均衡性过大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利用地理联系率、Pearson相关系数、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时间特征;采用重心模型和人均GDP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塔河流域的人口、经济分布匹配程度不断减弱,不均衡特征逐渐显著,区域经济差异已超出警戒线的范围。(2)在空间格局上,经济重心显著向东北方向集中,人口重心基本不变;人口、经济重心转移使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州逐渐成为贫困人口集聚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库尔勒市成为经济极化中心。依据增长极理论,塔河流域经济极化中心较单一,增长体系不完善,未来需培育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质量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  刘力钢  陈金 《地理科学》2021,41(5):832-841
采用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对东北三省36个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 从差异来源及其贡献度来看,2007—2010年超变密度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2011—2018年地区间差异是差异的主要来源;③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质量总体核密度曲线逐渐向右移动,旅游经济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差异逐渐减小;④ 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质量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产业是充满众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部门。以我国旅游产业相关发明专利、旅游收入、风景名胜区、高校学生数等为分析依据,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动态变动指数、空间重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各省区2006—2017年旅游科技创新的时空结构、重心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我国旅游科技创新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后地理集中度指数开始持续下降;空间上,旅游科技创新在我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此外,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重心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并呈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的移动轨迹。最后,科技创新产出、旅游经济水平、科技经费投入、经济宏观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旅游资源禀赋等要素指标均对我国旅游科技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三驾马车"认知停留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增量影响,缺乏空间方向概念。由此,以经济重心作为衡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指标,并以广西为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视角出发,通过重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比分析"三驾马车"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揭示三大拉力对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广西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呈"S"型,2010,2013年分别为重心空间转向的拐点;在空间位置方面,与经济重心邻近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出口重心;在迁移路径方面,消费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小且变动较为稳定;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大,整体上呈往西南方向迁移态势;投资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路径在2009年以后的走势较为一致。在拉力作用方面,"三驾马车"对经济重心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方向上的影响强弱不一,整体而言是投资大于消费大于出口。  相似文献   

14.
于婷婷  左冰  宋玉祥  吴媛媛 《地理研究》2020,39(6):1357-1369
基于2002—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利用DEA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综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经济综合效率整体水平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低,仅少数城市实现效率最优。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相当,西部偏低,不具备明显的梯度特征。② 旅游收入每提高1%,城市综合效率正向变动0.064%,其对城市综合效率的作用强度显著高于人力资本水平、二产产值比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以及政府财政支出占比。③ 旅游业对中国三大区域城市整体综合效率的提高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对经济综合效率的作用强度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基尼系数、人均收入差异系数、“崔王指数”、锡尔系数4种区域差异演化指数的计算,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极化水平不断增强;南北疆内部区域经济差异与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北疆内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作用显著。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北移,极化中心基本显现;空间自相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低值区域不断扩大至整个南疆地区;北疆极化中心克拉玛依市“高-高”极化作用显著,乌鲁木齐市、鄯善县的“高-高”作用不显著,有待提升;南疆极化中心库尔勒市仅在改革开放初期“高-低”作用显著,近年来阿克苏市“高-低”作用显著,有望发展成为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利用DEA模型、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 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初探, 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 30 年间, 长三角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总体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下降—急剧下降的过程, 呈倒“U”型发展;②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耦合关系不同, 在一定时期, 提高城市化效率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可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当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城市化效率的提高不再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城市化效率;③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会首先摆脱城市化效率带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贫困国家经济数据,构建了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8-2017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①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的耦合协调现状不容乐观,基本都处于失调或接近失调状态,但从时间发展来看,有向协调方向缓慢发展的趋势,且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在缓慢缩小;②从耦合协调类型上看,大部分贫困国家为经济滞后型,其余为旅游—经济同步型,尚无旅游滞后型;③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非洲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相对最低,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好,东南亚地区则呈现局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钊  李涛  杨山 《地理研究》2020,39(4):892-906
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耦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揭示了2005年、2016年各省市“势-效”空间关系演化规律,并据此提出省际入境旅游与当地旅游经济间“势-效”空间关系优化的方式。研究发现:集散优势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随时间变化发生冷热点迁移。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最具集散优势。旅游综合效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极分化现象显著,至2016年基本形成南北高低相间、东西高低分化的“S”型格局。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资源要素投入等因素影响,“势-效”耦合的空间关系不断调整。针对部分地区“势-效”关系存在失调,研究提出了失衡型、低水平协调型旅游地的协调机制与路径,促进“势-效”关系在空间上良性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