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疆瓦吉尔塔格“金伯利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岩石,与国外已知典型的金伯利岩有所不同。岩石的角砾成分以异源角砾为主,有岩屑,亦有晶屑,岩球构造不发育,岩石中橄榄石卵斑不多见,两个世代斑晶区分不明显,矿物组台除以橄榄石、金云母为主外,尚有相当数量单斜辉石和普通角闪石,但可能是捕晶成因;副矿物镁铝榴石,尤其是含铬高的镁铝榴石缺乏;岩石化学成分投点在金伯利岩区间,但 MgO,K_2O 均偏低,部分样品 K_2O相似文献   

2.
华南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并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岩石,按矿物组合可将其分为含典型过铝质矿物白云母、电气石、黄玉的强过铝质花岗岩(SPG)和含角闪石、黑云母等镁铁质矿物,而缺乏典型过铝质矿物的弱过铝质花岗岩(WPG)两大类。黑云母是花岗岩类岩石中最常见的镁铁质矿物之一,其成分特征可以有效示踪花岗岩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源区性质。以赣南印支期龙源坝岩体和湘中白马山岩体为例,对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中两类过铝质岩石的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WPG中黑云母富镁、贫铝、贫铁,属镁质黑云母,而SPG中黑云母贫镁、富铝、富铁,属铁质黑云母。黑云母平衡结晶温度和氧逸度估算结果显示,WPG比SPG具有更高的岩浆温度和氧逸度。WPG属于壳幔岩浆混合产物,而SPG则来自于接近纯地壳沉积物质部分熔融产物。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判断源区性质,无法单独判断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岩浆不混溶分异过程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劲 《岩石学报》1998,14(1):83-89
根据实验和具体实例,从岩浆不混溶分异过程分析了不混溶球体相随粒经大小而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在早期,数十微米级以下细小的不混溶球体相互相碰撞合并作用剧烈,生长迅速,正因为如此,以及岩浆结晶作用影响,这种球体相一般难以保存下来。另一极端情况是不混溶相生长到米级以上粒径的球体相时,由于快速的重力分离作用,也难以呈球状保存下来,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分异层状体。只有毫米级到厘米级的不混溶球体相,由于发展缓慢,容易保存,以致可以在火成岩中看到这种球颗(粒)结构。有时微米级球体可以在淬冷火山岩基质中得以保存。从力学角度看,岩浆不混溶相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岩浆分异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初论成矿流体及金属矿物富集系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在长期积累的有关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初步提出了一个新的金属成矿系统分类方案。本篇首先介绍10种成矿流体及其金属矿物富集系统的主要特征,10种系统包括:镁铁质岩浆中的堆积系统、镁铁质岩浆与硫化物熔融体不混溶系统、长英质岩浆与挥发相不混溶系统、热水中矿物子相析出系统、热水与CO2不混溶系统、热水与有机物不混溶系统、变质热水矿物子相析出系统、地下水矿物子相析出系统、地表水中的堆积系统和地表水中矿物子相溶解系统。  相似文献   

5.
滇南普雄黑鳞云母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雄黑鳞云母岩产于白云山-白石岩霞石正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在内接触带与主岩渐变过渡,具斑状、伟晶和中细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含霞石、正长石,副矿物有锆石、榍石、烧绿石、独居石、磷钇矿、方钍石。岩石是岩浆结晶的产物,它富含挥发分和稀有金属元素,贫Fe、贫REE,富Mg,富碱,是碱性岩浆不混溶熔离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杨宗锋  程黎鹿  罗照华  梁涛  潘颖  李德东  黄凡 《岩石学报》2008,24(11):2548-2562
天和永地区南北向出露的小面积单层碱性玄武岩,岩石中出现至少三种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所有岩石均以橄榄石作为主要斑晶矿物,大颗粒环带橄榄石斑晶中心镁值为89.5,边缘镁值为70.3,小颗粒环带橄榄石镁值46.2~78.9。粒径最小的橄榄石聚集体和散布的基质橄榄石均无明显环带,前者镁值67.4~68.1,后者镁值65.5—72.1;单斜辉石由相对高钛高铝贫硅的散布柱状辉石和相对低钛低铝富硅的聚集粒状辉石组成,前者形成于低压快速淬火环境,镁值65.1—77.1,后者形成于富含挥发份的低压低过冷度环境,镁值77.7~78.0。所有单斜辉石均以次透辉石为主,个别为深绿辉石;斜长石以包含结构产出为主,为相对偏酸性的中长石An=33.7~37.4,CaO含量低与早期大量单斜辉石结晶有关。由于残余岩浆内K,0和Na20含量富集且极不均一,晚期结晶的长石同时出现了高钠长石、K-高钠长石(歪长石)和K-透长石;钛铁氧化物多数为晚期结晶的细粒基质矿物,少量以0.3ram左右的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中的包裹体形式存在,可归属为钛铁尖晶石(Usp)-磁铁矿(Mt)固溶体系列,晚期逐渐向贫铝、铬和富钛方向演化。由于以上各种造岩矿物的晶出,导致残余岩浆形成的火山玻璃向贫镁、铁、钙和富铝、钾方向演化,火山玻璃的全碱含量变异趋势与全岩类似,均和SiO2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火山玻璃具有响岩和粗面安山岩成分特征,K2O/Na2O值变化大0.68~1.61,均为钾玄岩系列,Na2O含量依然呈现宽区间特征,是天和永玄武岩由钾质过渡到钠质的主要原因。天和永玄武质岩浆从地幔运移到地表仅需5小时-5天,大颗粒斑晶橄榄石和小颗粒基质橄榄石生长仅需几小时到几天,前者形成无须深部岩浆房停留,后者近似晚期岩浆快速淬火时间。高镁橄榄石斑晶与残余岩浆的扩散平衡时间约42天~252天。深部结晶的橄榄石在运移途中和地表流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适宜的动力学条件而无法离开岩浆体系。全岩与火山玻璃间缺少中间过渡成分,呈两个相对集中的端元组分存在亦由晶出矿物无法离开岩浆体系所致。天和永玄武岩的成岩时间尺度远小于同化混染和岩浆分异的时间尺度,是岩浆作用过程未能明显影响其不均一原生岩浆性质的主要原因。因此,岩浆作用的某些物理过程分析是认识岩浆起源与岩浆作用过程及其对火成岩多样性的贡献的重要方面,同时对于理解和约束岩浆作用的某些化学过程也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河北阳原辉石岩-正长岩杂岩体的球状黑云辉石正长岩是岩浆不混熔的产物。本文研究了微量元素、REE在球状岩石的球体相—基体相间的分配。提出控制元素在不混溶的两液相间分配的三种因素,建立了分配系数D_(M/O)~i与不混溶两液相的相对聚合度(NBO/T)_(M/O)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研究可用于区分岩浆不混溶作用与其他作用,确定岩石成因。  相似文献   

8.
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中火山微球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次研究从钾镁煌斑岩中挑选出上万个微球粒进行了系统研究。微球粒有三种:无磁性无色透明—半透明浅黄色、棕褐色至不透明黑色;弱磁性—强磁性黑色;强磁性钢灰色铁质。除微球粒外,还有岩浆溅射碎片和炉渣伏溅射碎片等火山尘。微球粒具有火山喷发条件下可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其化学成分主要为:(1)贫铁型,富Si、Mg、Ca、P,贫Ti、Mn、K;(2)富铁型,富Si、Ti、Mn、K,贫Ca、Mg、P;(3)高铁型,以Fe为主。单个微球粒中还出现高Si相和高Si、Mg相。据微球粒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推测,在钾镁煌斑岩浆侵位至地壳深部环境下,经历过液态熔离作用,当火山喷发时,在快速冷凝条件下形成火山微球粒。  相似文献   

9.
本区处于塔里木—中朝古板块的北缘或欧亚板块的东南缘。是库拉板块俯冲时的影响带。基底岩石为晚太古界变质岩系和古生界砂页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盖层岩石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以各种结构构造的流纹岩为主体的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这些流纹岩由浅侵入相逐渐过渡为喷溢相。1.岩石学与岩石化学特征:根据产状与岩石结构构造特点,分为层纹(细纹)状流纹岩、条带状流纹岩、球颗状流纹岩、球粒状流纹岩和碎斑流纹岩。岩石化学平均成分,与戴里化学成分数据相比  相似文献   

10.
徐章华  汤中立  蔡克勤 《矿床地质》1998,17(Z4):719-722
通过金川侵入体的岩石化学分析资料,根据Roeder和Emsliec的橄榄石一液相平衡原理估计金川超镁铁质岩的原始岩浆是大约含MgO为10.8%的高镁玄武岩浆,并且与不同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玄武岩岩石化学成分进行X比,认为金川侵入体的原始岩浆的化学成分与巴西北部Maranhao低Ti玄武岩浆的化学成分相似,代表了一种大陆裂谷背景下火山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Applied Geochemistry》1996,11(3):481-487
Geological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liquid immiscibility in felsic magma closely associates with the ore forming process. In order to obtain experimental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e forming process and liquid immiscibility in felsic magma, 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nite ∼ KBF4∼Na2MoO4 system is a homogeneous melt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however, the melt decomposes into two immiscible melts: silicate melt and ore-forming melt. The ore-forming melt exists as globules in the silicate phase. Molybdenm, Ca, Na, Mg, P, Mn, F, B, and OH are concentrated in these globules. The ore forming melt is characterized with very low SiO2 and Al2O3 concentrations but the concentration of MoO3 and CaO is very high. In contrast, the silicate melts a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SiO2 and Al2O3, and depleted in MoO3 and CaO. In the silicate melt the concentrations of network modifying elements (e.g. Mo, Ca, Na, P, Mg) and volatiles (F, OH) are very l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mmiscible melts exist not onl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ut also in structure. The ore-forming melt structurally consists of [MoO4], [MoOF4], [B(OH)4], and OH, while the silicate melt is [Si04].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he two immiscible melts possess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silicate melt, the ore-forming melt has a lower density and viscosity, which permits the globules to behave as bubbles in granite magma and to move and concentrate in the upper part of magma chamber. This process is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 the upper part of granite bodies and their immediate aureoles.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liquation in felsic magma can be the first step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during granitoid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2.
黑石山铜铅锌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矿区内的石英二长岩-正长岩发育有暗色微粒包体,本研究在包体中发现了硫化物。锆石U-Pb定年显示,正长岩形成于239.4±1.0Ma,具有富Si和K,贫Mg、Cr、Ni,明显的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较为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暗色微粒包体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可见角闪石堆晶,贫硅、富钙、铝、碱和铁,Mg#值为38.37,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轻重稀土分馏弱。结合宿主正长岩和暗色包体的矿物成分相似性和岩相学特征,本文认为暗色微粒包体与正长岩来自同一个岩浆房,属于同源岩浆包体,是岩浆房早期分离结晶相,被中酸性岩脉携带上升至正长岩熔体中,一起侵位至浅部地壳。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和矿物成分,本文认为正长岩是下地壳含水镁铁质岩石在压力较低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硫化物,且包体岩浆的硫含量远高于正长岩岩浆,指示岩浆房的早期分离结晶相带走了硫,使残余熔体贫硫。  相似文献   

13.
藏北戈木错渐新世碱性钾质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普遍出现正环带、反环带和韵律环带结构,多具有"绿核辉石"的结构特征。通过矿物电子探针测得"绿核辉石"的核部有高Mg#和低Mg#两种不同成分,两者都不同程度发育有筛孔状熔蚀结构,环带结构主要发育在辉石的幔部到边部,与绿色核部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幔部环带结构的成分变化范围相对较窄。"绿核辉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反映了同源碱性钾质岩浆在壳内岩浆房中发生了岩浆补给-混合作用,复杂的环带结构记录了混合岩浆的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流纹质岩浆中,存在两种不混溶的熔体,一种熔体富SiO_2贫FeO,另一种则相反。从熔体结构的角度看,前一种熔体富桥氧,后者则富自由氧。水的解聚作用可以改变流纹质岩浆的结构,即降低它的聚合程度,因此,含水流纹岩浆的粘度低于玄武岩浆的粘度,从而使流纹岩中流纹构造发育。 实际工作中应避免混淆流纹岩与酸性熔结凝灰岩。  相似文献   

15.
朱永峰  曾贻善 《岩石学报》1995,11(4):353-364
为探讨长英质岩浆作用过程中金属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意义,我们进行了常压下花岗岩-KBF3-Na2MoO4-WO3体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1250℃)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MoO4-WO3体系,当温度降低时发生液态不混溶,从中分离出含矿熔体的小液滴,体系中的Mo(W)几乎全部富集在这种小液滴中。含矿熔体中极富含Ca、Mg和P,而贫Si、Al和K,H2O和F富集在含矿熔体中。此实验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发生可以使成矿元素W和Mo富集到与硅酸盐熔体不混溶的独立的非硅酸盐熔体中。这种熔体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继续演化可形成类似镁铁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常出现的岩浆熔离型矿床。本实验结果可能为斑岩矿床的形成机理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世界上岩浆硫化物(Ni-Cu-PGE)和氧化物(Fe-Ti-V-P)矿床的主要载体.全球主要岩浆硫化物和氧化物矿床均可以产于大火成岩省、克拉通区的裂谷带或伸展环境、褶皱带内的后碰撞伸展环境.寄主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岩体规模相差甚大(从6×104km2到<0.1km2),既有超镁铁质岩石组合也有镁铁质岩石组合,但其原生岩浆主要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含镍铜的铂族元素矿床主要赋存于规模很大的层状岩体中,而镍铜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小岩体中.寄主钒钛磁铁矿或磁铁矿矿床的岩体主要是以辉长岩为主的层状杂岩体.寄主钛铁矿-磷灰石矿床的岩体均为层状的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岩体.尽管其岩石组合相差很大,但其原生岩浆均属拉斑玄武质.寄主硫化物矿床的岩体相对富Si、Mg、Cr、Ni,而寄主氧化物矿床的岩体相对富Fe-Ti-P-V,造岩矿物晶体化学也反映了这种差异.对全球主要含矿岩体的对比分析表明,导致这种反差的主要控制因素应该是岩浆生成时的压力状态,源区性质和熔融程度的差异可能只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金川模式和岩浆通道模式上,对岩浆氧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体现在氧化物和磷灰石是堆晶相还是从不混溶的矿浆中结晶的.对比分析表明,成矿过程具有多样性,试图用一种模式概括所有同类矿床成矿过程的想法未必可取.毫无疑问,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是形成岩浆矿床的必要务件,伴随岩浆演化及成矿过程的氧速度变化及其诱因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的单斜辉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西秦岭礼县地区钾霞橄橄黄长质火山岩系中单斜辉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斑晶相单斜辉石类型复杂,成分变化范围大,具有多源属性,基质相单斜辉石可以分为高Ti铝透辉石和含Ti透辉石两种基本类型,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结晶顺序前者晚于后者,岩系中透辉石Ca(Mg,Fe)Si2O6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于CaTiAl2O6分子替代,晚期熔体富Ti,Al贫Si,Mg,熔体有向富Ti,Al,Fe,Na贫Mg,Si演化的趋势,在透辉石成分上表现为CaTiAl2O6和NaFe^3 Si2O6端员分子对Ca(Mg,Fe)Si2O6的替代,本区基质相透辉石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钾霞橄黄长岩系的透辉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段斯木科流纹质碎斑熔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兴安岭北段斯木科地区发育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火山岩石类型——流纹质碎斑熔岩,其具有熔岩和熔结凝灰岩的双重结构.岩石富Si、碱,Na2O/K2O=0.61~0.82,轻稀土富集,Eu亏损强烈,富集Rb、Th,亏损Ba、K,与同期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同,其区别主要在岩相学上.二者均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属于由于岩浆向上运移、定位过程的不同而形成的"同质异相体".  相似文献   

19.
王建  李建平 《矿物学报》2003,23(2):115-123
对西秦岭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中的基质相含钛透辉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根据透辉石中Ti和Al的含量划分出低Ti—透辉石和高Ti—铝透辉石两种基本类型,它们作为同源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结晶顺序前者先于后者。火山岩系的透辉石[Ca(Mg,Fe)Si2O6]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着CaTiAl2O6(钛辉石)分子替代,晚期熔体富Ti、Al贫Si、Mg。百草山岩筒是演化岩浆结晶的产物,熔体向富Ti、Al、Fe^3 、Na,贫Mg、Si趋势演化;在透辉石成分上表现为CaTiAl2O6和NaFe^3 Si2O6(锥辉石)端元分子对Ca(Mg,Fe)Si2O6的替代。本地区基质相透辉石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钾霞橄黄长岩系的透辉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反映了这种特殊的岩浆熔体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透辉石的结晶过程和阳离子在矿物晶格中的占位。  相似文献   

20.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