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4-348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袁老师的弟子满天下。受过袁老师教诲的学生之多,成绩之大恐怕在国内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袁老师为中国的第四纪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所花费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的份量和意义。袁复礼教授的一生的地质工作和他的教育工作都说明他是一位不服输的地质学家,是一位把地质学念在“身上”的地质学家,更是一位能够和大山岩石谈话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2.
袁复礼教授是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1939~1941年)教我们矿床学的老师。老师在教课之余,常谈到一些野外工作经验,尤其是在西北新疆一带沙漠地区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考察成果。 上海地面沉降发生后,我们当时对怎么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点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由于上海地层沉降发生在第四纪地层中,于是我们想到了对第四纪地质一系列问题很有研究的袁复礼老师。1964年5月,由地质部和上海市联合召开“上海地面沉降水文地质工程  相似文献   

3.
袁复礼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人之一,我校建校元老。大半个世纪,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1993年12月31日是袁复礼教授100周年诞辰,中国地质学会等20个单位将联合举行纪念活动,以缅怀袁复礼教授对我国地质科学与地质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袁  相似文献   

4.
袁希渊老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之后虽然曾经从事重要的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就袁老师的一生来看,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长期坚守地质教育岗位,长期主持清华大学地学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中国几代地质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师道长德,功勋永在。  相似文献   

5.
笔者是袁复礼教授30年代末期的学生,回顾了在西南联大受袁老师教诲;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地质学院共事期间得袁老师帮助的情况。老师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德使我们体会到:所谓教育决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其涵育和启发的作用有时更为重要。我们后来虽然成了不同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但袁老师始终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今年12月31日,是我国著名地质专家、教育家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在1993年教师节之际,新疆地质学会张良臣理事长主持召开有新疆地矿局、石油局、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国家305项目办公室、西北石油地质局等30名老、中、青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袁教授对我国和新疆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我院和北京地质学会联合举行座谈会,热烈祝贺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和地质教育工作六十年。会议由我院院长王鸿祯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7日,江苏省地质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地质档案资料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处长崔德庚,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袁晓军,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朱士鹏等出席了会议。江苏省地质资料馆、江苏省地勘局、江苏华东有色地勘局、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江苏煤炭地质局、江苏地调院、建材江苏总队以及中石化江苏地质勘查院代表参加了大会。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袁晓军代表学会作了讲话。朱士鹏首先代表地质学会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江苏省地质学会地质档案资料专业委员会的批复”…  相似文献   

9.
1 朱庭祜 ,袁见齐 .江宁县凤凰山铁矿储量之新估计 .矿冶 ,1 934,7( 2 3) :63~ 66.2 袁见齐 .宜昌黄陵庙、葛洲坝两处筑坝问题 .四川地质调查报告 .中央大学地质系 .1 935.3 袁见齐 .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厂址地质之讨论 .中国建设 ,1 935,1 2 ( 4 ) :1 0 5~ 1 0 8.4 朱庭祜 ,李学清 ,郑厚怀 ,汤克成 ,袁见齐 ,孙鼎 .南京市及江宁县地质报告 .南京 :南京大学地质系( 1 936) .1 950年重印出版 .5 郑厚怀 ,袁见齐 .江苏江宁县獾子洞之成矿作用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1 936,1 5( 3) :361~ 390 .6 袁见齐 .湘黔铁路沿线地质报告 (打印资料 …  相似文献   

10.
袁扬  袁鼎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9-353
本文作者回忆父亲袁复礼教授献身地质事业的执着精神和他为人坦诚宽厚、公而忘私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1.
当袁复礼先生讲完第四纪地质及其相关连的一些理论问题之后,应当接着谈一下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的类型。内容和绘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就在这几方面作一些一般性的介绍。一、第四纪地质图方面Ⅰ.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内容为了完成整个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第四纪地  相似文献   

12.
袁复礼教授是老一代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热爱祖国人民和科学、教育事业,在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教育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1993年12月是袁老百年诞辰,他的几代学生聚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情缅怀这位德高望重、功绩卓著,深受人们爱戴的地学先驱。 袁先生祖籍河北徐水,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  相似文献   

13.
该区届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坳陷,面积6200km~2(图1),基底为下石炭统。地层厚9000~15200m。 本区石油地质工作始于30年代,袁复礼、黄汲清和原苏联地质专家曾作过区域地质调查。5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先后进行过物探和钻探工作,以侏罗系为目的层,在西山背斜和小渠子背斜打井18口  相似文献   

14.
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3年12月21日至1993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与会者1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15人,教授86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同志,地矿部副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宏仁同志等出席了纪念会.会议由程业勋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杨遵仪教授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等19家发起单位作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袁复礼教授的生平事迹;武衡、张宏仁、黄汲清、孙殿卿、程裕淇、丁国瑜、杨起、赵鹏大、蒋松等同志相继发言.他们高度赞扬了袁复礼教授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宽厚待人的崇高美德和优良作风。会议组织出版了《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集》和《桃李满天下》纪念文集。为纪念袁复礼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还发行了纪念专刊和专栏。 袁复礼教授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徐水县,卒于1987年5月22日。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5年赴美国纽约建筑学校、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从事地质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任清华  相似文献   

15.
今年12月31日是我国已故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袁先生献身中国地质事业60多年,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贡献有口皆碑,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治学精神,也为同行和后人所称颂。正如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前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尹赞勋先生生前所赞誉:“袁老学问好、道德好、作风也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确实,袁  相似文献   

16.
正巧识黄土锲而不舍1953年冬,刘东生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4年秋,他就被派去参加一个庞大的课题项目——黄河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综合考察。这个综合考察队是由该所所长侯德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北京地质学院教授袁复礼和苏联专家帕甫林诺夫等发起成立的,还  相似文献   

17.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是目前还健在的两位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中年长的一位,也是我院建院元老。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已经六十年。 几十年来,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历尽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真是“探宝藏足迹遍中华,育英才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科学道德,重视实践、不畏艰险、顽强开拓的工作精神,关心他人,热心教育事业和地学各领域的建树,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本期特辟专栏,发表袁老五十年前的文章和学生们的纪念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云南剑川盆地第四系模式剖面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澜沧江流域,地处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之界,为云南高原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区内陆相第四纪地层发育,前人由于工作精度所限,对其未作过详细划分对比。我们在袁复礼老师的指导下,与本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第四系的剖面岩性、岩相、层序、厚度、上下界限,接触关系、生物化石、横向变化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了详细划分并且拟建了几个新组,建立了系统的模式剖面(表1)。  相似文献   

19.
第27卷第3期《地质论评》上登载了袁忠信等同志的文章:“一种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类型——斑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以下简称《斑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我们在阅读该文后,感到有一些问题,并愿意和袁忠  相似文献   

20.
正《地质评论》是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地质学定期期刊,是所有中文地质学期刊的老大哥,创刊于1936年。80年来,《地质评论》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普及知识传播等方面,也起到了老大哥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值此《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怀念为本刊作过杰出贡献的老地质学家编委,他们是:章鸿钊、李四光、谢家荣、冯景兰、杨钟健、尹赞勋、斯行健、孟宪民、袁复礼、张席缇、孙云铸、李春昱、侯德封、王恒升、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