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分析2006年4月9~11日发生在南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指出这次沙尘暴是西方路径强冷空气引发的,冷锋后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斜压槽及强锋区是激发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高空急流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而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右侧;特殊的地形及地表状况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疆西部17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大风沙尘暴常规观测资料和NEC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疆西部大风、沙尘暴日数变化特征,探讨2017年12月27日的一次罕见大风天气成因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近55 a南疆西部大风、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并于1987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减少性突变。春、夏季是南疆西部大风、沙尘暴的高发季节,而秋、冬季大风、沙尘暴较少发生。个例分析表明,欧洲高压脊东移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快速东移引导极地冷空气东南爆发是这次大风的主要天气背景。剧烈升温、减压及干旱是利于大风、沙尘暴的前期天气条件;"焚风效应"、午后太阳辐射导致的地面异常升温是大风、沙尘天气发生的热力条件;地面风切变和中尺度低压是沙尘暴的触发机制。高空锋区、动量下传、低槽加深相联系的极地冷空气的补充及气压梯度力大小与南疆西部翻山大风密切相关,需要在冬季大风预报中重点关注。动力因子满足的条件下,热力因子是判断冬季能否出现沙尘暴的敏感因子,冷的下垫面和逆温层对沙尘天气的发生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与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陕西省58个气象观测站近46a(1961-2006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陕西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陕北沙尘暴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在相同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沙尘暴的时间变化(日、年、年际与年代际)主要与大风有关,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天气气候条件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陕西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变化较平稳,本世纪初徘徊在低值附近。  相似文献   

4.
温度平流在沙尘暴和大风天气预报中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永刚  孟雪峰  荀学义  袁慧敏  仲夏 《气象》2014,40(11):1302-1307
针对内蒙古沙尘暴天气中大气层结稳定度问题,选取了内蒙古强沙尘暴、大风(以大风为主部分地区伴有扬沙天气)两种天气过程,对冷空气活动的温度平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大风天气都有较强的冷平流活动,但强冷平流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其对大气层结稳定度、温度垂直廓线、垂直运动分布有明显影响。沙尘暴天气强冷平流中心位于较高的700~600 hPa层次,其与近地层弱冷平流叠加,形成高低层温度平流差异,使得垂直气温直减率加大并保持这一趋势,形成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深厚不稳定层结条件,在低层扰动的触发下形成干对流风暴,能量交换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是能量交换的一个平衡态;大风天气强冷平流中心位于较低的850 hPa以下层次,不利于形成不稳定层结条件。沙尘暴扬起的高度就是混合层厚度,比强冷平流中心位置高出150 hPa左右,强度达到—45×10~(-3)℃·s~(-1)以上的强冷平流中心在700~600 hPa层次时,混合层厚度可达到500 hPa以上层次,这一强度的沙尘暴天气可以影响到我国江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春季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沙尘暴与大风、气温、降水、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沙尘暴空间分布不均匀,在自西向东减少的同时,有4个中心;绝大多数测站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明显减少,只是近年来略有增加;大风与沙尘暴统计关系密切,但个例分析则不然,少数测站沙尘暴比大风更容易发生;降水抑制沙尘暴发生;近期增温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冷空气与沙尘暴的关系各地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04年3月26日~28日发生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指出这次沙尘暴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斜压槽及强锋区、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触发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促进了蒙古气旋的发展;涡度对沙尘暴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在沙尘暴发生区域,对流层低层和近地面层为不稳定层结,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低层强烈辐合,在近地层形成大风和沙尘暴。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24日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数值预报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本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贝加尔湖高空低涡引导冷空气南下在蒙古形成密集的高空锋区;b)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沙尘暴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c)强烈的上升与下沉运动为大风、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d)螺旋状逗点云系的发展为此次大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e)沙尘暴发生前期上游地区干暖的气候条件及下垫面增厚的于土层及沙区,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最基本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塔城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5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实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沙尘天气高发区位于沙湾、乌苏一带,次高值中心位于额敏,沙尘日数与大风日数、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向分布的特点;2) 年均沙尘暴日数为3.8 d,主要发生在4-9月;3) 沙尘日数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沙尘暴日数以1.0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以10.5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4) 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在1993、1992、1973年发生了显著减少的突变;5) 近半个世纪来新疆的冷空气活动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小),而大风日数的显著减少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0年4月12日特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建芬  陶健红  杨民  杨建才 《气象》2001,27(6):22-26
对2000年4月12日归生在甘肃,青海,宁夏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分析指出:“4.12”沙尘暴是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河西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发展是激发沙尘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西北地区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高空急流发生异变时的非平衡状态变化导致对流层中下部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中小尺度系统和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河西狭管地表和特殊的流沙,尾矿矿地表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2010年4月24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过程是西北路径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hPa环流形势由纬向转为经向的过程中;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热力条件;高、低空急流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动力条件;干暖区的存在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并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下暖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有利于高空强风动量下传.应用1969~2004年河西走廊中部大风沙尘暴个例资料及1986~2004年数值预报资料,总结归纳出了不同天气形势下大风沙尘暴短期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同时订正和补充了短时预报指标,在业务使用中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锡林郭勒盟春季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高发季节15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3-5月)的气象资料为数据源,分析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气象因子对锡盟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次与大风、前期降水量等气象因子有关;另外,沙尘暴的发生与蒙古气旋这一特定的天气系统间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掌握沙尘暴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预报和监测沙尘暴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产品,对2010年3月19—20日陕西榆林市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z-螺旋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阻高引导脊前冷空气下滑到新疆堆积,新疆横槽东移转竖是这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高空引导系统,地面冷锋过境是沙尘暴过程的触发条件,地面强大的冷高压提供了沙尘暴大风天气长时间持续的气压梯度,局地z-螺旋度在沙尘暴的诊断分析中具有较好的特征。沙尘暴发生前在中高层,螺旋度先形成负值区,低空有弱正值区,沙尘暴发生期间,螺旋度变为-(60~80)×1-0 7m/s2的负值中心,螺旋度负值中心的持续时间与沙尘暴持续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幅度已接近总下降幅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根据乌海市1971-2000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状况与沙尘暴的相关关系,得出地表状况是沙尘暴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乌海地区沙尘暴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海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年变化呈振荡减小的趋势,且周期是5年,与大风位相相反。沙尘暴主要集中出现在3-6月,最多出现在4月: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3-8月,最多出现在5月。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等,针对2016年5月1日和11日两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型的高空环流形势易触发沙尘暴天气,由于高空冷空气的入侵,且高低空急流配合较好,有利于动量下传,造成大风;移动迅速且强大的地面冷锋是触发沙尘暴天气的重要系统,冷锋过境前期热力条件的积累也必不可少,它使锋面前后温度梯度加大,为天气过程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6.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强度与大风、干旱过程、异常大气环流的气候背景以及人为因素有关。它的物理过程是地表上升气流把疏松地表尘粒带入空中,并且在一定层结条件下形成和加强的。利用1958~2000年内蒙古中西部70个测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有三个强沙尘暴多发中心,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较明显,且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的热力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伏村  许东蓓  王宝鉴  付有智 《气象》2012,38(8):950-959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2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和动力作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感热通量达最大值,湍流运动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大风沙尘暴发展和强盛期与动量通量大值区对应,动量通量对沙尘向上输送起了重要作用;在强锋区附近,地转关系被破坏,大风沙尘暴大气主要出现在变压梯度大,即变压风大的区域,变压风是产生地面强风的主要成分;河西走廊这次沙尘暴过程有明显锋生活动,锋生过程使锋面次级环流加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近地面层风速越大,大风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前方与零值线之间;在河西走廊上空,高空急流沿等熵面穿越等位势高度面下滑到2000gpm,形成偏西风低空急流,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在大风沙尘暴过程中起到关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天气气候背景及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面 ,分析 2 0 0 0年秋、冬季河西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原因 ,分析结果表明 ,几次大风、沙尘暴过程都是在高空 5 0 0hPa环流形势由纬向环流向径向环流调整的过程中 ,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沿西北气流迅速南下 ,在蒙古地面热低压强烈发展的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下发生的。同时 ,今年秋、冬季河西气温明显偏高 ,降水偏少以及河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加剧了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频次和强度。通过分析 ,初步总结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研究的进展陈敏连王锡稳(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西北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在全球范围内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强沙尘暴天气成灾重,突发性强,成因复杂。...  相似文献   

20.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大风及沙尘天气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巴楚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初步探讨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主要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大风和沙尘暴最少。沙尘的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每年的3-10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近50a来大风和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减少。沙尘天气与当地大风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偏西北大风能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性最大;降水量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负相关,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就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