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埋藏历史对大庆长垣油藏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辛仁臣  蔡希源 《地球科学》2004,29(4):457-460,472
利用890余口钻井资料,综合应用埋藏历史、盆地数值模拟、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查明了松辽盆地北部埋藏历史对大庆长垣油藏成藏过程的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普遍经历了3次沉降、2次抬升.青山口组到嫩江组、四方台组到明水组、新第三系泰康组到第四系沉积时期,构成3次沉降,其中以嫩江组沉积后期(嫩三~五段沉积时期)和明水组沉积时期沉积速率最大,分别达160m/Ma和180m/Mm而2次区域抬升分别发生于嫩江组沉积后和明水组沉积后,大庆长垣背斜构造主要是在这2次构造抬升过程中形成的.青山口组主力烃源岩具有漫长的生排油历史,而且生排烃过程与构造活动及圈闭增长过程在时间和数值上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在73Ma左右和65~40Ma之间为大庆长垣油藏的成藏高峰期.盆地沉降过程是油气生成量积累的过程,盆地抬升、构造定型阶段是油气排出和成藏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鸡西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东部勘探的重要目标区之一。早白垩世发育有多套煤系地层, 且分布面积广, 储量丰富, 是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在研究鸡西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恢复了鸡D1井区沉降史。沉降史曲线反映出该盆地经历了早期的快速断陷沉降, 但其间发生过三次短期抬升与剥蚀。从下白垩统上部猴石沟组沉积开始, 盆地进入了相对稳定沉降时期。海浪组沉积之后, 本地区发生了较长时间(约28 Ma) 的抬升与剥蚀, 而这一时期是鸡西盆地演化史上一次主要的构造变动期, 是盆地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期。根据早期的强烈快速断陷阶段形成的煤系相关参数并运用蒙特卡罗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量在0.1、0.5、0.9的概率下分别为81.7 ×1011 m3、5.36 ×1011 m3、2.41 ×1011 m3。  相似文献   

3.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洛克统小溪峪组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泥盆统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下—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石门组与下伏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代表了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小溪峪组与上覆泥盆系、二叠系系平行不整合关系反映雪峰古陆西侧隆后前陆盆地于文洛克世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中泥盆统与中二叠统平行不整合是"柳江上升"和"黔桂上升"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巴东组与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的早印支运动在研究区以水平抬升为主,横向挤压缩短较微弱;下—中侏罗统与巴东组角度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晚印支运动NNW—SSE向强烈挤压使石门—桑植复向斜进一步收缩变窄,且形成一系列次级背向斜构造和挤压凹陷盆地;下—中白垩统呈串珠状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反映早燕山构造运动。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为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地质信息,同时,对合理分析雪峰山西侧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盆地属性提供了更仔细、更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白垩纪松辽盆地:从火山裂谷到陆内拗陷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水组较高,而登娄库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四方台组较低。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明水组地层剥蚀较大,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明水组;古近纪-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一个NE-SW向展布的中—新生代的弧形走滑拉分盆地。依据地层古生物微体化石组合特征、不整合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包括声波时差法确定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的地震响应特征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现了下白垩统内部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发育固阳组,之下发育乌尔塔组。固阳组全盆普遍发育,地层厚度差异不大。乌尔塔组主要分布在靠近狼山断裂附近的两个小凹陷内,地层厚度整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地震资料的时深转换结果显示:南部小凹陷地层厚度大于北部小凹陷,在南部最厚处约800 m,北部最厚处约600 m。乌尔塔组沉积后,盆地受中燕山运动的影响,受到NW-SE向挤压应力,由于挤压作用差异抬升,地层遭受剥蚀,形成下白垩统内部不整合。该不整合具备从西北往东南由平行不整合逐渐转变为角度不整合的特征。结合不整合的成因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将早白垩世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早白垩世早期断陷阶段、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抬升剥蚀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弱伸展坳陷阶段。  相似文献   

8.
舍伯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笔者通过沉积体系分析认为,该区第三系中新统大安组以低水位体系域的辫状河相沉积为主,上新统泰康组以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曲流河相沉积为主,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化主要产于泰康组水进体系域的曲流河边滩亚相中。综合分析认为,有利的成矿部位应为低水位体系域的大安组辫状河河道心滩亚相。  相似文献   

9.
张振强 《地质与资源》2001,10(4):215-219
通过对龙江-肇州地区第三系依安、大安、泰康组钻孔岩性、综合测井及古生物资料研究,认为依安组时期地表水流弱,沉积范围小,物源单一,主要为湖沼相的泥岩、粉砂岩沉积和部分冲泛平原相的粉砂岩、细砂岩的沉积;大安组时期地表水流加强,北部、北西部物质大量带入,沉积范围由北向南扩大,沿盆地西缘形成一条近南北向的条带状沉积,以砾岩为主的冲洪积相和以砂岩为主的冲泛平原相沉积成为主要沉积相;泰康组时期西部水流加大,沉积范围向南、向东扩大,以灰、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冲泛平原相广泛发育,成为主要沉积相,并在盆地西缘形成了以褐、黄色砾岩为主的冲洪积相沉积.依据可地浸砂岩铀矿岩相准则判别,本区的大安组冲洪积相和泰康组冲泛平原相具有发育厚层砂体的条件,是今后地浸砂岩铀找矿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0.
<正>大安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泛指松花江以南地区,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具断坳双重结构的大型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盆地,是中国陆上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巨型含油气盆地。大安地区主要钻遇泉三段以上地层,白垩系地层发育较全,由下至上发育了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和明水组地层,新生代发育有第三系大安组和泰康组及第四系地层。大安油田开发的目的层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属白垩系泉头组第四段和第三段地层。本次研究目的层为泉四段扶余油层。  相似文献   

11.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 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相似文献   

12.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滇西高原的隆升引起莺歌海盆地的沉积速率、沉积通量的陡增、层序界面间的不整合,高原内部盆地沉积速率增加、充填序列改变、间歇性隆升剥蚀。根据这些响应标志重塑了滇西高原的隆升历史 :(1 ) 2 3~ 1 9Ma的初始隆升;(2 ) 1 6.2~ 1 1Ma的快速隆升;(3) 1 1~ 5.3Ma的剥蚀夷平;(4) 5.3~ 1.6Ma的急剧隆升,滇西高原基本定型;(5)1.6~ 0Ma的剥蚀 -隆升加速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EASR%Ro模型,计算了渤南洼陷沙四段~孔店组(Es4-Ek)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的演变值。古地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演化关系密切,抬升剥蚀期地层温度下降,沉降期地层温度升高,地史过程中地温梯度的变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且再现了渤南洼陷Es4-Ek地史期的超压演化过程。此过程与该区构造演化和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紧密相关,沉积和剥蚀速率及地层地史期的孔渗性决定了早期超压幅度的高低,而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及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决定了现今压力系数的大小。压力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超压积累~破裂泄压~超压再积累~再破裂泄压的反复过程,说明盆地的压力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山体隆升必然制约两侧盆地的沉积,这种约束体现在盆地的沉积响应上.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自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多次隆升事件,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最为强烈.本次研究在阿尔金山山前红三旱一号剖面干柴沟组自下而上不同层位选取典型的沉积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矿物鉴定和粒度分析,发现沉积区柴达木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受阿尔金山多期次隆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各方面的沉积特点受到物源区的控制.研究表明,始新世时(下干柴沟组)物源区阿尔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没有发生明显的快速隆升,到渐新世(上干柴沟组)阿尔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强烈的快速隆升,沉积区气候变得明显干旱.中新世到上新世(下、上油砂山和狮子沟组)红三旱地区整体处于抬升阶段,可能阿尔金山相对于沉积盆地区不具有明显的地形高差,到早更新世(七个泉组)阿尔金山开始发生急剧隆升,相对于柴达木盆地沉积区在地形上出现巨大的相对高差,这一隆升事件目前仍在持续.该研究也为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和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阿尔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文中主要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探讨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和剥露过程。来自阿尔金山脉34个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岩样品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脉存在至少5个阶段的剥露作用,反演出阿尔金山脉具有多期次、阶段性的隆升特征,并存在差异性:EW向的阿尔金北缘拉配泉—红柳沟山体隆升-剥露时间早(61~34Ma);NE向且末—茫崖山脉的主要隆升时间位于始新世晚期—中新世(42~11Ma);沿阿尔金(主)断裂山体的隆升-剥露最为年轻,存在三期主要的剥露作用:10·2~7·3、5·5~4·5和2·1~1·8Ma。结合区域磷灰石测年数据、区域变形事件及其阿尔金断裂走滑历史分析,推测阿尔金山脉在晚白垩世曾有过初期隆升和剥露,古近纪的剥露局限于阿尔金山脉北缘EW向的山脉,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上新世晚期和早更新世的山脉剥露作用遍及了青藏高原北缘山脉,8Ma是青藏高原抬升和变形的一期重要构造事件发生时间;前陆盆地和阿尔金山间盆地的沉积作用研究也显示了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剥露过程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及其相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贵州铜仁西溪堡矿区新元古界大塘坡组第一段“含锰岩系”中选取8件黄铁矿样品,对其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等时限年龄为(459±16)Ma,明显晚于间冰期大塘坡组的沉积时代(670~635 Ma),表明该地区受加里东晚期的构造热事件影响。此次所分析的所有样品均具有高Re、低Os含量、高Re/Os比值及高187Os/188Os同位素比值,且187Os/188Os初始值为1.02±0.41,明显大于地幔特征值(0.12~0.13),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  相似文献   

17.
The Maı́z Gordo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sag basin during late Paleocene to early Eocene time and formed by rocks deposited in a lacustrine basin of mixed carbonate-clastic sedimentation. Percentages of carbonate rocks decrease from the inner lake zones to the margins. Several different subenvironments were identified which were either spatially related or occurred during a time of varie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paleontologic record used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varied from arid conditions at the base of the sequence to more humid conditions toward the top. Temperatures were moderate to warm throughout. Sag basin 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lowly subsiding basin with low surrounding relief, which produced a lacustrine basin characterized by ramp margins with sedimentation of low/high energy type.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的漠河盆地广泛发育中生界二十二站组砂岩,其形成时代一直备受争议.首次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对其形成时代作出较为精确的限定,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物源区及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二十二站组砂岩碎屑物磨圆度较低、分选差,表现出源区相对不稳定,快速剥蚀、搬运及沉积的特征.锆石颗粒粗大,具有清晰的震荡环带,Th/U值为0.35~1.07,为典型的岩浆锆石.测年结果显示,90个测点年龄主要分布在3个群落:152~170Ma,峰值年龄约为158Ma,这一年龄区间揭示了二十二站组沉积成岩的下限为晚侏罗世;179~193Ma,峰值年龄约为190Ma;205~214Ma,峰值年龄约为210Ma.3个年龄峰值为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过程中一系列岩浆活动的地质记录,其中210Ma与190Ma峰值年龄与盆地南缘额尔古纳地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岩浆事件相吻合,而158Ma峰值年龄则对应于盆地北缘晚侏罗世的岩浆事件.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揭示其物源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同时锆石定年数据显示其没有任何前中生代的碎屑物,暗示了该3期岩浆岩均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北缘的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并为二十二站组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碎屑物质.由此说明,二十二站组砂岩形成于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过程中,漠河盆地南北两侧物源区快速剥蚀、快速搬运与快速沉积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盆地构造、古气候背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构造和气候的变化是盆地充填和演化的两个主要控制因素,对沉积物而言,其主要是对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从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提取了与盆地构造和气候演变有关的主要参数,包括碳酸盐岩矿物中的δ13C、δ18O、石英/长石、高岭石/粘土、伊利石/粘土的比值,反演地质历史中盆地在构造和气候上的变化。对松辽盆地白垩系的研究表明,泉三段、泉四段中石英/长石低值代表了在盆地坳陷期存在着具有一定强度的构造运动。伊利石/粘土和高岭石/粘土的分析反映出松辽盆地白垩世的气候经历了由泉三段沉积期气候干旱到青山口组沉积期气候湿润、姚家组沉积期气候快速转向干旱、嫩一段沉积期湿润的气候和嫩三、四段沉积期湿热气候的演变。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松辽盆地在83.3 Ma左右发生了海侵事件,在82.8 Ma左右发生了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20.
The Andean foreland basin overlaps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Salta rift basi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ft and foreland basins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foreland basin development related to Andean shortening. We present a new stratigraphic scheme for the Luracatao Valley, revealing that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Payogastilla Group) lies over the Santa Bárbara Subgroup (Salta Group) through an erosional unconformity that turns into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close to folds and faults recorded in the Santa Bárbara Subgroup. The base of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shows growth strata along the west frontal limb of an anticline with Santa Bárbara units in its core. The finding of a mammalian fossil at the base of the Quebrada d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allows us to assign a Middle-Upper Eocene age to the sedimentation; therefore, the time elapsed between the deposition of the final postrift strata and the beginning of Andean sedimentation was brief and constrained to the Lower-Middle Eocene. This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Eocene deformation phase described in other portions of the Puna-Cordillera Oriental transition (e.g., the northern Calchaquí Valley and Aguilar range) is also present in the Luracatao Valley, offering new tools for interpreting the ag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initial episodes of sedi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Andean shortening. Thus, the Luracatao Valle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rack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aleogene de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