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接栋正  汤小华 《热带地理》2006,26(4):323-328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物元可拓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2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建立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评判模型.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出现明显分层;模型的综合关联度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划分成4个等级,分项指标关联度则揭示了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薄弱环节.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福建省城市化的实际状况,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赵雪雁 《干旱区地理》2006,29(1):150-155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2)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地区资金投入量、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密切;(3)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4)不同的时段造成西北地区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不同;(5)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西北五省区的城市化速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经济-社会三维视角构建东南亚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法评价综合城市化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东南亚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城市化类型区;基于灰色关联度判断东南亚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强度。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子系统在东南亚地区综合城市化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东南亚各国间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为高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中等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为低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与滞后区并存,其中人口城市化超前的国家最多;全球化、市场环境、外资驱动等外部动力是东南亚国家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相关分析(CA)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福州市城市化进程问题,以及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之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自80年代后期以来,福州综合城市化水平经历一段波动发展期后,有了较快提高;(2)综合城市化水平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信息产业、电子工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福州综合城市化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中国家,多种多样的规划被用来控制大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然而,这些规划的界线屡屡被突破。当前,已有很多国内外文献对规划失败的原因展开了研究,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不系统、不科学;政府执行不到位;城市化或经济发展过快等。本研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规划人口和现实人口进行了归纳和对比,认为城市人口的低估是大城市规划难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利用世界上110个国家60年(1950–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各个国家首位城市人口和各国城市化水平及国土面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一个简要的预测模型被用来预测世界主要国家大城市的人口;为了更好地预测各国首位城市人口的数量,本文还设立了4个哑变量。预测结果与现实人口的对比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分析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在阐述世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化解决途径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城市化对中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钱纳里和塞尔昆提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为依据,分别从人均GDP、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3方面对东北三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三省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产业畸形化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在此基础上,对东北三省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三省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楚雄市1965-2010年的降雨特点,采用同时期城区(楚雄站)与郊区(南华站、双柏站)雨量横向对比和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雨量纵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对年降雨量、季节雨量和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年雨量、汛期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降雨年内分配集中雨季的趋势更加明显;城市化发展使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有增加或减少,对大雨和暴雨有增加作用,小雨和中雨有所减少.城市化发展使城市大雨和暴雨增多,所以要加强城市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江苏省城市化动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识别城市化动力机制对城市化持续、合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以往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计量研究多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判断过于粗略的问题。文章首先通过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描绘出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布状况,发现江苏省历年城市化相对差异基本稳定,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双峰趋同”的态势。分位数回归方法能精确地描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在特定分位点的边际效应,因而可使用分位数回归与OLS回归对比分析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子。以2005年为界,将研究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城市化动力因子存在明显差异OLS回归发现,行政力对城市化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市场力量、外向力等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相对增大。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行政力量对城市化高的地区影响较弱,外向力对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市场力对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则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影响复杂多变。由此发现,江苏省城市化在不同阶段发展路径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玲 《热带地理》1996,16(1):47-55
本文分析了80年代以来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变化特征,认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广东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指出今后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产业结构的深入高速为动力,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劝,促进各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很多学者从宏观角度运用历史分析法分析中国城市化滞后现象得出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微观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法,把中国城市化进程放在世界坐标中进行研究,亦另有所得:中国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工业弱质化,就业支柱产业的转换落后产值支柱产业,人口规模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公,而使流动人口经济收入过低,达不到城市物价水平,偏离了城市化主要对象与最低经济门槛的作用机制,导致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无法跨过城市化的最低经济门槛顺利城市化。因而,中国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重新分配国民收入,恢复这一机制在中国的正常运转,才能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Analysts of urbanization in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often taken firm positions on the nature of urbanization under this particular social context, defending either universalistic or specific standpoints. It has been a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ization under central planning through formulating some of the key arguments. The issues at stake have not been resolved, however, and more empirical work would be welcome. An explorative approach is therefore taken in the current article, with a view to finding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 for or against the diverse set of arguments previously made. It focuses on the sources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growth in Estonia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1945–1991). The analysis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causes intermingled to produce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change, which had some common features that hold true in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and some specific ones that Estonia offers to the mosaic of world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可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在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改革政府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国有企业产权转换和机制转换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孟晓晨 《地理学报》1992,47(5):441-450
本文从城市化基本定义出发,探讨了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两大经济载体之间流动的机制,指出农业容纳力与排斥力、城市吸引力与吸收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并在对四个因素进行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均衡与非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的基本原理开始,讨论了建国以来我国省域城镇人口变化的基本特点,并进行了人口城镇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云南省情为基础,开展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研究,从“人口-土地-空间”视角研究云南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在人口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的梯级流向、有效提升农民进城的吸引半径和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在土地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稳妥推进山地城镇建设、高端营建山水田园城市和科学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在空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对区域空间、产城空间、集群空间、特色空间和统筹空间等重点环节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I.Intr0ducti0nl.Backgr0undWenzhouisoneofthemostraPidlydevelopingcitiesinsouthernpart0fChina.Theoldcity0fWenzhou,whichhasahistoryofl600years,islocatedinthenorthernpart0fthecityalongOujiangRjver.Itc0versanareaofabout892hectares,including1lneighbourhoodswitl1atotalPOpulation0f340,959(l988).ItisoneofthehighlypoPlatedareasinChinawithaPOpulationdensity0f38,220peOPlePersquarekilometre.TheoldcityofWenzhouistl1ecommercialcentreofthenewWenzhoucity.Allldndsofactivitiesarelocatedonthelimitedlandwi…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的非协调性程度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趋势和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协调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提出调控对策与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整体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但整体效益水平还有待提高;非协调性分类及其演化以相对协调型和滞后型为主,且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演变机理分析表明资源要素禀赋与区域差异、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制约、历史遗留和行政区划调整是造成非协调性的主要原因;最后从体制环境改革、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区级财政转移支付视角提出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