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相比,就更显落后,这是一个违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独特现象。这一现状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建国后偏重重工业的产业政策、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由体制转换所导致的下岗职工增加和城乡口径不一的计划生育政策。城乡实际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将与日俱增,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城市化水平在十几年内必将有一次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现状、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2.
1.全球形势 目前,第三世界正面临着城市扩张造成的十分严峻的冲击。1960年世界上10个最大城市中只有3个(上海、北京、布宜若斯艾利斯)在第三世界,而到2000年会超过8个。即使这样,在大洲和大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拉丁美洲和非洲。虽然在变化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上有所不同,但城市增长共同的原因和特征是:①这些国家总体上讲出生率明显高于死亡率,城镇和大城市群亦然;②人口增长、出口导向政策、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退化也造成农村的贫困化;③城市对农村人口吸引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玲 《地理研究》1986,5(2):37-46
世界各国城市人口定义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的极大困难,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对比方法.本文探求一种新的对比方法,以期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比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雷  朱守先 《地理研究》2008,27(4):863-87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因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得多。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城市化差异过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发育的长期失衡。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高密度城市已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出现。本文采用2012年Demographia公司发布的世界5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研究了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与全球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为15000人/km2,它在土地利用、街区建筑、交通方式等方面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环境特点。世界高密度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具有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和人口规模大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密度城市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异,前者是由“再城市化”引起,后者则由“城市化”过程带来。有关高密度城市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应着重关注其在居住形态、交通组织、资源配置、公共卫生、绿化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长期序列统计数据分析,指出战后日本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1)战后日本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人口3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城市规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3)城市化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人口;(4)都市圈之间基本不存在工作机会差别所导致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8.
焦利民  雷玮倩  许刚  徐智邦  周正梓 《地理学报》2020,75(12):2744-2758
城市标度律刻画了城市系统中城市要素与人口数量之间的规模缩放关系,但标度律在中国城市系统中的适用性和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不同城市要素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关系,并从时空维度探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发展符合标度律,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显著,而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待增强。部分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要素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或线性关系,与预期的次线性相悖,基础教育、医疗等要素的标度因子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次线性阈值,反映了公共资源向大城市聚集、不同规模城市发展不平衡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的独特性。标度因子的区域分异反映城市发展协调程度差异,其中东北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差异最为显著。主要城市要素标度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中国大城市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在2009年最为显著,而后略有下降;中国大城市土地扩张总体上自2000年以来持续加速,2008年以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管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外延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紧迫性。中国城市标度律研究有助于认知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系统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日本是一个城市化国家。虽然城市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约28%,但城市为76.9%的人口提供了居住空间。1985年,652座城市容纳了全国1.21亿人口中的9300万人。城市人口大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几乎全国1/5的人住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里,2/5的人住在10~100万人的城市中。1975~1980年,1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长率为0.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4,33(4):674-686
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中国近60 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最后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 万人)、特大城市(介于500 万~1000 万人)、大城市(介于100 万~500 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 万~100 万人)、小城市(介于10 万~50 万人)、小城镇(<10 万人) 共六个规模等级标准;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0 年将形成由20 个城市群、10 个超大城市、20 个特大城市、150 个大城市、240 个中等城市、350 个小城市和19000 个小城镇组成的6 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1.
侯亚丽  匡文慧  窦银银 《地理学报》2022,77(11):2687-2702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薛俊菲  陈雯  曹有挥 《地理研究》2013,32(1):146-156
城市密集区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对城市密集区进行空间划分与识别,有助于明确国家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从中心城市、标准市、其他中小城市和城镇、边界识别等方面界定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识别标准,并通过基于交通可达性测算的城市密集区边界划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15个典型城市密集区和8个准城市密集区,形成“三纵两横”的城市密集区空间格局。通过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城市密集区划分方案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相符,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应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参照规划设定的定位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范围界定与标度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磊  王浩  赵红蕊 《地理学报》2017,72(2):213-223
标度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动产值、基础设施数量等要素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在城市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但由于不同国家的城市统计数据对应的空间范围各不相同,导致标度律系数受城市边界范围选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统计数据对应的空间范围,并结合普查、城市统计年鉴和遥感数据,计算了不同空间范围对应的标度律系数。结果表明:① 不同空间尺度和数据源得到的标度律系数有较大差异。就空间尺度而言,市辖区比市域范围的数据更符合标度律模型,因为中国城市市域范围内还存在大量的非城市化地区,并不符合标度律模型的适用条件;就数据源而言,遥感数据比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有更好的拟合优度;② 与美国城市相比,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更高(标度律系数更高),市辖区人口每增加一倍,经济规模可增加122%,这一数字在美国是111%;而在家庭能源消耗(用水、用电)和土地利用方面,中国城市的效率更低;③ 从中国城市内部对比来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经济规模、土地利用方面的标度律(集聚效率)明显不同,人口集聚效应带来的大城市经济增长率、工资收入要远高于中小城市;能源消耗方面,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有效率。最后,本文还从建立更加有效的统计单元、传统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结合、模型机制探索3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标度律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日城市化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46-50,59
通过对中日两国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交通设施和要素流动等因素对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文章指出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效率要高于小城镇,因此,大城市优先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政府对城市规模的规划事实上是无效的,应减少对城市发展的控制。最后,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大城市,增强要素流动性。引导城市间产业分工和聚集,加强交通网络尤其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建设等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文地理的一个要素。在现代,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集中于城、镇之中,城市化在世界各地普遍迅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现象是当前国际上城市地理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现阶段城市化研究已由相关要素的宏观分析和预测向人口转移的机理研究深入。第三世界的城市化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很大,所以各国学者对此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孟晓晨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揭示城市化发展机制,建立其发展道路理论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前期因发展条件不同,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运用不同的调控机制。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还有与改革,开放相联系的特点),对第三世界发展有较大影响,故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今后我们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可着重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11,31(3):257-263
大城市群正在成为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要形态,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群规模壮大与能级提升。本文首先采用"五普"资料对大都市区进行界定,以大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界定中国的大城市群,分析了中国13个大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薛凤旋  蔡建明 《地理研究》2003,22(5):531-540
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主要入海河流的三角洲上的城市,乃近代发展最迅速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更为这些城市注入了新的动力。围绕着北京、上海和香港等核心城市,近年来已形成三个不同程度的外向型都会经济区。过往20年来,它们在外贸、外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方面均领先全国。因此对这些都会经济区的功能特点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是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都会经济区亦是我国城市化二元体中有关大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带式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沿海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城市规模演化是城市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特剐是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发育有机成长的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1985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外向型企业的集聚,开发区的形成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速度增长,具有优越地理区位的沿海大城市的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促进了大城市用地空间的巨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实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刻认识到我国沿海城市成长发育的重要机制与因素,尤其是在工业化推动下,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与交通走廊发展的动力及其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的支配作用.认识这些成长因素与发育机制有利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日益走向合理发展的轨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促进我国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含义有三:一是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步增加,乡村居民和农业人口相应减少:是城镇的形态相分布。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状况,转为互相联系日益密切的状态;三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相逾越的一个阶段。在城市化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客观存在着大城市人中集聚和农村崩溃的模式。对此,恩格斯曾及时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聚只是工农业发展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适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分类为:25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100—250万人口为大城市,30—10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10—30万人口为小城市,1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镇。基于这个分类,中国城市发展应走多元化道路,城市系统和农村集镇系统将互相配合,共同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将具有阶段性和地域差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