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湘东北中生代发育以辉绿岩类和煌斑岩类为代表的基性岩脉,属陆内拉斑玄武岩系,部分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集LREE,δEu负异常不明显,其形成主要受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煌斑岩类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岩浆源区特征,富集Nd、P、Cs而K、Rb、Sr、U、Th等富集程度不明显,Ta、Nb略有富集。辉绿岩类表现出Ta、Nb、Ti亏损,但LILE并不富集,反映地壳混染程度的增强。基性岩脉形成于陆内拉张带的构造环境,岩浆活动未受到中生代大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基性岩脉在时、空及物质组成上与湘东南玄武质岩石基本一致,属于整个湘东南岩石圈拉张-减薄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湘东北蕉溪岭富钠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贾大成  卢焱等 《岩石学报》2002,18(4):459-467
湘东北蕉溪岭富钠煌斑岩是产于陆内拉张环境的一组特殊的岩石类型,包括闪斜煌斑岩、棕闪煌斑岩、闪辉正煌岩等。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为45.78%-48.42%,K2O+Na2O为5.05%-6.56%,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以富集Na2O、TiO2、<FeO>、MgO,尤其以富钠为特征,K2O/Na2O平均值为0.41,在煌斑岩分类中属于钠质碱性煌斑岩。岩石∑REE较高,富LREE,不出现铕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1.04。岩石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61Ma。岩石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型特征,HREE明显亏损,不出现Ta、Nb、Ti的亏损以及LILE富集不明显,表明岩浆源区与岛弧环境无关,并且地壳物质混染程度很低。^87Sr/^86Sr初始比值0.705308-0.705366,εNd(t)为+3.5-+3.8,^143Nd/^144Nd初始比值0.512639-0.512654,具有较为均一的洋岛玄武岩(OIB)地幔源区性质,并且位于地幔排列线附近。推测区内存在地幔柱构造环境,岩石的形成是在软流圈地幔上涌条件下导致深剖地幔部分熔融产物,富钠碱性煌斑岩应具有其自身岩浆源。  相似文献   

3.
采用全岩K-Ar法获得山东省胶莱盆地诸城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6M,胶州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2Ma,代表了发生在晚白垩世的地幔岩浆事件,但两地岩浆产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性质。诸城玄武岩主要为粗面玄武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微量元素组成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87Sr/^86Sr)t=0.7060-0.7080,εNd(t)=-3.0--5.1,介于洋岛玄武岩和中生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之间,表明软流圈来源的岩浆中混入了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胶州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比诸城玄武岩更富集轻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组成类似于诸城玄武岩,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不显示亏损,Sr-Nd同位素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别,(^87Sr/^86Sr)t=0、70350-0.70355,εNd(t)=5.4-5.8,与山东省新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表明岩浆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研究显示出晚白垩世以来胶莱盆地软流圈地幔不均匀上涌和逐渐成为玄武岩浆主要源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柳园地区下二叠统中发育多条煌斑岩脉,并且在空间上和二叠纪玄武岩、辉长岩和超镁铁岩关系密切。煌斑岩K-Ar、Ar-Ar定年测定表明岩脉侵入时间在220~240Ma之间。地球化学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Zr、Hf)的特征。Sr-Nd同位素以高的(^87Sr/^86Sr)i 0.708616~0.708744,较低的εNd(t)-3.89~-2.14为特征。Nb/Ta(16.16~19.14,相对于原始地幔的17.5)、Zr/Hf(42.14~43.95,相对于原始地幔的36.7)以及Ta.Nd.Ti的亏损,显示源区可能和早期俯冲洋壳或造山带根部拆沉组份脱水、富集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有关。本区煌斑岩为二叠纪裂谷发展到后期,富集流体上涌,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沿断裂侵入的产物;是二叠纪开始的裂谷作用和火山活动晚期阶段产物。  相似文献   

5.
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永定、平和、长泰—同安、闽清—永泰等地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主量、微量和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成果,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探讨岩浆起源、演化和不同类别的岩石成因。研究认为,早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属亚碱性钾质-普通系列,玄武岩属亚碱性高铁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稀土含量较高,配分曲线与典型OIB玄武岩变化趋势一致;高场强元素(HFSE)除Nb略亏损外,Ti、Zr、Nd具有明显正异常,Ta具有弱正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位于典型大陆弧玄武岩之上。流纹岩稀土含量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高场强元素Nb、Zr等具有清晰正异常,Ti、P负异常明显。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成因与地幔岩浆作用有关:基性单元——玄武质岩石岩浆主要来自于软流圈,亏损的地幔源区可能有早期富集岩石圈物质加入或是由于软流圈地幔上涌萃取了岩石圈地幔富集组分。酸性单元——流纹质岩石主要形成于上地壳,但不排除有幔源物质的混合。安山岩-英安岩是底侵的镁铁质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均一化形成典型的MASH岩浆。早中生代处于印支运动后造山大陆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后造山岩石圈伸展拉张致使软流圈减压上涌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岩浆沿北东向展布的裂解区域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带。  相似文献   

6.
华北太行晚中生代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太行山地区煌斑岩脉广泛发育。这些煌斑岩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和K)和轻稀土元素,具有高度分异的REE模式,在化学成分和Nd—Sr同位素组成上亦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其特征表明:太行山地区的晚中生代煌斑岩来源于同一个岩浆源区,而且煌斑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曾经遭受过下地壳的混染。此外,最原始的煌斑岩样品具有低SiO2、高MgO以及高度富集同位素[εNd(120Ma)=-8.3,Ist=0.7052]的特征,表明形成煌斑岩的母岩浆来自富集地幔,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富集地幔可能是下部软流圈释放的富挥发分、低密度的熔体与上部的岩石圈发生了交代反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华南中生代基性岩脉的形成通常与板内伸展活动有关,它们既是探索深部地幔演化的探针,又是研究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手段。本文选取湘南金鸡岭辉绿岩脉进行了高精度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以及矿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旨在探讨它们的岩石成因与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关系及华南内陆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显示金鸡岭辉绿岩脉的锆石U- Pb年龄为153. 1±1. 0 Ma,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石微量元素组成具有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表现出轻稀土元素(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不同程度的富集,无Nb、Ta负异常,表明岩浆源区与岛弧环境无关,并且地壳物质混染程度较低。87Sr/86 Sr初始比值为0. 7062~0. 7080,εNd( t )值为+1. 76~+3. 75,也类似于OIB地幔源区。研究表明,金鸡岭辉绿岩脉来源于受软流圈熔体侵蚀/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相应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和轻微的地壳混染作用,是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为地幔改造/岩石圈减薄的岩浆岩响应及软流圈-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表征。华南内陆地区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而是在陆内裂谷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石家金矿床位于胶东金矿集区的蓬莱–栖霞金矿带北段,矿区广泛出露的早白垩世镁铁质–长英质脉岩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脉岩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煌斑岩、辉绿岩和花岗斑岩。各类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煌斑岩与辉绿岩具有低Si、低Fe和高Mg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Pb),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Ti),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与岛弧火山岩类似。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K、高Al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Rb、Ba、Pb),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Zr、Hf),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岩石,是在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底侵背景下由杂砂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些脉岩可以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但年代学研究显示脉岩与金矿化无直接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不含幔源包体的中生代玄武岩和含幔源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对比研究。中生代玄武岩呈Ta、Nb和Hf负异常,低Ce/Pb、Nb/U比值和高La/Nb比值,与岛弧火山岩和陆壳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相类似,说明在岩浆生成和上升过程中,幔源组分受到了陆壳组分的混染。新生代玄武岩呈Ta、Nb正异常和Pb负异常,高Ce/Pb、Nb/U比值和低La/Nb比值,与海岛玄武岩(OIB)相类似,Nd-Sr同位素成分与夏威夷玄武岩类似,因而它们未受明显的陆壳混染。143Nd/144Nd与206Pb/204Pb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和87Sr/86Sr与206Pb/204Pb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区新生代玄武岩起源于中等亏损程度的软流圈地幔,并与EMII富集地幔组分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10.
幔源岩浆是探知大陆深部地幔物质组成的岩石探针。本次研究通过对广西境内和湘西中-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深部地幔的组成特征和差异。U-Pb定年显示这些中-基性岩浆岩形成于~260 Ma、170~150 Ma、138~87Ma和36~33 Ma四个阶段。根据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中-基性岩脉可以分成两类:高稀土煌斑岩和低稀土煌斑岩。高稀土组样品位于平乐-马山-罗城一线,以富集云母类矿物斑晶为特征。它们具有高的稀土含量(∑REE400μg/g),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73)和Nb、Ta、Ti亏损。这组样品还具有高Th/Ta、Rb/Sr比值和低Nb/La、Ce/Pb、Ti/Y比值。Nd同位素显示明显的富集特征(εNd(t)-4.66)。低稀土组样品以出现辉石或橄榄石斑晶为特征,具有低的稀土含量(255μg/g),弱的Eu异常和不明显的Nb、Ta、Ti异常, Nd同位素组成明显升高(εNd(t)-1.9)。这些特征表明,高稀土煌斑岩的母岩浆起源于被壳源流/熔体交代过的强富集地幔,而低稀土组样品起源于幔源熔体交代过的弱富集软流圈地幔。对比已有的基性岩脉地球化学数据,可以发现采自桂北地区的高稀土样品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幔源岩浆的特征相似,而采自桂(中)南地区的低稀土样品与西华夏地块的基性岩浆岩特征相似。因此,两个具有明显地幔组成差异的区域之间的界线很可能代表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拼合带西南延伸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谢昕  邹海波等 《岩石学报》2001,17(4):617-628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不含幔源包体的中生代玄武岩和含幔源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对比研究。中生代玄武岩呈Ta,Nb和Hf负异常,低Ce/Pb,Nb/U比值和高La/Nb比值,与岛弧火山岩和陆壳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相类似,说明在岩浆生成和上升过程中,幔源组分受到了陆壳组分的混染。新生代玄武岩呈Ta,Nb正异常和Pb负异常,高Ce/Pb,Nb/U比值和低La/Nb比值,与海岛玄武岩(OIB)相类似,Nd-Sr同位素成分与夏威夷玄武岩类似,因而它们未受明显的陆壳混染。^143Nd/^144Nd与^206Pb/^204Pb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和^87Sr/^86Sr与^206Pb/^204Pb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区新生代玄武岩起源于中等亏损程度的软流圈地幔,并与EMII富集地幔组分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12.
汪方跃  高山  牛宝贵  张宏 《地学前缘》2007,14(2):98-108
华北克拉通罕见年龄界于120~100Ma的火山岩。承德盆地大北沟组火山岩下部主要由柱状节理橄榄玄武岩组成,中上部主要由安山岩组成。对紧邻玄武岩的上覆安山岩的火山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形成年龄为(113.6±0.87)Ma,代表了该套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表明它们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对3件玄武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初始87Sr/86Sr同位素比值为0.7059,εNd(114Ma)为-11.04,具有富集型岩石圈地幔的特征。但该套玄武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则介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年龄>120Ma具古老富集型地幔特征的玄武岩和年龄<100Ma具亏损软流圈性质的玄武岩之间,表明113.6Ma时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元素组成方面已具有由富集地幔向亏损型软流圈地幔转变的特征。大北沟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114Ma时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已减薄。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晚古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以玄武岩和英安斑岩的伴生出现为特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英安斑岩和玄武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98±2 Ma和297~304 Ma。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英安斑岩样品富SiO_2、Al_2O_3和Na_2O,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Th和LREE,明显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而玄武岩样品相对于原始地幔明显富集Th、LREE、Zr和Hf等,明显亏损Nb、Ta和Ti。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英安斑岩样品(~(87)Sr/~(86)Sr)t值为0.705,εNd(t)值分布在+6.5~+11之间,而玄武岩样品的(~(87)Sr/~(86)Sr)t值为0.704,εNd(t)值分布在+7.5~+8.4之间。这些特征指示玄武岩和英安斑岩应分别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地幔源区和新生地壳组分的部分熔融。综合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多方面的资料,可以确定准南地区玄武岩和英安斑岩并非同源岩浆作用的产物。其中,玄武岩应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陆壳混染。英安斑岩的形成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导致新生地壳组分的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至少从早二叠世(~298 Ma)开始,天山地区已经进入后碰撞阶段,区域构造体制开始由挤压转向伸展。  相似文献   

14.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东北基性岩脉以 K2 O/ Na2 O<1,K2 O+Na2 O在 3.0 3~ 5 .5 7之间为特征 ,属陆内拉斑玄武岩系列 ,部分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 L REE,δEu负异常不明显 ,其形成主要受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富集地幔 (EMII型 )洋岛玄武岩 (OIB)特征 ,富集 Nd,P,Cs,而 K,Rb,Sr,U,Th等富集程度不明显 ,Ta,Nb略有富集。湘东北的北部地区基性岩脉虽表现出 Ta,Nb,Ti亏损 ,但 L IL E并不富集 ,可能反映地壳混染程度的增强 ,基性岩脉的特质组成与湘东南玄武岩类岩石基本一致。推测两者应具有同一个地幔源区。依据侵入关系和区域对比 ,认为湘东北基性岩脉的形成是早白垩世以后晚燕山期岩石圈拉张 -减薄作用产物 ,湘东北基性岩脉所处的构造环境应属于整个湘东南岩石圈伸展 -减薄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华南大陆内部燕山期的岩浆事件可分为2期:燕山早期180~150 Ma,燕山晚期140~80 Ma。而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滇黔贵等地,仅见有第二期晚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与相关成矿作用,缺乏第一期岩浆活动的时间记录。本文在滇东建水地区首次发现了麦地村煌斑岩,对其进行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8.4±2.4)Ma(MSWD=4.2),为晚侏罗世的产物,补充了该区较为空白的第一期岩浆热事件。麦地村煌斑岩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原始地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e等富集程度不明显,高场强元素中U、Ta、Pb等表现出一定程度富集,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不具有Nb-Ta-Ti负异常的俯冲型配分曲线特征,具有明显的OIB型洋岛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为板内伸展环境下的产物。滇东地区发育中生代时期的NNE构造,早期NNE向褶皱叠加有后期同方向正断层。早期褶皱表现为SEE-NWW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特征,后期断层表现出同方向张应力作用下的特征。煌斑岩正是由于该区发生挤压之后伴随着一期应力松弛调整,伸展减压作用诱发地幔物质部分融熔,来自于深处的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富集型地幔,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局部受热、部分熔融,发生上升侵位。煌斑岩的侵位时间即是滇东地区中生代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16.
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岩浆侵位年龄为约100Ma。其高钾(K2O/Na2O=15.7~24.0),富碱[w(K2O+Na2O)=6.18%~8.2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Sr及重稀土元素,高(87Sr/86Sr)i(0.718 832~0.719 730),低εNd(t)(-9.15~-8.97),富集放射性Pb的特征,显示源区可能为早期俯冲交代作用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该富集地幔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和华夏地块的俯冲作用。煌斑岩岩浆的形成与华南陆块在白垩纪(100Ma)伸展拉张的背景下软流圈上涌促使这些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有关。区域上NNE向的深大断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岩浆活动弱,仅发育中生代脉岩,因此缺乏对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的研究。本文依据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由基性、酸性两个端元组成,按岩性可分为煌斑岩脉岩、花岗斑岩脉岩及正长岩类脉岩,其侵位年龄分别为:80.9±1.8 Ma、86.1±1.0 Ma和85.6±1.0 Ma,构成一套晚白垩世双峰式侵入岩组合。四十里长山地区基性煌斑岩起源于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内含416 Ma左右的继承性锆石和偏钠质的煌斑岩,暗示了地幔源区含俯冲扬子陆壳的混入岩和软流圈地幔的改造;酸性脉岩属于A型花岗质岩石,起源于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酸性岩浆以及它们的混合岩浆。中国东部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证实,四十里长山地区双峰式脉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相联系,其形成于类似弧后盆地的板内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闽西南地区发育富集洋脊玄武岩(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岩墙,这对研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早白垩世闽西南基性岩墙进行研究,岩墙以辉绿岩和角闪辉长辉绿岩为主,属于中-低钾岩石系列,Mg#值为55.80~66.38.锆石U-Pb年龄为117.4±3.8 Ma,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富集Rb、Ba、U、K、LREE等元素,无明显Nb、Ta、Ti亏损,显示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6 50~0.710 19、εNd(t)=-0.9~4.0,同位素Sr中等富集、Nd弱亏损.成岩过程有少量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无明显地壳混染作用.由于太平洋板块受南岭E-W向巨厚岩石圈的阻碍,导致板片下插速率与邻区产生差异,局部撕裂形成板片窗,软流圈地幔物质沿“窗口”上涌并卷裹起板片上的海洋沉积物,在上升中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具有E-MORB特征的地幔岩.在早白垩世晚期的大陆拉张-陆内初始裂谷背景下,伴随软流圈上涌富集地幔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上侵形成了闽西南基性岩墙.   相似文献   

19.
胶北晚中生代煌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为特征,Mg^#=33.9~53.9,Eu/Eu^*=0.71~0.89,^87Sr/^86Sr初始比值0.707642~0.709791,εNd(t)为-17.6~-10.4,^206Pb/^204Pb=37.588~38.431,^207Pb/^204Pb=15.423~15.531,^206Pb/^204Pb=17.204~18.179。表明煌斑岩源自俯冲陆壳(扬子下地壳)在地幔源区发生交代作用时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考虑到煌斑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玄武岩的特征,我们认为煌斑岩在成因上同样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为碰撞后弧岩浆作用形成的脉岩。  相似文献   

20.
华北克拉通东部在中生代期间遭受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机制还存在激烈的争论,主要有机械热侵蚀[1-7]和拆沉作用[8-14]两种动力学模式,前者代表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长达100 Ma,后者代表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在约10 Ma内完成岩石圈的减薄[13,15]。岩浆源区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的转换以及软流圈来源岩浆的出现是岩石圈减薄的直接标志。因此,要理解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需要回答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1岩浆源区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的转换发生在何时;2这一转变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还是"快速"的过程。本研究首次在华北东南缘胶东焦家金矿区识别出两种类型的煌斑岩,即低钛(w(Ti O2)1.1%,Ti/Y270)和高钛煌斑岩(w(Ti O2)2%,Ti/Y370)。低钛煌斑岩富K2O、Mg O、Cr、Ni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类似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玄武岩;而高钛煌斑岩富Na2O、Ti O2、TFe2O3、Al2O3、Nb和Ta,亏损Pb,表现出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低钛煌斑岩起源于含角闪石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高钛煌斑岩起源于岩石圈下俯对流软流圈的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焦家低钛和高钛煌斑岩同时形成于~120 Ma。统计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后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岩集中分布在早白垩世,峰期在130~120 Ma。随后才出现少量的软流圈来源的岩浆岩,年龄分布在107~73 Ma。焦家高钛煌斑岩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软流圈地幔来源的岩石,它的出现是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直接证据。低钛和高钛煌斑岩的同时出现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源区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的快速转换,暗示岩石圈在~120 Ma发生了快速减薄的拆沉作用[13-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