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有关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各个产业逐步建立起与之相支持的文化、法律、政策、经济和生态体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法制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在农业方面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中国农业制度来适应这一新兴理念。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实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之一。由于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提出来的,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有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中国当前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政策动向,本文在此作一介绍和评述,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给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思考和启示: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参与,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区循环经济预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露  白永秀  薛耀文  陈芳 《地理科学》2007,27(2):149-155
以省(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预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进行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为不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的动态评估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不同省(区)探索差异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起到了基础性的探索作用。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省(区)发展循环经济前的状况和特点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不同的省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实行差别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全面论述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并给出了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分析了旅游经济发展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制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循环型旅游,最后提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实现旅游地经济、社会、环境三赢,最终实现可持发展发展目标最佳方式,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旅游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考核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在遵循构建原则和按照构建方法思路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管理、资源和环境5个控制层面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普者黑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8.
建设项目环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项目是落实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适用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环评和 "三同时"制度中推动循环经济的落实。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和循环特征4个专题要素,并将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于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永超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248-1248
正地理标志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新时期在中国全面开发乡村经济的大背景下,地理标志的产业价值也在逐渐显露,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地理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而地理标志的行政法律保护,也在中国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地理经济和时代效应。纵观中国地理经济发展进程,地理标志及其法律保护毕竟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鲜产物,属于行政法律保护制度的舶来品。自改革开放以后,地理标志的属性概念逐渐被引入,直到近几年才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发展,所以其法律制度体系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经济探索,结合中国地理经济与环境发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污水回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因此建设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地方的水资源短缺甚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城市污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时,应优先考虑城市污水回用问题。文章对我国城市污水回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飏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7,27(3):229-233
绿色广东建设的内涵丰富,其根本核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利于克服科技创新面临的外部性障碍和风险,是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关键。在分析广东省制度创新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揭示推动绿色广东建设的动力机制,提出绿色广东制度创新的对策。具体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环境容量分配及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运作,并在广东率先培育中国式的环境非政府组织(NGO),建立享有环境权益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等三方参与的激励约束兼容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金凤君  王姣娥  杨宇  马丽  齐元静 《地理科学》2016,36(9):1285-1292
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实施精准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大农业稳基增效计划、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行动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能区为平台构建创新发展环境与区域创新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科学》2017,37(12):1831-1840
21世纪初,在对非正规经济研究的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解释基础上,出现了批判管治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国家权力与制度对非正规性产生的影响。基于该视角,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珠江三角洲,其基层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的产生、表现及其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土地制度缺失、正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和实施阶段,以及省级政府主导的土地制度创新阶段,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经历了被政府鼓励、包容和默许及正规化的过程。部分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成为制度创新的根源。土地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乡村基层“自下而上”式向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式推动的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具有非正规性特征,并服务于各个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需求。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关注“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演化及其经济带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周莺  车姝韵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16,36(9):1388-1396
通过建立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从不同空间层级剖析了东北三省的创新能力发展格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从创新能力分析,吉林、辽宁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而黑龙江相对较慢,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地级市之间的创新能力相差悬殊,呈现明显的省会城市及门户城市集聚效应,但市级差异呈缩小态势。 从创新贡献率分析,辽宁的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强,而吉林、黑龙江相对较弱;地级市差异较大,沈阳、大连、长春、大庆的创新贡献率比较突出,而锦州、吉林、盘锦、铁岭上升较快。大部分地级市的创新发展对经济带动模式为“低创新能力-弱经济带动”和“高创新能力-强经济带动”,说明各地级市的创新发展及其对经济带动的两极分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黄颖敏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6,36(5):795-8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化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中通常表现为企业主义行为,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地方政府企业主义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东莞厚街镇的赤岭社区为例,对中国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发生的源头--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发展与转型进行研究,解析新时期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作用机制及应对危机的方式。结论认为:1)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半城市化地区社区(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但是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在社区尺度不再行之有效;2)社区(村级)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城市管治方式,半城市化地区的社区发展适时需要管治的进入;3)全球化是影响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的直接动力;4)在中国的城市管治中,社会力量还相对较弱。在未来地方政府企业主义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彭兴智 《热带地理》2022,42(7):1158-1168
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野下,海南岛的岛屿特征、海洋属性与离岛空间特质以及自贸港的特殊制度安排,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提出海南—南海的经济地理新概念,构建由空间理念、空间机制与空间行为3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框架,并探讨自贸港发展推动海南—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前景。结果表明,空间理念、空间机制、空间行为在自贸港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理念动力、规则制度动力、行为利益动力的作用。在空间理念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应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发展理念;在空间机制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海洋治理;在空间行为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构建海南—南海空间内的循环经济圈,强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总体而言,面对国际体系转型与贸易保护主义,把握自贸港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占城镇居民点建成面积的86.1%,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2%,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将重点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Lead roasting firms are operating through Indonesia's coffee exporters to introduce voluntary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VSS) in an attempt to secure supply, and to simultaneously mee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quirements, even as empirical studies continue to show uncertain benefits for producer livelihoods. Value chain interventions like VSS, however, are not rolled out over a blank canvas, and many contributing factors determine their overall impact on livelihoods, particularly the loc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variability of empirical outcome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by identifying specific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VSS interact with pre‐existing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to influence livelihood outcomes. These include: firm‐specific corporate strategies (including producer train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households (including access to assets); government programs; and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as manifest particularly through patronage between traders and suppliers. VSS have thereby become an additional institutional layer shap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utcomes, best viewed as providing access to a new social network that may be exploited by produc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SS program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pre‐exist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 a particular place often dictates the variable outcomes for producers, making attribution of impact causation to VSS enrolment problematic.  相似文献   

19.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以甘肃省平凉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方面比较分析、定性评价了平凉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可行性的角度,指出平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外部支持、有限目标、在生态工业发展中把污染物的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典型农业生态区示范等特殊性。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关注地域特色,生态示范区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