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用地史及水文气象资料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指出全球气候一直在变化;气候变化的动力主要在天在地而不在人;当今的气候变化可能只是气候变化总过程中的一个波动阶段而非永远的趋势;且其变幅并未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因此,不能断言全球气候是因人为排放二氧化碳而日趋变暖: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气候变化应当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进而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47年白银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白银市4个代表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得到≥0℃初终日期、初终霜冻日期以及利用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逐月降水资料,对白银市近47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变化了的农业气候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降温降水对池塘水环境影响及诱发鳜鱼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气候变化(降水、降温)与养殖鳜鱼(Siniperea chuastsi)池塘水生态因子关系问题。结果表明,降水、降温会引起藻类种群的改变,进而溶氧变化,最终影响鱼的健康,低溶氧是诱发鳜鱼疾病的首要水化因子。所以,气候变化是生态因子变化继而诱发鳜鱼疾病的催化剂。水中营养盐浓度影响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4.
应用古地磁学原理,分析了中国北方第四纪黄土、泥河湾盆地、黄海陆架磁性地层记录的古地磁极倒转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四纪古地磁极倒转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耦合关系:Matuyama/Gauss极性界限、Brunhes/Matuyama极性界限与第四纪气候变冷期相对应,Matuyama负极性时中的正极性亚时及Brunhes正极性时中的负极性亚时与气候变暖期相一致。因而.第四纪古地磁极倒转可能是第四纪气候冷暖波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山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单元,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中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是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起点,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山地表生地球化学包括山地生物地球化学、山地环境地球化学和山地生态地球化学,是山地科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山地表生地球化学重点关注山地表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山地表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对山地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未来需要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将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开展山地表生地球化学研究;从初期的单一要素着手积累基础数据,到后期的多单元、多因素研究的整合;通过长期的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最终建立适合山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地球化学循环模型,预测将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潜在影响,这对山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山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近百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CO_2及其他痕量气体对气候的影响,指出在今后几十年和21世纪,世界气候可能会在不断波动的情况下趋于变暖,并论述了这种增暖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7.
水体是支撑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健康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地表环境要素。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西北地区水体的时空分布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水体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全球地表水数据集(JRC Monthly History v1.3),分析了2000—2020年西北地区水体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从年内变化看,西北地区水体面积在6月和9月有较显著的扩张,而10月起随着区内水分来源的减少水体面积开始缩减。从年际变化看,自2000—2020年,西北地区水体面积从3.48×104 km2增加到4.82×104 km2,年变化率达到682.64 km2/a。其中,塔里木河沿线区域及青海省西部水体面积扩张较为显著。塔里木河、和田河、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青海湖等常年水体周围,水体面积持续增加。本文同时利用高分辨率气候再分析数据(CMFD)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体面积及其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竺可桢)。植物的开花、落叶等物候现象的长期记录,既描绘了气候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刻画了气候的变迁。物候学对全球变化、农林业等领域的意义重大,例如气候变化与植被适应性、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波动对生态系统、农作物的播种和管理、植被碳固定的估算、全球物质与能量循环、全球碳循环等的影响。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物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气候与社会平衡的角度,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社会不同级次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改造等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建设过程可能影响一些重要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相关自然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并使得传染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的孳生场所、慢性病和地方病的病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诸如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慢性病/地方病的敏感人群增加等现象。利用时空大数据,可以更有效地、多尺度地对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泥炭地在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溶解有机碳(DOC)是泥炭地中容易受到外界扰动的一部分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DOC可能通过降解或横向迁移从泥炭地中流失,潜在地威胁了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然而,目前对于亚热带泥炭地DOC如何响应季节性尺度的环境变化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以位于北亚热带的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季节尺度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大九湖泥炭地中,表层0~10 cm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光谱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DOC浓度和光谱参数还表现出明显的深度差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DOC浓度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直接受控于泥炭孔隙水的电导率和氨态氮浓度,可能还间接受到泥炭地水位和孔隙水硝态氮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季节性水位波动引起的泥炭水化学参数和营养盐的变化,可能显著改变表层泥炭DOC动态,需要重视这种季节性波动对亚热带泥炭地碳储存能力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气候变化(降水、降温)与养殖鳜鱼(Siniperca chuastsi)池溏主要水生态因子关系问题。结果表明,降水、降温会引起藻类种群的改变,进而溶氧变化,最终影响鱼的健康,低溶氧是诱发鳜鱼疾病的首要水化因子。所以,气侯变化是生态因子变化继而诱发鳜鱼疾病的催化剂。水中营养盐浓度影响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河川基流特点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河川基流呈显著下降趋势。对黄河径流量减少产生一定影响。采用日流量过程线切割法计算了河龙区间黄土高原主要支流的基流量。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支流基流的特点,初步分析了影响基流变化的各种因素。认为河龙区间基流变化对黄河水资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北美地区大湖水位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十年来大湖水位变化历史记录背景下,考察了近年来大湖处于低水位的问题,并且比较了下游湖区水位最近的回升与上游湖区持续的低水位状况.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大湖水位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建设过程可能影响一些重要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相关自然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并使得传染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的孳生场所、慢性病和地方病的病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诸如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慢性病/地方病的敏感人群增加等现象。利用时空大数据,可以更有效地、多尺度地对疾病相关环境要素变化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实现对各种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疫情的监控和风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动态变化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已经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热点。本文对比分析了南方亚热带季风区将乐县不同类型森林植被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响应的差别。基于2000-2017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站点数据,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森林植被及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森林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别。研究表明:① 2000-2017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EVI和降水均显著增加,区域内湿度增加,森林长势渐趋良好;② EVI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与同期的降水、温度均显著正相关(P<0.1),初期森林受降水因子的影响更大,末期受温度因子的影响大;③ 1-3月和周年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的生长至关重要,长时间尺度的湿度增加对森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SPEI的时间尺度越长与EVI的相关性也越大;④ 针阔混交林与同期温度、降水的相关系数最高,并且与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相关性均比较高,属于气候敏感型林型,在生产经营中要谨慎预防气候变化对该林型带来的伤害;⑤ 森林覆盖度变化与降水和SPEI_24的相关性极显著,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变化是影响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气候变化过去100年里,整个地球气候显著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权威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报道的数据显示:1850—2017年期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平均升高了约1°C;1901年以来,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平均降水量增加;过去20年中,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的冰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不断面临各种挑战:能源供需平衡、石油危机、失控的气候变化、人口爆炸、全球变暖,这些危机威胁着地球与全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降雨诱发型滑坡灾害导致了人居环境的破坏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因此,急需有关降雨诱发型滑坡灾害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分布的研究。本文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气候、地形、地表覆盖等数据,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当前气候环境下广东省滑坡空间分布的作用,进而阐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滑坡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① 影响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最湿季度降雨量、7月降雨量、海拔和4月降雨量;② 当最湿季度降雨量处于593~742 mm、7月降雨量处于139~223 mm、海拔处于81~397 m和4月降雨量处于154~186 mm之间时,滑坡灾害较易发生;③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密集分布于粤东地区的滑坡灾害高风险区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危害性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群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热带海洋热状况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为了研究热带次表层海温如何影响中国气候,通过相关计算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赤道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偏暖(偏冷),中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偏冷(偏暖),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偏多),华南、华北和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偏少);中国东部大范围高温(低温)。其可能的影响途径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对热带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响应导致了其年际变化,进而引起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