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地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银磊  张裕明 《中国地震》1997,13(3):207-212
提出了孤立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其参数确定的思路和方法,即在综合考虑孤立中强地震所在地震区的总体地震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地震等震线,余震分布,区域应力场及震源机制等资料,确定其潜在震源区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裕明  胡银磊 《中国地震》1996,12(A00):10-17
在搜集了目前太原-临汾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分析了总结了该地区的大震和强震发生的地震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条件。根据地震的发生条件,以及近几年来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一些新认识,对太原-临汾地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重新划分,并将结果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图(1990)》中的相应方案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通过给出的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潜在震源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震概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地质规则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本刚  张裕明 《中国地震》1997,13(3):241-252
根据近年来发震构造地质条件研究的进展,本文探讨了划分潜在震源区主要的地震地质规则,具体包括潜在震源区的识别;。它的位置,长度,宽度和震级上限的确定等内容。规则的归纳充分考虑了活动构造性质的差异和资料完备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认为属倾滑型地盐碱地。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可分为三段。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连续性较差,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4倍,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最后对发震构造与地表地震破裂的性质不一致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97年青海省震群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海省1996年12月~1997年7月发生的4起震群活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其空间分布图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铁山震群和大武震群为前兆性震群,龙羊峡震群和茫崖震群为非前兆震群.4起震群在总体上形成NW向条带.根据震群的总体特点及地震空区等,讨论了青海省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海城地震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荣安  徐平 《地震地质》1997,19(1):10-13
用一种新的地震波速图象研究方法和计算程序,处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反演得到海城地震地区及其周围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再次证实海城震区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有明显差异,海城地震的震源位于一个北西走向的低速体上方  相似文献   

14.
古浪地震滑坡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首次介绍了古浪8级大震的地震滑坡的主要特征和分布情况,探讨了古浪地区地震滑坡与断裂带的关系,发现地震滑坡和崩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地质》1993,15(4):323-326
由于核电厂厂址选择对安全的要求严格和地震灾害极其复杂,在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时要求使用综合概率法、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震法。特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烈度异常说明在核电厂选址中,必须考虑历史地震特殊情况重复的可能性,强调了历史地震法结果也有可能成为3种方法中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认识青海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构造背景和深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震例》资料,系统总结和研究了青海东南部地区中强震前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获得了青海东南部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震例资料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Study on active tectonics shows that large earthquake in seismogenic tectonics will recur in situperiodically.These large earthquakes that recur periodically are called“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Wallace , et al ., 1984 ; Nishenko, 1987) . However , several sub-strong earthquakes and many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will occur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temporally adjacent characteristicearthquakes,i .e .in a complete recurrence cycle (Shen Jun,et al .,1995 ,1999 ,200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