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底沙体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军事行动等必须密切关注的底质类型。台湾海峡沙体面积分布广泛,主要有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及海峡内受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影响的沙体。近年来,台湾浅滩沙体空间分布、大型沙波与小型沙波形态特征及剖面结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台中浅滩不同区域的沙体演化对应了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海峡西侧陆架上残留的中小河流沙体地貌也获得了一些新发现。本文归纳了台湾海峡窄陆架上不同沙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剖面结构及成因。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进一步获取不同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层、地貌证据,并进行对比研究。这些工作能深化对末次盛冰期以来台湾海峡不同地区沙体成因、关联及演化的认识,并有助于了解人类海洋活动与海底沙体演化的响应关系,丰富海底沙体发育和演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三维半日潮波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三维半日潮波运动,系由北部的蜕化旋转潮波系统和南部的前进潮波系统构成。进入台湾海峡的潮波能量主要来自北部的系统,而由南部系统进入的能量仅为它的十分之一。强流区出现在福州外海、澎湖水道和台湾浅滩,而弱流带位于台湾浅滩和澎湖列岛以北。潮流的垂直变化显示出像台湾海峡一带这样近海海域中潮流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因而比垂直平均流能更合理地反映实际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台湾浅滩阻塞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台湾岛西南横跨海峡的台湾浅滩处的水深不足20m(图1),它对于平均水深50m的台湾海峡中的流动有明显的阻塞作用.为了了解台湾暖流在浅滩附近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浅滩阻塞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圣云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2,11(3):244-250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和共同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海峡有多个上升流区存在,其中西部海区的海坛岛东,东山岛东南和台湾浅滩南部外区三处上升流最活跃和持续时间最长。本文依据1983至1989年期间在台湾海峡西部和中部的三次海洋综合调查资料,着重探讨了上述三处上升流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冷水中心位置,指出它们共同特征是每年出现的或消失的时间基本稳定不变,并随北向海流和风要素的变化而长消。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协作,于1975年和1984年分别对台湾海峡24°N 以南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和24°-27°N 的闽中-闽东渔场(以下简称海峡)进行了地形和底质调查(图1)。本文依据这两次调查所得资料,对台湾海峡及其附近的地形和沉积特征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的一部分,是进行海洋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海域。过去,虽作过一些调查,但至今尚无关于台湾海峡海底地形、沉积和构造等方面较完整的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在开展东海大陆架调查的基础上,为完整东海大陆架的海洋地质地貌资料和统一编绘东海地貌类型图,对台湾海峡的地质地貌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汇编,并编制出版了1:50万台湾海峡地形、底质图。台湾海峡地形图是台湾海峡地貌形态描述的依据,它要求客观地反映海峡地形特征和各种地形形态的分布,如海底浅滩、水道和盆地等。编制海峡地形图也为编制该区其它专业地图提供可靠的工作底图。根据台湾海峡地形图的性质和用途,对该图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其永  张雅芝 《海洋学报》1983,5(3):349-362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台湾浅滩、南海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沿岸,为我国东南沿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几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北部湾和南海北部沿岸二长棘鲷资源严重衰退,唯独台湾浅滩地形复杂,底拖网不易作业,二长棘鲷资源却受到自然保护.在闽南-台湾浅滩底拖网渔获中,二长棘鲷仍然是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1999年8月表层温盐的走航式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8月台湾海峡的调查资料中走航式温盐仪的资料,对该海区的表层温盐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海区存在多处上升流和冲淡水。台湾海峡调查海区的上升流区大致可分为两类:(1)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区:平潭上升流区、东山上升流区和南澳上升流区;92)台湾浅滩附近的上升流区。冲淡水主要有九龙江冲淡水、珠江冲淡水和闽江冲淡水,此外还有粤东沿岸水。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的上升流与冲淡水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CTD观测数据,绘制出相关温盐分布图,分析了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东山海域、南澳海域以及台湾浅滩东南侧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在近岸上层,一股较强的冲淡水从西南部进入该海域并影响至台湾浅滩.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黃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以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3,5(4):255-284
夏季潜居于黄海深底层的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现象。有关这一冷水团的调查工作,日本学者早在1921年春就开始了;在北黄海的个别断面上,迄今已累积了一定数量而比较系统的资料。但就整个黄海而论,特别是南黄海,系统性的资料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前后入湖和出湖水、沙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东、南洞庭湖淤积量的变化和淤积部位的变化,以及东、南洞庭湖的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崔金英  罗平 《海岸工程》2000,19(2):65-68
桥梁钻孔灌柱桩偏位后,使原系梁受力趋于复杂;通过M法求最大弯矩,按偏心受压柱计算出配筋量,将系梁加强,做成承台连接其下三根桩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加速南四湖大水域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应以大湖增、养殖为主,增、养、捕相结合的对策。利用湖区自然优势,充分发挥湖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校与美国俄勒岗大学等单位联合黄河口调查期间,作者用简易方法对该区潮流铅直分布进行了专门观测。将获得的资料与一种浅海理论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首次计算了该区粗糙度参量Z_0值的分布。提出了最大潮流速铅直分布与相对粗糙度参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