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骅坳陷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黄骅坳陷地处埕宁隆起和沧县隆起之间,北与燕山褶皱带相连。区内奥陶系厚600~80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奥陶统缺失。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分别分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显示出明显的沉积旋回,早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晚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晚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600-80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4.
陈孝红  危凯  张淼  张保民  周鹏 《地质学报》2017,91(12):2595-2607
调查分析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分乡的一口志留系钻孔,在龙马溪组下段至上段下部的进尺约100 m的岩芯中采取了313件样品进行几丁虫分离,其中165件炭质泥岩和泥岩样品中共发现保存完整的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917枚。自下而上识别出Belonechitina?postrobusta,Conochitina alargada,Armoricochitina sp.和Conochitina emmastensis生物带。几丁虫生物带的组合特征和时代意义,及其与全球其它地区同期几丁虫对比,暗示几丁虫Conochitina alargada的始限位置与笔石Monograptus triangularis的始限位置接近,可以作为埃隆期底界界线划分的生物化石参考标志之一。志留纪龙马溪组几丁虫多样性最早发生在鲁丹期末期,在埃隆期晚期出现丰度和分异度的明显升高。微量元素组成的环境意义研究显示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与下段上部深灰色页岩和上段下部黄绿色页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中几丁虫属种稀少不是环境所致,而是奥陶纪生物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之前几丁虫生物残存复苏阶段的产物,暗示奥陶纪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开始于鲁丹期晚期,并在埃隆期中-晚期发生辐射。  相似文献   

5.
几丁虫的反射率—早古生代有机岩石学的新前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啸风埃特.  BD 《地学前缘》1997,4(3):139-145
根据对我国扬子地台中部奥陶纪几西虫生物地层及其壳壁光性特征和反射率的研究,联系华南及塔里木盆地有关的资料,系统总结了我国奥陶纪,志留纪几丁虫生物组合序列的划分及其对比,探讨了几丁虫的光性特性。指出了几丁虫在所切光面上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征,只有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在相同的成熟度情况下,几丁虫的随机油浸反射率较笔石高,而较虫牙和颖源类低。  相似文献   

6.
层孔虫(stromatoporoid)一词由德国地质学家Goldfuss在1826年创立,因其表面呈纹层状而得名。层孔虫属于海绵动物,是一类营群体生活的海洋底栖固着生物,形态多样,大小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通常生活在温暖、清澈、盐度正常和光照条件好的浅海中,常与珊瑚、藻类共生而形成生物礁,是重要的造礁生物之一。层孔虫起源于早奥陶世,繁盛于泥盆纪,进入石炭纪基本消失,但在晚三叠世复又出现,并于晚侏罗世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在早白垩世末彻底灭绝。本文在回顾总结了层孔虫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指出层孔虫的研究历史大体经历了零星研究阶段(1826—1950年)、系统研究阶段(1951—1971年)和集成创新阶段(1972年至今),主要介绍了层孔虫的形态与构造、系统分类、起源与演化、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和层孔虫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层孔虫研究中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 缺少明确、完善且统一的生物分类方案;起源的时代存在争议,演化过程中存在奇怪的“间断”现象,早石炭世至晚三叠世的地层中未见相关化石记录;与各种共生生物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楚。层孔虫在古生物学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它的各种形态、习性特征在恢复古地理、重建古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成礁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现生物礁滩作为重要储集层后,有关礁的形态和规模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解析该地区礁的古生物组合、古生态结构和沉积环境,以此为基础系统论证生物礁的沉积序列。礁的建造方式可归属于珊瑚骨架礁丘、层孔虫—海绵骨架礁丘、海绵—层孔虫骨架礁丘以及管孔藻—层孔虫骨架礁丘几种生态类型,这些骨架礁丘无论从造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组合特征以及造礁规模,皆不同于前时代的前寒武纪叠层石礁、寒武纪古杯礁、早奥陶世的灰泥丘和托盘海绵礁,而呈现出单个礁体厚度大、发育旋回多之特点,多期礁体的垂向叠加、横向迁移造成礁体叠置连片, 形成了呈条带状展布的大型生物礁群。  相似文献   

8.
早—中泥盆世之交华南板块的古地理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志强  白顺良 《地质学报》1990,64(3):199-205
广西下—中泥盆统富含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和牙形石化石。珊瑚、层孔虫、腕足类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生物。通过全球分析,知牙形石分布在赤道附近。因此,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在早—中泥盆世之交处于赤道附近。古地磁研究证明广西地区的古纬度为0°36′,证实了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9.
天山志留纪生物地理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志留纪生物丰富,包括笔石、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10多个门类,由于伊塞克—伊犁板块的阻隔和尼古拉耶夫—图拉苏断裂带的影响,天山南北具有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根据生物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将天山归入古亚洲域,并细分为2个省,3个亚省:I_1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省,包括博罗科努山、那拉提山、北山、西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I_1~1西准噶尔—北天山亚省,包括早志留世笔石相碎屑岩,中志留世珊瑚、腕足相碳酸盐岩和晚志留世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含少量珊瑚腕足类;I_2南天山省,包括新疆南天山和原苏联南天山和中亚;I_2~1土尔克斯坦—哈尔克山亚省,包含早志留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含笔石,中晚志留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常形成珊瑚-层孔虫礁,火山岩不发育。I_2~2努腊套—费尔干纳亚省。整个志留纪为笔石相砂页岩沉积,火山活动微弱。  相似文献   

10.
<正> 层孔虫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和岩相差异,层孔虫在各地的产出情况变化很大。广西中、东部的层孔虫主要产自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仅有很少的分子;湖南中部除中泥盆统有一部分层孔虫外,上泥盆统是主要赋存层位;贵州南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很少见层孔虫,中泥盆统属种数量丰富,上泥盆统产出情况因地而异,分布极不均匀。纵观泥盆纪层孔虫的分布特征,没有发现在一个剖面上上、中、下泥盆统都含丰富的层孔虫。在四川龙门山地区,自桂溪组至沙窝子组整个泥盆纪地层中都发现层孔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呼河一带,前人所划属志留—泥盆纪的“鹿沟组”及上志留统“古尔斑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辨鳃、腕足、三叶虫化面。经鉴定其中介形虫有:Brevibolbina,Ctenentoma, Cerafobolbina,Hingganobolbina,Sibiriobolbina,Sigmobolbina等,共计12个属、11个种(1新属、4个新种)。以上化石主要产于苏联西北部、北欧及中欧地区的中—晚奥陶世地层之中,这一介形虫类化石群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我国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及与国际上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扬子海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积金  王琨 《地层学杂志》1993,17(4):292-301
<正> 近年来,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Raup和Sepkoski(1982)认为,在晚奥陶世大约有22%科的生物绝灭,是显生宙生物集群绝灭5个最大幕之一。这次事件造成了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的降低。Brenchley(1990)把晚奥陶世绝灭的若干类群的重要变化作了如下概述:阿什极尔中期的38科三叶虫,仅有14科存活到志留纪;在或接近奥陶-志留系界线,有13科腕足类绝灭,27科穿  相似文献   

13.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14.
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数据等的分析,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史,得到了该区奥陶系各组的成岩演化序列。其中蓬莱坝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早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早奥陶世同生期大气淡水成岩阶段-埋藏成岩阶段;鹰山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早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早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中期Ⅰ幕表生成岩阶段-中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晚期表生成岩阶段-志留纪浅埋藏成岩阶段-海西早期成岩阶段-埋藏成岩阶段;良里塔格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晚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晚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晚期表生成岩阶段-志留纪浅埋藏成岩阶段-海西早期表生成岩阶段-浅埋藏至深埋藏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我国扬子地台中部奥陶纪几丁虫生物地层及其壳壁光性特征和反射率的研究,联系华南及塔里木盆地有关的资料,系统总结了我国奥陶纪、志留纪几丁虫生物组合序列的划分及其对比,探讨了几丁虫的光性特征。指出几丁虫在所切光面上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征,只有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在相同成熟度情况下,几丁虫的随机油浸反射率较笔石高,而较虫牙和疑源类低。通过对几丁虫反射率与同层或邻近层位中所测Ica、笔石反射率,尤其是分散有机质红外光谱分析所获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的对比说明,几丁虫的随机反射率R0为104%~170%,>17%~31%和>31%~41%时,分别相当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0,eq)09%~135%,>135%~22%和22%~30%,依次指示含几丁虫母岩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早期和过成熟晚期阶段。尽管这个对应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去进一步证实,但至少说明,几丁虫反射率随有机成熟度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含镜质组的晚志留世以前地层来讲,它们可以作为有机质成熟度的指示。  相似文献   

16.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的基本条件,南陆北海的古地貌塑造了礁体各亚相的展布方式,礁灰岩南北延伸出露宽度约为150m,最大保存厚度约为20余米,形态学上呈现点礁特征。棘屑滩之上的珊瑚—层孔虫格架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属全球志留纪最常见的礁灰岩类型;南侧为礁后薄层棘屑滩堆积;礁核部位的大量珊瑚—层孔虫原地生长格架具有抗浪性,并障积不同粒度的壳相化石和内碎屑颗粒,有利于加速沉积形成块状礁灰岩和正向地貌;礁体北端为薄层生屑灰岩夹少量粉砂—泥质薄层的礁前沉积区;礁顶薄层灰岩中粉砂质—泥质成分逐渐取代珊瑚—层孔虫格架岩,相变为雷家屯组下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海水浑浊度增高是终止生物礁群落栖居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西部下志留统灰岩、生物礁的分布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崇余运动"形成的NE向分布的古隆起相关,沿着鄂西利川-重庆石柱-南川一线,在早志留世小河坝期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小河坝中期(相当turriculatus带底部)发生区域性海侵,有利于钙质沉积,在鄂西宣恩高罗等古隆起的边缘发育生物礁。高罗生物礁是在陆棚相泥质条带灰岩礁基之上发育的一套以珊瑚和层孔虫为造架生物的生物礁,主要出露礁核的背风面沉积,造架生物间充填含大量藻类的泥岩,指示较深水、宁静的沉积环境。中扬子地区下志留统生物礁是除小河坝砂岩体之外重要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8.
藏北申扎地区早奥陶世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北地区从未发现过有可靠化石依据的中奥陶世以前的沉积地层 ,是否存在寒武纪到早奥陶世间的沉积地层是目前诸多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申扎地区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 ,在原归属为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的一套浅变质岩中发现了世界性分布的下奥陶统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 Tetragraptusapproximatus,首次确定了藏北地区有早奥陶世沉积地层的存在。新建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他多组 ,完善了藏北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为研究青藏高原在古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演化、古地理分布格局及古生物地理区划提供了资料 ,也为世界性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三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尔金山奥陶纪三叶虫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阿尔金山所发现的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2属、13种,其中8个新种作了详细描述和对比,根据三叶虫、头足类、笔石等对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作了探讨.笔者认为:环形山组的时代为中奥陶世早-中期,相当于新疆柯坪萨尔干组;额兰塔格组属早奥陶世中-晚期,可与华北下马家沟组,华南大湾组,北美白石组,西昆仑库维希组进行对比;尧勒萨依组应划归下奥陶统;拉配泉群应为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